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一痘疮收后,痂浓落迟,离肉不粘者,吉。一痂落后,瘢色红润而无凹凸,饮食二便如常者,吉。一凡自食痘痂者,虽有他症不死。
凝水石(寒微寒) 石膏(微寒大寒) 滑石(寒大寒) 黄芩(平大寒) 知母(寒)白藓皮(寒) 玄参(微寒) 茵陈(平微寒) 鼠李根皮(微寒) 竹沥(大寒) 栀子(寒大寒) 蛇莓(音母)参(微寒)
玉屑 白附子 白茯苓 青木香 葳蕤 白术 白僵蚕 密陀僧 甘松香 乌头 商陆石膏 黄 胡粉 芍药 本 防风 芒硝 白檀(各一两) 当归 土瓜根 桃仁 芎白头翁 零陵香 细辛 知母(各半两) 猪脂(一升) 羊肾脂(上三十三味切,以酒、水各一升,合渍,一宿出之,用铜器微火煎,令水气尽,候白芷色黄,去滓,停一宿,旦以柳枝搅白,乃用之。 又方令黑者皆白,老者皆少方。 玉屑 寒水石 珊瑚 川芎 当归 土瓜根 菟丝 本 辛夷仁 细辛 葳蕤 商陆白芷 防风 黄 白僵蚕 桃仁 木兰皮 藿香 前胡 蜀水花 桂心 冬瓜仁 半夏白蔹 青木香 杏仁 蘼芜 芒硝 旋复花 杜蘅 麝香 白茯苓 秦椒 白头翁 石秦皮 杜若 蜀椒 芜菁子 升麻 黄芩 白薇 栀子花(各六铢) 栝蒌仁(一两) 熊脂猪肪脂(一升)上五十四味 咀,酒渍一宿,纳脂等合煎,三上三下,酒气尽,膏成,绞去滓,下麝香末一
治脾气虚寒,腹胁胀满,身体沉重,面色痿黄,呕吐不食,水谷不化,大腑自肉豆蔻(面裹煨) 白豆蔻仁 附子(炮,去皮) 浓朴(去皮,姜制,炒) 白术 干姜(炮) 红豆 神曲(炒。各一两) 丁香 胡椒 木香(不见火) 甘草(炙。各半两)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雷公云∶凡采得后,须用蒲草重重相隔,入甑蒸两伏时后出,干晒,拣去蒲草尽了用之使用时,勿令犯铜,饵之后噎人喉,丧人目。
经云。气乱于心则烦。盖热客于肺则烦。入于肾则躁。大抵心火旺。则水亏金烁。惟火独炽。 故肺肾合而为烦躁也。烦躁俱作。有属热者。有属寒者。先哲治独烦不躁者多属热。惟悸而烦者为虚寒。治独躁不烦者多属寒。惟火旺脉实者为热。盖烦者胸中烦。为内热也。躁者身体手足躁扰。或裸体不欲近衣。或欲投井中。为无根之外热。急以附子、理中、四逆、姜附辈热药治之。 若误认为热。投以凉药。则周身之火。得水则升走。顷刻喘汗。外脱而死也。凡表证不得汗。内外皆热而躁乱不宁。取汗则定。里实热郁。大便不通。无论伤寒杂证。心神不安。脉数实有力者。 下之则定。火客心包。或酒客膏粱。上焦不清。令人烦躁。宜芩、连、山栀等凉药为君。稍用炮姜为使。甚则凉膈散下之。汗下后热不止而发狂烦躁。面赤咽痛者。此热乘少阴之经也。葶苈苦酒汤探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