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用大粉草带节四两,长流水一碗,以甘草炙淬浸,水尽为末,皂角灰少许,作四服,汤调顿服,大效。又方∶甘草节、白芷、黄连各等分, 咀,水煎。破者,龙骨、枯白矾、赤石脂敷。一人上嗽下肾痈破,玄参、黄柏炒、青黛、犀角、山楂、甘草节、神曲、麦 、桃仁、连翘,上末之作丸。治便毒方∶山栀 大黄 乳香 没药 当归(各五分)栝蒌仁(二钱) 代赭石(一钱) 上作一服煎。又方∶木鳖子、大黄、栝蒌仁、草龙胆、桃仁,上浓煎,露一宿,清早顿温服。又方∶白僵蚕、槐花,共为末,酒调服之。一方加酒大黄。又方,蠡实根三寸,同生姜等分研细,热汤调,空心服。又方∶大黄、牡蛎各二钱半,栝蒌一个去皮,甘草去皮,上锉作一帖,水煎,空心服。
手太阳小肠。为受盛之官。承奉胃司受糟粕。化物而传入大肠。故化物出焉。与心为表里。属南方丙火。用与性情等。皆不外乎心脉。受心交。心脉终于小指。小肠脉即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脘出踝中。腕下兑骨为踝。 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 外后廉。故 肘臂痛属小肠。出肩解。膂上两角。为绕肩脾。肩解下成片骨为肩解。交肩上。入缺盆。故小肠病。肩似拔而痛。络心循咽为嗌痛。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为颈肿不可以顾。又为颊肿。至目兑 。入耳中。故为目黄。为耳聋。其支者。别颊上 。目下曰 。抵鼻至目内 。出目内角曰内 。外角曰兑 。小肠之大略如此。
舌本强,脉连舌本也。食则呕,脾不能化食也。胃脘痛,脉络胃也。腹胀,脉入腹也。善噫,脾气厥逆于胃也。得后与气则快,脾气下泄也。身体重,脾主肌肉也。以上或经病、或络病、或脏病,皆脾经自病也。舌本痛,甚于强也。体不能动,甚于重也。食不下,不但呕也。心烦、心痛,脉注心中,亦合心经病也。溏瘕泄,脾不实也。水闭,脾病连肾也。黄胆,脾病本色外现也。不能卧,肾病干脾也。强立股膝肿、足大趾不用,皆经病。以上合病也。不言气盛、气虚,省文也。
味甘寒。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益气补脑髓。坚筋骨。久服耳目聪明。不饥不老。 巨胜苗也。生川谷。 秋畦播种。先撷丰苗。蔬菹涎滑。发沐云飘。丫歧分尾。锐末垂 。内守坚固。清梦逍遥李时珍曰。秋间取巨胜子。种畦中。如生菜之法。候苗出采食滑美。本草所着者。茹蔬之功。叶有本团而末锐者。有本团而末三丫形者。陆游诗。湘湖 长涎正滑。寇宗 曰。以汤浸良久涎出。妇人以之沐发。汪元量诗。凤钗堕锦乌云飘。黄庭经。内守坚固真之真。吴普曰。一名梦神。
治肠风脏毒,大便下血。 枳壳(去穣,麸炒) 威灵仙 何首乌 椿根 白皮 陈皮(去白) 荆芥穗 黄 (各等分)上为细末,酒煮糊,同蜜少许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食前用米饮送下。一方不用蜜,以醋少许,同陈米饮煎汤下。
凡诊脉须先要识时脉。胃脉。与脏腑平脉。然后及于病脉。(时脉。谓春三月六部中俱带弦。夏三月俱带洪。秋三月俱带浮。冬三月俱带沉。胃脉。谓中按得之脉和缓。脏腑平脉已见前章。 凡人脏腑脉既平。胃脉和。又应时脉。乃无病者也。反此为病。又曰三部之内。大小浮沉迟数同等。 尺寸阴阳高下相符。男女左右强弱相应。四时之脉不相戾。命曰平人。其或一部之内。独大独小。 偏迟偏疾。左右强弱之相反。四时男女之相背。皆病脉也。凡脉见在上曰上病。在下曰下病。左曰左病。 右曰右病。左脉不和。为病在表。为阳。主四肢。右脉不和。为病在里。为阴。主腹脏。以次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