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本经下品)【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 【核】曰∶出东莱山谷,所在有之。春仲蔓延布地,好生道旁,苗似瞿麦,弱茎促节,节紫赤似钗股,叶细绿似堇竹,节间出花甚细,微青黄,或淡红色,似蓼蓝花状,遂结细实,根【 】曰∶景福殿赋云∶爰有禁扁。徐云∶门户封署也,以所治形证诠名耳。盖八万四千毛孔,孔孔应开阖为门户,如浸淫疥瘙诸形证,此毛孔唯封, 蓄引蔓促节,节节开花,若封而辟,辟而封,虽象形从治法,亦象形对待法也。 (火热刑金,成浸淫疥瘙者相宜,若痘疹痤痱,隐显欲出者,与毛孔闭实,欲扬液为汗者亦宜。但气味苦平,施之严寒为本气者,功力少逊;若病反其本,中标之阳,或已成则为病热,表邪尚未入里,仍欲从枢解散者,为效颇速。)
三阴三阳者,天之六气也。五脏六腑者,有形之五行也。胃属土,而阳明主秋令之燥。阳明者,胃之悍气,别走阳明,犹膀胱乃津液之府,而太阳之气为巨阳,五行六气之有别也。夫两阳合明,故曰阳明,阳盛之气也,故胃土之气柔和,(土主柔顺。)而阳明之气燥热,是以阳明得中见少阴之湿化,则阴阳相和矣。 胃土得戊癸之合,则火土之气盛矣。故阳明之气宜于和柔,胃土之气宜于强盛,如火土之气弱,而又秉太阴之湿,则水谷不消而为虚泄矣。此宜人参、橘皮、甘草、半夏之类以助胃,白术、苍术、浓朴、茯苓、姜、枣之类以益脾,甚者加附子以助癸中之火。若阳明悍热之气盛,而不得太阴之化,则阳与阴绝,渐能食而瘦矣。此又宜黄连、枳实之类以抑胃, 、术、姜、枣之类以扶脾。易老、东垣以枳术丸为半补半消之法,皆不得五行六气之理、先圣立方之意。
味辛,性热,无毒。入肺经。 解肌发汗,利气疏痰。温中而冷滞冰消,辟邪而祟魔远遁。酒服而反胃宜痊,醋涂而痈毒可散。伍苏莱为三子养亲,同术枣治胸胁痰饮。 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者,非白芥子不能达,煎汤不可太过,便减力量。 肺经有热,阴虚火亢者勿服。茎叶动风动气,有疮疡痔疾者俱忌。
治膀胱久患,上攻眼目,赤江肿疼痛难开。 宣黄连(五分、为末) 麝香 大甘蔗 樟脑上甘蔗头,苗节,用刀开穴似竹筒,其蔗自然汁来蔗穴,又用宣黄连末一钱,文武火熬成膏,入冰片,麝香少许,研如膏点之。
论曰、百合病者。(分为)百脉(合为)一宗。(无经络可别。)悉致其病也。(第见其证)意欲食。(而)复不能食。(口欲言。而又不言而)常默默。欲卧(而又躁而)不能卧。欲行(而又懒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 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以上诸证。全是恍惚去来不可为凭之象。惟凭之于脉与溺。确知其为热。)其脉微数。(数则主热也。溺出膀胱。膀胱为太阳之腑。其脉上至巅顶。溺时头痛者。太阳乍虚。而热气乘之也。今)每溺时(而)头(每)痛者。(乃热气之甚者。必)六十日(之久。月再周而阴气复。阴气复而阳邪平。然后)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淅然者。 (则病稍浅矣。大约)四十日(可)愈。若溺(时)快然。但头眩者。(则更浅矣。 不过)二十日(可)愈。其(百合)证(多于伤寒大病后见之。)或未病而预见。(热气先动也。)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后见者。(遗热不去也。)各随证治之。 此详言百合病之证脉也。此证多见于伤寒大病前后。或为汗吐下失法而变。或平素多思不断。情志不遂。或偶触惊疑。猝临异遇。以致行住坐卧饮食等。皆若不能自主之势。此病最多。而医者不识耳。 程云来云。头者诸阳之首。溺则阳气下施。头必为之摇动。曷不以老人小儿观之。 小儿元气未足。脑髓不满。溺将出。头为之摇。此阳气不充故耳。老人血气衰。肌肉涩。 脑髓清。故溺出时不能射远。将完必湿衣。而头亦为之动者。此阳气已衰。不能施射故耳。由此观之。溺出头之痛与不痛。可以观邪之浅与深矣。故百合病溺出头痛者。言邪舍深而阳气衰也。内衰则入于脏腑。上则牵连脑髓。是以六十日愈。若溺出头不痛淅淅然者。淅淅如水洒淅皮毛。外舍于皮肤肌肉。尚未入脏腑之内。但阳气微耳。是以四十日愈。若溺出快然。但头眩者。言邪犹浅。快则阴阳和畅。营卫通利。 脏腑不受邪。外不淅淅然。则阳气尚是完固。但头眩者。是邪在阳分。阳实则不为邪所牵。故头不疼而眩。是以二十日愈也。其说亦通。 百合病。(见于)发汗(之)后者。(以其不应汗而汗之。以致津液衰少者。以)百合知母汤主之。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七枚) 知母(三两)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百合病。(见于)下之后者。(以其不应下而下之。以致热入于下也。以)百合滑石代赭汤主之。 百合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上先煎百合如前法。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百合病。(见于)吐之后者。(以其不应吐而吐之。以致内伤脏阴也。以)百合鸡子汤主之。 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七枚擘) 鸡子黄(一枚)上先煎百合如前法了。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即所谓未病预见是也。此因热气先动。 以)百合地黄汤主之。(然亦有太阳病久久不愈。始终在太阳经者。亦用此汤。)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上先煎百合如前法了。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盒饭如漆。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热壅皮毛。皮毛为肺之合也。以)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洗方 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咸豉也。 百合病。(洗后而)渴不瘥者。(内热盛而津伤也。以)栝蒌牡蛎散主之。 栝蒌牡蛎散方 栝蒌根 牡蛎(等分)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病。(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原病无热。今)变发热者。(其内热可知也。以)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两炙) 滑石(三两)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即内经用阳和阴之道也。)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即内经用阴和阳之道也。若)见阳(之病而)攻(其)阴。(则并伤其阴矣。乃)复发其汗。(是重伤其阳也。)此为逆。见阴(之病)攻(其)阳。(则并伤其阳矣。 )乃复下之。(是重竭其阴也。)此亦为逆。 程扶生云、前治皆用阴和阳法也。此复补以用阳和阴。故仲景用思。最为精密。 狐惑之为病。(虫病也。)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何其如此之躁。实因虫扰之为害也。虫)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而口)不欲饮食。恶闻食臭。(虫闻食臭而动。动则令烦心有如此者。而且虫大动则交乱于胃中。胃主面目。)其面目(之)乍赤乍黑乍白。(亦随虫之聚散而变易。)蚀于上部。则(喉伤而)声(自)嗄。(以)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邪伤厥阴。厥阴为阴之尽。其病自下而冲上。故)咽干。(以)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以)雄黄熏之。(熏洗二法。皆就其近治之也。)此言狐惑之病证治法也。伤寒论乌梅丸。亦可消息用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半夏(半升) 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苦参汤方 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 雄黄熏法 雄黄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 目四 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尤在泾云。脉数微烦。默默但欲卧。热盛于里也。无热汗出。病不在表也。三四日目赤如鸠眼者。肝脏血中之热。随经上注于目也。经热如此。脏热可知。其为蓄热不去。 将成痈肿无疑。至七八日。目四 黑。赤色极而变黑。则痈尤甚矣。夫肝与胃。互为胜负者也。肝方有热。势必以其热侵及于胃。而肝既成痈。胃即以其热并之于肝。故曰、若能食者。知脓已成也。且脓成则毒化。毒化则不特胃和。而肝亦和矣。赤豆当归。乃排脓血除湿热之良剂也。又曰、此一条。注家有目为狐惑病者。有目为阴阳毒者。要之亦是湿热蕴毒之病。其不腐而为虫者。则积而为痈。不发于身面者。则发于肠脏。亦病机自然之势也。仲景意谓与狐惑阴阳毒同源而异流者。故特论列于此欤。 赤小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十分)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阴阳二毒。是感非常灾疠之气。从口鼻而下入咽喉。致死甚速。试以阳毒言之。)阳毒之为病。(为异气中人之阳也。)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五日(经气未遍。故尚)可(救)治。(五日之外。五脏相传俱受邪。至)七日(阴阳经气已周而再行。则)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异气适中人之阴。则为阴毒。)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经气未遍。尚)可(救)治。(至)七日(阴阳经气已周而再行。则)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此言阴阳二毒。治之不可姑缓也。仲师所论阴毒阳毒。言天地之疠气。中人之阳气阴气。非阴寒极阳热极之谓也。盖天地灾疠之气。便为毒瓦斯。人之血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疠气之毒。值人身行阳之度而中人。则为阳毒。面者诸阳之会。阳毒上干阳位。 故面赤斑斑如锦纹。阳毒上迫胸膈。故吐脓血。以阳气法天。本乎天者亲上也。值人身行阴之度而中人。则为阴毒。邪入于阴。则血凝泣。血不上荣于面。而面目青。血不环周于一身。而身痛如被杖。以阴气主静。凝而不流之象也。夫阴阳二毒。皆从口鼻而下入咽喉。咽喉者。阴阳之要会也。感非时之疠气。则真气出入之道路。不无妨碍。故二毒俱有咽喉痛之证。要之异气中人。毒流最猛。五日经气未遍。尚可速治。若至七日。 阴阳经气已周。而作再经。则不可治矣。方用升麻鳖甲汤以解之。升麻。本经云、气味甘平苦。微寒无毒。主解百毒。辟瘟疫邪气。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诸毒喉痛口疮云云。君以升麻者。以能排气分。解百毒。能吐能升。俾邪从口鼻入者。仍从口鼻而出。鳖甲气味酸平无毒。佐当归而入肝。肝藏血。血为邪气所凝。鳖甲禀坚刚之性。 当归具辛香之气。直入厥阴。而通气血。使邪毒之侵于营卫者。得此二味而并解。甘草气味甘平。解百毒。甘能入脾。使中土健旺。逐邪以外出。妙在使以蜀椒辛温。雄黄苦寒。禀纯阳之色。领诸药以解阳毒。其阴毒去雄黄蜀椒者。以邪毒不在阳分。不若当归鳖甲。直入阴分之为得也。 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 当归 甘草(各二两) 蜀椒(炒去汗一两)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雄黄(半两研)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阴毒去雄黄蜀椒。 肘后千金方。阳毒用升麻汤。无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
子午年少阴君火司天,岁气热化之候。 司天者,天之气候也。 君火者,手少阴心经也。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君火乃主宰阳气之本,余象生土,乃发生万物之源。 阳明燥金在泉。 在泉者,地之气候也。 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子上父下,益辛泻苦。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 寒风切冽,霜雪水冰,蛰虫伏藏。 民病 关节禁固,腰腿疼,中外疮疡。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火盛金衰,补肺泻心。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 风雨,时寒雨,生羽虫。 民病 淋气郁于上而热,令人目赤。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君相二火,泻苦益辛。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 大火行,热气生,羽虫不鸣,燕百舌杜宇之类。 民病 厥热心痛,寒更作咳喘目赤。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子母相顺,泻肺补肾。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 大雨时行,寒热互作。 民病 黄瘟衄血,咽干呕吐痰饮。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心盛肺衰,火怕水复。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 温气乃至,初冬尤暖,万物向荣。 民病 寒热伏邪,于春为疟。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火衰心病,泻咸益苦。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 暴寒劲切,火邪恣毒,寒气暴止。 民病 生肿,咳嗽,甚则血溢,下连小腹而作寒中。 丑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岁气湿化之候。 太阴湿土者,足太阴脾经也。脾属中央戊己土,每季寄王一十八日,合为七十二日,以应一岁,六六三百六十日之成数也。 太阳寒水在泉。 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主旺客衰,泻酸补甘。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 大风发荣,雨生毛虫。 民病 血溢,经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痛。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以下生上,泻甘补咸。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 大火至,疫疠,君命宜行,湿蒸相搏,豪雨时降。 民病 瘟疫盛行,远近咸若。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土旺克水,补肾泻脾。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 雷雨电雹,地气腾,湿气。 民病 身重跗肿,胸腹满,感冒湿气。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甘旺咸衰,补肾益膀胱。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 炎热沸腾,地气升,湿化不流。 民病 腠理热,血暴溢,寒疟,心腹胀,浮肿。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土能生金,益肝泻脾。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 大凉,雾露降。 民病 脾胃寒,疟痢甚行。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以上克下,泻脾补肾。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 大寒凝冽。 民病 关节禁固,腰腿拘痛。 寅申年少阳相火司天,岁气火化之候。 少阳相火者,三焦浮流之火,火邪则炎上,上克肺金,金受克,肾水失母,则上盛下虚,虚阳上攻,变生诸疾,至伤元气。 厥阴风木在泉。 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子父相逢,泻苦益辛。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 热气伤人,时气流行。 民病 寒热交作,咳逆头痛,血气不调,心腹不快。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肺衰心盛,制苦益辛。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 暴风疾雨,温湿相蒸。 民病 上热咳逆,胸膈不利,头痛寒热。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夏旺火识,补益大肠。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 炎暑亢旱,草萎河输。 民病 烦热,赤目喉闭,失血热渴风邪,人多暴死。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火能生土,泻甘补咸。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 风雨时降,炎暑未去。 民病 疟痢交作,寒热头疼。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肺金受邪,泻苦补辛。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 寒热风雨,草木黄落。 民病 邪寒风热,君子周密。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心火受克,泻咸补苦。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 寒温无时,地气正寒,霜露乃降。 民病 感冒寒邪,关节不利,心腹痛。 卯酉年阳明燥金司天,岁气燥化之候。 阳明燥金者,肺与大肠之气,象庚辛金也。 少阴君火在泉。 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金木相克,补酸泻辛。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 阴始凝,风始肃,水乃冰,寒雨多,花开迟。 民病 寒热浮肿,失血呕吐,小便赤淋。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火盛金衰,泻辛益酸。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 臣居君位,大热早行。 民病 疫疠流行,人多卒暴。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主盛客衰,泻心补肺。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 燥热交合,风雨暴至。 民病 寒热头疼,心烦作渴。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以下生上,泻辛益酸。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 早秋寒雨,有伤苗稼。 民病 卒暴寒热,风邪伤人,心疼浮肿,疮疡失血。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金盛木衰,泻肺补肝。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 冬行春令,草木生青,风雨生虫。 民病 寒热作痢,气血不和。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客来助主,益苦泻咸。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 气候反温,蛰虫出现。 民病 疫疠温毒,寒热伏邪。 辰戌年太阳寒水司天,岁气寒化之候。 太阳寒水者,足膀胱经也,与足少阴肾经合为表里,属北方壬癸水。 太阴湿土在泉。 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脾胃受邪,泻咸助甘。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 气早暖,草早荣,温风至。 民病 瘟疫寒热,头痛呕吐疮疡。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心火受邪,泻酸补甘。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 春寒多雨,寒湿无时。 民病 气郁中病,浮肿寒热。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以上克下,泻咸助苦。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 暴热乍凉,疾风豪雨。 民病 寒热吐痢,心烦闷乱,痈疽疮疡。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木旺土衰,泻甘补酸。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 风湿交争,雨生羽虫,暴风疾雨。 民病 大热短气,赤白痢泻。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金生水旺,制咸益苦。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 湿热而行客主令。 民病 气虚客热,血热妄行,肺气壅盛。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水盛水衰,泻酸助苦。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 凝寒雨雪,地气正,湿令行。 民病 病乃凄惨,孕妇多灾,脾受湿,肺旺肝衰。 巳亥年厥阴风木司天,岁气风化之候。 厥阴风木者,足厥阴肝经也,肝属东方甲乙木,春旺七十二日也。 少阳相火在泉。 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脾胃受邪,泻酸补甘。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 寒始肃,客行主令,杀气方至。 民病 寒居右胁气滞,脾胃虚壅。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火旺金衰,泻心补肺。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 寒不去,霜雪冰,杀气施,木草焦,寒雨至。 民病 热中,气血不升降。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肺经受邪,泻苦益辛。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 风热大作,雨生羽虫。 民病 泪出,耳鸣掉眩。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木土相刑,泻酸益甘。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 热气返用,山泽浮云,豪雨溽湿。 民病 心受邪,黄胆,面为浮肿。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以金刑木,泻肺益肝。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 燥湿更朦,沉阴乃布,风雨乃行。 民病 寒气及体,肺受风,脾受湿,发为疟。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主助客胜,泻酸补甘。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 畏火司令,阳乃化火,蛰虫出现,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 民病 瘟疫,心肾相制。 按∶天上地下,而人居其中,一气布分,三才并立。人与天地,呼吸相通,升降相符,故阴阳寒暑之气,内外合一,若鱼与水然,故运气所感,即人之疾 应之。善摄生者,能调和脏腑,使血气顺轨,天时不能侵,不则逐气而化疫疠,扎瘥不可胜瘳。至于因证而思治,疠不能干,人可以胜天,是在乎司命留意焉。 霖按∶运气之学,白首难穷,本不必过泥,然此篇言六气而不言五运,且有主气而无客气,何以明胜复亢制之理?设迳执某年某气应患何病,必用何药。则误人非浅,转不若缪希雍之不言为善,兹将客气主运客运录于下,聊备详查,不足知运气之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