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味苦,无毒。主咳嗽。
紫草(二钱) 陈皮(一钱) 升麻 甘草(各五分) 小便赤加木通痘已出未出,热壅不快,并宜服之。 紫草活窍,利血化毒。陈皮快膈,消痰利气。升麻消风,发散疮痍。甘草补虚,和中解热。
耳病者,浊阴之不降也。耳为冲虚之官,必阴降而浊沉,其耳乃声入而能通。若浊阴上逆,甲木不降,相火郁发则为热肿。木邪冲突则为疼痛,木气堵塞则为重听,久之气血郁阻,肌肉腐溃,则成痈脓,然浊阴之不降,实戊土之中气不运也。宜调其中气,使浊降清升而耳病自愈矣。如耳内热肿疼痛者,以柴胡芍药茯苓汤主之。如耳流黄水者,以苓泽芍药汤主之。如耳渐重听者,以参茯五味芍药汤主之。 柴胡芍药茯苓汤 芍药(三钱) 柴胡(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桔梗(三钱) 茯苓(三钱)水煎大半杯,热服。热甚加黄芩,脓成加丹皮。桃仁。 苓泽芍药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柴胡(三钱) 芍药(三钱)水煎大半杯,热服。 参茯五味芍药汤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人参(三钱) 橘皮(三钱) 五味(一钱)芍药(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味酸。性平。无毒得木气之全以生。可升可降。阴也。忌猪肉。 【主治】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本经) 利筋脉。主下痢。 消酒毒杀虫。解鱼血崩。功同【归经】入肺脾二经。为敛肺涩肠。涌痰消肿之品。(二经血分药)【前论】时珍曰。凡用。须去核微炒。但多食损齿伤筋耳。 【禁忌】经疏曰。凡风寒初起。疟痢未久者。均忌。
味甘,微寒无毒,入肺脾肝胃大肠五经。利肠胃,消水肿,祛风湿,疗香港脚,治肺痿,健脾胃。 按∶薏苡仁总湿热,故入上下五经。盖受热使人筋挛,受湿使人筋缓者,可用。若受寒使人筋急者,忌之,势力和缓,须多用见效。 雷公云∶凡使勿用 米,棵大无味,其 米时人呼粳 是也,若薏苡仁颗小色青味甘,咬着黏人齿,用一两,以糯米一两同熬,令糯米熟,去米取使,若更以盐汤煎之,则是一般修事。
九种心疼及脾胃,上脘盘盘要升提,大陵一使升阳法,关元脾气定灾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