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治产后中风防风 茯苓 秦艽 川芎 白藓皮 防己 当归 人参 甘草 白薇水二钟姜三片竹沥一盏煎八分食远服
用乱发灰,入麝香少许,每服一钱,用米醋温汤调下。
凡三部脉大都欲等,只如小人、细人、妇人脉小软,小儿四五岁者,脉呼吸八至细数吉。(《千金翼》云∶人大而脉细,人细而脉大。人乐而脉实,人苦而脉虚,性急而脉缓,性缓而脉躁,人壮而脉细,人羸而脉大,此皆为逆,逆则难治,反此为顺,顺则易治。凡妇人脉欲常濡弱于丈夫,小儿四五岁者,脉自快疾,呼吸八至也。)三部脉或至或不至,冷气在胃中,故令脉不通。 三部脉虚,其人长病得之死。虚而涩,长病亦死。虚而滑亦死,虚而缓亦死,虚而弦急,癫病亦死。 三部脉实而长,长病得之死,实而滑,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部脉羸非其人,病得之死。 三部脉粗,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细而软,长病得之生。细而数亦生,微而紧亦生。 三部脉微而伏,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软,长病得之不治自愈,治之反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浮而结,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芤,长病得之生。 三部脉弦而数,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坚而数如银钗股,蛊毒必死。数而软,蛊毒病得之生。 三部脉 如羹上肥,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连连如蜘蛛丝,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如霹雳,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如角弓,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累累如贯珠,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如水淹然流,长病不治自愈,治之反死。 三部脉如屋漏,长病十四日死。(《脉经》云∶十日死。) 三部脉如雀啄,长病七日死。 三部脉如釜中汤沸,朝得暮死,夜半得日中死,日中得夜半死。 三部脉急切,腹间病,又
汤,煎成清液也。补虚要熟,利不嫌生,去暴病用之,取其易升易散,易行经络,故曰汤者荡也。治至高之分加酒煎,去湿加生姜,补元气加大枣,发散风寒加葱白,去膈病加蜜煎,止痛加醋。凡补汤,须煎渣滓两汁可服。其发表攻里二者,惟煎头汁取效,不必煎渣,盖有生熟缓急之不同耳。 膏,熬成稠膏也。药分两须多,水煎熬宜久,渣滓复煎数次,绞聚浓汁,共合熬成。去久病用之,服其如饴,力大滋补胶固,故曰膏者胶也。复有敷痈疮肿之膏,熬法固一,惟可服之膏,则或酒或水随熬;敷痈之膏,必或油或醋煎液耳。 散,研成细末也。宜旋制合,不勘久留,恐走泄气味,服之无效耳。去急病用之,但不循经络,只去胃中及脏腑之积,故曰∶散者,散也。其服法,则气味浓者白汤调服,气味薄者煎熟和渣服。 丸,作成圆粒也。治下焦疾者,如梧桐子大;治中焦疾者,如绿豆大;治上焦疾者,如米粒大。因病不能速去,取其舒缓逐渐成功,故曰∶丸者,缓也。然有用水丸者,或作稀糊丸者,取其易化,而理以治上焦也。用稠面糊或饭丸者,取略迟化,能达中焦也。或酒或醋丸者,取其收散之意也。犯半夏南星,欲去湿痰者,以生姜汁丸,制其毒也。神曲糊丸者,取其消食,山药糊丸者取其止涩,炼蜜丸者取其迟化而气循经络,蜡丸取其难化,能固护药之气味,势力全备,直过鬲而作效也。 渍,酒渍煮药酒也。药须细锉,绢袋盛之,人可能留,封如用法。煮熟地埋日久,气烈味脓,早晚类吞,经络速达,或攻或补并着奇功。渣漉出晒干,微捣末别渍,力虽稍缓,服亦化之,为散亦佳,切勿轻弃。补虚损症,宜少饮,旋取功效;攻风诸症,宜多饮,速见奇能。勿令至醉及吐,则大损人也。
(柔滑)消胃热凉肝血疗乳痈乳岩蒲公英(专入胃肝)。即黄花地丁草也。味甘性平。能入阳明胃厥阴肝凉血解热。故乳痈乳岩为首重焉!且能通淋。(淋症多属热结。用此可以通解。)擦牙染须涂刺。(茎断有白汁。凡螳螂诸虫游诸物上。必遗精汁。干久则有毒。人手触之成疾。名狐尿刺。惨痛不眠。百疗难效。取汁浓涂即愈。千金方极言其功。)及解食毒疔毒。缘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乳痈乳岩。多因热盛血滞。用此直入二经。外敷散肿臻效。(同忍冬煎入少酒服。捣敷亦良。)内消须同夏枯贝母连翘白芷等药同治。况此属土。花黄。故于食滞可解。毒瓦斯可散。又能入肾凉血。故于须发可染。独茎一花者是。有桠者非。
(景岳) 治伤寒瘟疫,阴暑 疟。凡阴寒气胜,而邪有不能散者,非此不可。无论诸经四季,凡有是证,即宜是药,勿谓夏月不可用也。不必浓盖,但取津津微汗,透出为度。 此实麻黄桂枝之变方,而其神效,则大有同于二方者,不可不为细察。 官桂(一二钱) 当归(三四钱) 炙甘草(一钱) 麻黄(二三钱) 陈皮(随宜用或不用) 水一加熟地三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