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六十五难曰∶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奈何?然∶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所入为合,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藏,故言所入为合也。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此承上章而复问也。五谷、黍稷稻麦菽。五行之谷。以养五脏者也。醪醴、甘旨之酒。熟谷之液也。帝以五谷为问。是五谷皆可为汤液醪醴。以养五脏。而伯答以中央之稻米稻薪。盖谓中谷之液。 可以灌养四脏故也。)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 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夫天地有四时之阴阳。五方之异域。稻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气。具天地阴阳之和者也。为中央之土谷。得五方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以养五脏。天地之政令。春生秋杀。稻薪至秋而刈。故伐取得时。金曰坚成。故能至坚也。炊以稻薪者。取丙辛化水之义。以化生五脏之津。上章云。移精变气以通神明。论神气生于先天之精也。此章复论精气。又藉后天水谷之所资生。盖五谷之液。以养五气。气和津成。神乃自生。是以上古之人。能完其天真者。虽有汤液醪醴。为而勿服。以其神全故也。中古之时。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以稻米之液。能生养精气神也。今世之人。止知毒药攻内。针石治外。不知精气坏弛。其功不立者。以神去故也。是以上章曰移精变气。得神者昌。此章曰故精自生。巨气乃平。凡治病心先求其本也。)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 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伯言上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 恐为邪气所伤。故以为备耳。然上古之人。多能完其天真。虽有贼邪。勿之能害。故虽为而勿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天真论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角。所以年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言中古之人。道德虽衰。而不致于精神坏弛。故服之万全。)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不能必其邪已而获万全也。)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 石针艾治其外也。(齐、疾也。 、锐也。针有九式。一曰 针。言当今之世。止知攻疾。而不知调养其正气也。)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经曰。针石之道。在皮肉筋脉骨。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弊、止也。形弊者在皮肉筋骨。刺已止矣。血尽者在血脉。亦已尽其疏通矣。而不能奏功者。用针之工。神不使也。灵枢经曰。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此申明工不守神也。经曰。神在秋毫。属意病者。神属勿去。知病存亡。又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静意治义。观适之义。浅深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今粗环知针石之道。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也。)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 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此论病者之精神坏弛。而病不能愈也。夫气生于精。精阳之气。化水谷之精微。而后生此荣卫。精坏神去。故荣卫不可复收。此论荣卫之生于精气也。或者嗜欲无穷。则坏其精矣。忧患不止。则伤其气矣。精气坏弛则荣血凝泣。而卫气除去矣。故神去之而病不愈。此言神由荣卫精气之所生也。 生于精气者。先天所生之神也。神生于荣卫者。后天谷液之所生也。)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 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 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此节论汤液治病之当有法也。夫察色听声。问其情。从其意。此良工得其法矣。如汤液不得其法。而病亦不愈。故详设此问焉。帝曰。病之始生。极微极细。必先留结于皮肤。如十日不已。良工皆称曰病已成。名曰逆。虽针石不能治。而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审证之法。守其数。问其情。亲戚兄弟。或远或近。系之病者。可谓从其意。得其情矣。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可谓察其色。知其声矣。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治而使病成乎。伯言病为本。工为标。盖以工之治法为标也。言不得草苏草 。本末为助之法治之。是以邪气之不服也。上节论针石治病。重在得神。此节论汤液治病。 贵在得法。下节论汤液治病。重在调复精气。此三者。良工之不可缺一者也。夫审证辨脉。得病之情。固良工之首务。 而治病之汤液。又不可不得其法也。金西铭曰。此之谓也句。乃引标本已得。邪气乃服而言也。)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已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此节论气生于精。精由气化。欲治病者。当究其原。原本既清。则生机自盛。精生气平。邪气自服。不可徒以攻疾为首务也。夫阳气主于皮毛。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已竭者。不因外邪伤于表阳。而五脏之元真已竭于内也。肺主气而外主皮毛。气化则水津四布。而下输膀胱。气耗于外。不能布化水液。是以津液充溢于郛郭。而肺藏之阴魄孤精。独居于内也。水液充于皮肤则身体肿胀。而不可与衣相保。四肢为诸阳之本。阳虚于外。是以四极肿急。 喘而动中。是气逆于内。而形肿施于外。为治之法奈何。)岐伯曰。平治以权衡。去菀陈 。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 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帝曰。善。 (此谓腐秽去而形复。形复而气布。气化而水行。水行而精生。精生而气平。所谓形归气。气归精也。平权衡者。平治其脉。即缪刺也。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而后行气于脏腑。故先平治其权衡。权衡已平。则气血和而水津散矣。积者谓之菀。久者谓之陈。腐者为之 。夫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灌于四脏。行于四肢。充于肌肉。脾家实。则不能行其津液而下输膀胱。是以腐秽当去。而后形复也。微动四肢。运脾气也。温衣。暖肺气也。缪刺、调气血也。肌肉血脉和调。则肿满消而复其旧日之形矣。鬼门、毛孔也。开鬼门。发表汗也。洁净府。泻膀胱也。鬼门开。则肺窍通而水津布。所谓外窍开则里窍通。上窍通则下窍泄矣。膀胱者。津液之所藏。都府洁净。则精以时复矣。巨阳为诸阳主气。 而生于膀胱。精已复则气自生。而五脏之阳和已布矣。夫肠胃膀胱。受五脏浊气。名传化之府。陈 去。都府洁。则五脏之浊。得以疏涤矣。夫水谷入胃。津液各走其道。五脏疏涤。故精自生而形自盛矣。精主骨。气主肉。精气足则骨肉相保。而巨气乃平。巨气者。太阳主气也。夫膀胱精复。而五脏布阳者。太阳为诸阳主气也。五脏精生。而巨气乃平者。 州都之精。五脏之所生也。此章言上古之圣。能完其先天之真。中古以来。当养其后天之气。故曰。必以稻米。炊以稻薪。盖后天之精气。由中胃水谷之所生也。高士宗曰。腹者。肠胃之郛郭。足太阴脾土之所主也。津液充郭者。胀满于腹也。形不可与衣相保。四急极而动中者。肿胀于皮肤四肢也。是以去菀陈 。消其腹满也。开鬼门。洁净府者。行泄皮肤之水也。先治其权衡者。脾土之运输。必由肺气之通调也。金西铭曰。四肢者。井荥经输之所出入。十二经脉。交相贯通。胸中为气之海。宗气积于胸中。出喉咙以司呼吸。同荣气行于十二经脉之中。气行则脉行。气拒于内。则脉泣于外矣。外内气血。交相拒逆。是以四肢胀急。而喘动于中矣。此节为治胀满水肿之要法。王子方曰。当知上古之法。 又非止于针石治外汤药治内而已。)
夫卒死者。由三虚而遇贼风也。所为三虚者。谓乘年之衰一也。逢月之空二也。失时之和三如死中恶不 治卒死。但有微气。心上稍暖者。服此五神返魂丹方。 朱砂(半两) 牛黄(半两) 安息香(半两) 砒霜(半两) 大蜘蛛(五枚重午日采袋内盛通风勿令死)上先细研四味。方入蜘蛛。又研令匀。用不蛀皂荚三寸。去黑皮。以水三合 汁。便入少粟一丸 治卒死及感忤。口噤不开者。宜服此方。 巴豆(十枚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 干姜(半两炮裂锉) 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上件药。捣罗为末。以枣瓤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不计时候。以温水下五丸。如人行十里再服。 治卒死中恶。及尸厥方。 上以葱刺其耳中鼻中。血出者。是活候也。其欲苏时。当捉两手莫放之。须臾。死人自当举手捞人。言痛乃止。男左女右。鼻内令葱入五寸为则。立效。 又方。 上以绵渍好酒。手 汁令入鼻中。并持其手足。莫令惊动。 又方。 半夏捣为末。如大豆许。吹其鼻中。 又方。 捣韭取汁以灌口中。 又方。 取猪膏如鸡子大。以醋一合煮沸。灌喉中。良。 又方。 卒死而壮热者。用白矾半斤。以水二斗煮消。以渍脚即活。 又方。 截豚尾取血灌之。并缚豚以枕之。死人须臾活矣。 又方。 视其上唇里弦弦者。白如黍米大。以针决去之。 又方。 上用小便灌其面数。即能回语。此是扁鹊法。 又方。 以雄鸡头取血。以涂其面。干复涂之。 又方。 上以女青捣。细罗为散。用一钱。发开口纳喉中。以水及醋下之。立活。 治忤打死。心田暖。宜用此方。 取葱白纳于下部中。及鼻中。须臾即活。
论曰五脏六腑精气,皆上注于目,诸脉之所属也,伤寒瘥后,余毒未尽,内乘于肝,邪热上冲,血脉壅滞,故令眼目赤痛,甚者成疮,或生翳膜,遮障瞳人,治宜凉肝经以消热毒。 治伤寒后热毒风壅攻冲,眼目昏暗疼痛。羚羊角汤方羚羊角屑 决明子 芎 羌活(去芦头) 石膏(碎各一两) 柴胡(去苗) 黄芩(去黑心) 人参(各半两)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竹叶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早晚食后各一。 治伤寒后毒瓦斯上攻,眼生浮翳赤痛。黄连汤方黄连(去须) 黄芩(去黑心) 升麻(各一两) 甘草(炙三分) 朴硝(研半两)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竹叶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早晚食后各一。 治伤寒后毒瓦斯上攻,眼目赤痛,及生障翳。连翘汤方连翘 漏芦(去芦头) 黄连(去须) 升麻 麻黄(去根节) 白蔹 大黄(锉炒) 甘草(炙锉) 朴硝(研各一两)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竹叶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早晚食后各一。 治伤寒热病后,眼目诸疾。地肤子丸方地肤子 决明子 沙参 羚羊角屑(各一两) 秦皮 菊花 枳壳(去瓤麸炒) 大黄(锉炒各一两)上八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后温水下二十丸。 治伤寒后,眼目昏暗,赤痛生疮。决明丸方石决明 黄连(去须) 车前子 细辛(去苗叶) 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 栀子仁 大黄(锉炒) 黄芩(去黑心) 羚羊角屑(各半两)上九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后煎竹叶汤下二十丸。 治伤寒热病后,眼暗有翳,及赤涩疼痛。麦门冬丸方麦门冬(去心焙) 泽泻 茺蔚子 枸杞子(各一两) 细辛(去苗叶半两) 生干地黄(焙) 枳壳(去瓤麸炒) 石决明(刮净) 黄连(去须各一两)上九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后米饮下二十丸。 治伤寒后肝气实热,目中碜痛,或生翳昏暗。犀角汤方犀角屑(三分) 瞿麦穗 黄芩(去黑心) 黄连(去须) 木通(锉) 栀子仁 大黄(锉炒) 车前子(各半两) 人参(一两)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竹叶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早晚食后各一。 治伤寒后热气上冲,目生疮翳。洗眼秦皮汤方秦皮(一两) 竹叶(一握) 防风(去叉) 菊花 葳蕤(各半两) 蕤仁(去壳研一两) 甘草(生用三分)上七味,粗捣筛,即用水二升,煎取一升,绵滤去滓,放温洗眼,不拘时。 治伤寒后肝虚目暗,视物不明,或见黑花。防风汤方防风(去叉) 芎 甘草(炙锉) 人参 茯神(去木) 独活(去芦头) 前胡(去芦头各一两) 细辛(去苗叶) 菊花(各半两)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早晚食后各一。
答曰。阴阳不顺。清浊相干。气射中焦。名曰霍乱。本因饱食豚脍。复啖生冷。或饮寒浆。 眠卧冷席。风冷之气。伤于脾胃。诸食结而不消。阴阳二气壅而不散。交错于中。变成吐痢。邪在于上者。先心痛而吐。邪在于下者。先腹痛而痢。心腹俱痛。吐痢并发。挟风者身热头痛。冒暑者吐痢冷冻饮料。若不已。则百脉昏乱。营卫俱虚。冷搏于筋。令人转筋。邪干于胎。 其胎必损。挥霍之间。便成撩乱。故名霍乱也。 白术散。治产后霍乱。吐痢腹痛烦渴。手足逆冷。 白术 麦门冬 陈皮 干姜(炮) 人参(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上为粗散。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煎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寒者。理中汤。治里寒外热。霍乱吐痢。手足厥冷。胸脾心痛。逆气结气。 丁香(一两) 人参 甘草 白术 干姜(炮各三两)上为饮子。每服三钱。水盏半。煎八分。去滓。空心稍热服。 丁香散。治霍乱吐痢不止。 丁香 桂心 白术(各半两) 诃梨勒 浓朴 高良姜 附子(各三分) 木瓜(干者) 陈皮(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不拘时。 渴者。五苓散。治霍乱吐痢。躁渴引饮。 泽泻(五两) 白术 猪苓(各三两) 肉桂(二两) 赤茯苓(三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下。不拘时。服讫多饮热汤。有汗即愈。 参苓白术散。治胃气不顺。吐痢止后。躁渴不解。 干姜(二两) 人参 白茯苓(各一两) 木香(一分) 甘草(炙一分) 藿香叶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香薷饮。治清浊相干。霍乱吐痢。 香薷(一两半) 浓朴 黄连(各二两)上为饮子。每服三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用新汲水频频顿极冷服之。药冷则效速也。
感夏末秋初之气,得火金之味,故其味苦辛,其气温而无毒,阳中阴降也。入足厥阴肝经气分,能破气中之血,故一切气血凝结,作痛俱效。 蓬莪术,止心痛,通月经,消瘀血,破积聚 癖,乃气中之血药也。欲先入气,火炮用之,欲先入血,则用醋炒。 按∶蓬术攻削峻猛,诚为磨积之药,但虚人服之,积滞未退,本元日亏,兼以参术乃无损耳惟元气壮盛者,则有病病当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