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咳嗽之病形何如。曰。咳嗽之病。尽属肺经。然有本经之咳嗽。有各脏腑迁移之咳嗽。本经之嗽。皮毛受之。 玄府闭矣。此外感也。玄府既闭。则肺气不舒。其在中之二十四窍。所以列行分布诸脏之气者。 亦不能行于是肺满而逆。戛戛然咳嗽矣。此肺实也。肺虚者。由脾土不能生化。津液不得上布。 则肺失所养而阴虚。阴虚则肺热。肺热则上焰。火煽其窍。时为 张。亦多嗽矣。此肺虚也。独有心火刑金。与水中之火。直奔西极。而消铄煎熬。则肺便危矣。缘肺为华盖。以覆诸脏。其二十四空窍。虚如蜂窠。下垂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最喜清凉。不耐烦热。今心肝脾肾四脏之火热上炎。则随所吸之气而入于窍中。肺不受热。则戛戛然而嗽。甚至肺叶干枯。形如经霜荷叶。委顿零落。而不能振举。水精亦不能四布。五经亦不能并行。而成肺败之症。总缘肺之空窍中。只受得脏腑中固有元气以运乎一身。受不得一分邪气耳。(咳嗽一症。虽有各脏迁移。其实不离肺金主治。其大旨亦不逾实则清之虚则补之二法。但清之补之之中。又有不同。因引长洲诸法于后法之下。惟用者参之。)初起者。金沸草散以散之。年壮力盛。即久亦可用。如每月一二发。弱症之渐也。六君子汤以补土生金。六味丸以滋水生木。此攻补二法也。(长洲云。嗽而鼻塞声重。风邪伤肺也。用参苏饮。面赤咳嗽。火克肺也。人参平肺散。寒热交作。肝气不和也。 四君子汤加知母柴胡桔梗。咳喘短气。肺虚也。人参补肺汤。体倦少食。脾虚也。参术补脾汤。口干咽燥。虚火上炎也。六味饮。凡发热喘嗽。或咳唾脓血。饮食不入。急补脾肺滋肾水。多有得生者。 又云。午前嗽属胃火盛。竹叶石膏汤。胃气虚。补中益气汤加炒山栀。午后嗽属阴血虚。四物汤加酒拌炒黑黄柏知母。肾水虚用六味丸。黄昏嗽用四物汤加麦冬五味并六味丸。五更嗽用六君子汤。 不得眠及两胁下痛用六味饮补中益气汤。)如咸哮醋哮。胜金丸主之。(醋哮甘胆丸亦妙)如年高筋骨作痛。气喘有痰。腰痛。用熟地山药当归白芍杜仲枸杞黄 枣仁麦冬五味甘草。喘盛去黄。(有一种气短似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气道噎塞。势剧垂危者。人但知为气急。其病在上。而不知元海无根。亏因肝肾。此子午不交。气脱症也。凡妇人血海常亏者。最多此症。宜急用熟地二两当归一两甘草五钱。以济之缓之。堪云神剂。如兼呕恶加生姜。气虚加人参。肝肾阴虚加肉桂。凡诊此症。脉必微细无神。若微而兼紧。尤为可畏。倘庸技不知。妄云痰逆气滞。用牛黄苏合及青皮枳壳破气等剂。则速其危矣。)如年高痰喘。气不归原者。生脉散加熟地山药当归枸杞牛膝菟丝等治之。(凡因痰而嗽者。痰为重。主治在脾。因咳而动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一切食积痰积上升而致咳者。只治其痰消其食。其咳自止。不必用凉药肺药。洁古云。治咳嗽以化痰为先。化痰以导气为主。四明云。导气不如先治火。实者泻白加芩桔。虚者六味合生脉。胃虚者竟以四君加归芍合生脉。无不应手。) 金沸草散 金沸草 前胡 麻黄 荆芥穗 黄芩 甘草 姜枣引 胜金丸 三棱 莪术 良姜 陈皮 人参 黄连上神曲和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白滚汤下。
(《良方》)治血瘕(瘕者,瘀血凝聚而成也,伏于隐僻之处,盘结胶固,非攻伐之不易平也)。 丹皮 桂心 归尾 延胡索(三分) 牛膝 赤芍药 莪术(六分) 三棱(四分)。 水、酒各半此足厥阴药也。桂心、丹皮、赤芍、牛膝以行其血,三棱、莪术、归尾、延胡以行其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气血周流,则结者散矣。
补下元,乌髭发。 肉苁蓉(酒浸) 巴戟(去心,酒浸) 蛇床子(炒) 八角茴香 菟丝子(酒浸) 牛膝(去芦参干姜(以上各一两)上为细末,炼蜜和剂,先入井华水一盏同和药,杵千余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用温酒送下。
酸枣丛生而气薄,气薄则发泄,味酸亦泄,啖之使阳不得入于阴,故醒睡。仁则甘平,甘平由酸而来,性故微敛而微守。酸枣肝药,仁不能大戾乎枣,亦必入肝。皮赤则入心,内黄则入脾。酸枣仁自当为心肝脾三经之药。心得之则神安,肝得之则魂藏,脾得之则思靖,其治不得眠,尚有何疑。独是酸枣仁汤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则更有进焉。按栀子豉汤证,亦为虚烦不得眠,而彼为有伤寒余邪,此由于虚劳,故加虚劳字以别之。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此云虚烦不得眠,脉必浮而微数。盖阳上淫而不下则烦,阴下亏而不上则不得眠,其责在肾。非酸枣仁收摄浮阳,不能使心肝脾咸循其职。故推酸枣仁为君,而臣以知母滋肾之液,茯苓泄肾之邪,扰心之烦可不作矣。而心肾不交,犹未足以成寐。后世医者,必将以远志配枣仁,为一降一升之法。不知远志乃阴中升阳之药,此非阳不升而实阴不升,既以枣仁摄之,知母滋之,茯苓泄之,阴中之阴,自有能升之理。特三物皆下行,而肾阴向上之机不能无滞,故又加芎 通阴阳以利之,甘草居中宫以和之,标之曰酸枣仁汤者,以酸枣仁
白芍药 麦门冬(去心) 黄芩 当归(去苗) 防风(去苗) 白术(各一两半) 柴胡 桔梗 芎白茯苓(去皮) 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黄,别研,各一两二钱半) 神曲(研) 蒲黄(炒) 人参(去芦,各二两半) 羚羊角(屑) 麝香(研) 龙脑(研,各一两) 肉桂(去粗皮) 大黄豆卷(碎炒) 阿胶(碎炒,各一两七钱半) 白蔹 干姜(炮,各七钱半) 牛黄(研,一两二钱) 犀角屑(二两) 雄黄(研,飞,八钱) 干山药(七两) 甘草(锉,炒,五两) 金箔(一千二百片,内四百片为衣) 大枣(一百枚,蒸熟,去皮核,研成膏)上除枣、杏仁、金箔、二角屑,及牛黄、雄黄、脑、麝四味外,为细末,入余药和匀,用炼蜜与枣膏为丸,每两作十丸,金箔为衣,每服一丸,温水化下,食后服。 小儿惊痫,酌度多少,以竹叶汤温化。
艾叶烧灰填脐中。或乱发烧灰,油敷之,不可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