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脉经》曰∶腰痛,时时失精,饮食减少,其脉沉滑而迟,此为可治。《病源》云∶尺脉沉迟主腰背痛,寸口脉弱腰背痛。尺寸俱浮直下,此为督脉腰强痛。刘立之曰∶腰痛之脉皆沉而弦。沉弦而紧者为寒,沉弦而浮者为风,沉而濡细者为湿,沉弦而实者为闪肭。丹溪曰∶尺脉大者肾虚有火,沉者为滞,缓者为湿,涩者瘀血,或滑或伏为痰。
防风毒,流泪不止。 细辛 川芎(各一两) 菊花 桑白皮 旋复花 石膏 苍术(各一两) 蒺藜(二两)上为末,木贼煎汤送下。
全生汤 感热囟门忽肿。 远志肉 蝉蜕 明天麻 防风 羌活(各五分) 川芎 桔梗(各四分) 牛蒡子(炒,三分)甘草(一分) 灯心水煎服。
夫久咳嗽者。由肺虚极故也。肺气既虚。为风寒所搏。连滞岁月而嗽也。此皆阴阳不调。 气 治久咳嗽。胸中气不利。宜服百合散方。 百合(一两) 紫苏子(三分微炒) 桑根白皮(一两锉) 紫菀(三分去苗土)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款冬花(三分) 汉防己(三分) 贝母(三分煨微黄) 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芦头)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 不 治久咳嗽不瘥。木乳散方。 皂荚树白皮(二两涂酥炙微黄) 贝母(一两煨微黄) 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 麻黄(一两去根节) 百合(一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日 治久嗽不止。紫菀散方。 紫菀(三两去苗土) 款冬花(三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日三四服。 治久肺气咳嗽。涕唾稠粘。上气喘急。蛤蚧丸方。 蛤蚧(一对头尾全者涂酥炙令微黄) 汉防己(半两) 贝母(半两煨令微黄) 甜葶苈(半两隔两)陈橘皮味子(半两)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后。以温粥饮下三十丸。 治久咳嗽。上气不瘥。宜服紫苏子丸方。 紫苏子(一两) 五味子(一两) 萝卜子(一两微炒) 桑根白皮(一两锉) 皂荚(三两去黑皮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枣煮粥饮。下二十丸。 日 治久咳嗽不瘥方。 兔粪(一两干者) 硼砂(三分) 胡桐律(一分)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饮下三十丸。日三四服。 治一切咳嗽久不瘥。甜葶苈丸方。 甜葶苈(一两隔纸炒令紫色) 人参(三分去芦头) 赤茯苓(三分) 蛤蚧(一对头尾全者涂上件药。捣罗为末。以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饮下三十丸。日三四服。 治久咳嗽。肌体虚羸。不思食饮。宜服此方。 柏子仁〔一(二)两〕 五灵脂(一两) 甜葶苈(一两隔纸炒令紫色) 虾蟆头 杏仁(一两汤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温粥饮下二十丸。日三四服。 治久肺气咳嗽。鹿角胶煎方。 鹿角胶(四两捣碎炒令黄燥) 赤茯苓(一两) 紫菀(一两去苗土) 紫苏子(二两微炒)贝母黄研如膏上件药。都一处。与地黄汁等相和。搅令匀。于银器中。以慢火煎成膏。每于食后。含半枣 又方。 百部根(五斤生者)上件药。捣绞取汁。入蜜一斤。煎之如饧。每服一匙。以温粥饮调服。日三四服。 又方。 款冬花(一两)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半枣大。以绵裹一丸。含咽津。日四五服。 治咳嗽久不瘥。神验方。 皂荚(五挺不 者去黑皮涂酥炙令黄焦去子)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后。以桑白皮汤下十丸。
痿论曰∶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于肺则悲。本神篇曰∶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又曰∶肝悲哀动中则伤魂。又曰∶心气虚则悲。调经论曰∶神不足则悲,是肺肝心三脏亦病于悲也。又运气∶悲皆属寒水攻心。五常政大论曰∶火不及曰伏明,伏明之纪,其病昏惑悲忘,从水化也。又曰∶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喜悲数欠。至真要大论曰∶太阳司天,寒淫所胜,民病善悲,时眩仆。又曰∶太阳之复,甚则入心,善忘善悲。夫悲之为情,与忧思大异,忧思则默然不语,如呆如痴,悲则哀恸迫切,号呼痛哭,渐至泪枯眼肿,视物无形。且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熏蒸清道,伤及五轮,遂有黑花蝇翅鱼鳞白陷诸症。治宜补其肝脾。盖木为火之母,子虚则补母之义也。土为火之子,补子令母实之义也。然必释其悲,则治得其效。若妇女性执,终岁戚戚,虽日用芜芎香附以升提,参术归苓以培本,是亦扬汤止沸之计而已。
治产后烦闷不安。 人参 当归 麦门冬(去心) 干地黄 桂心(各一两) 芍药(二两)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二盏,先将粳米一合,淡竹叶十片,煎至一盏,去米、叶,入药并枣三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地黄宜用生干者,虚甚则用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