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肩发生于两肩背之上,乃手足三阳三阴经之所属也。因风湿热积而成毒,或挑担人,多生此疾。宜服内托流气饮,外用清凉膏及生肌散并敷方。 十四味内托流气饮 炙黄 、生地、白芷、川芎、赤芍、防风、甘草、人参、玄参、黄连、桔根、连翘、二花、羌活。 食后服。 六味敷方 半边莲、皂角刺、木鳖子、仙人掌、雄黄、大枫子。 共为末,敷之。外可用清凉膏及生肌散(方见上)。
第一论曰∶热病胎死腹中者何?答曰∶因母患热病,至六、七日以后,脏腑热极,熏煮其胎又有禁忌及立便逐下,的知其胎死,则进香桂散,须臾,如手推下。
治因丧惊、忧、悲哀、烦恼,感尸气而成,变动不已,似冷似热,风气触则发。 雄黄(研) 朱砂(研) 苦梗 羌活 当归 升麻 川乌(炮) 龙齿(别研) 犀角屑 白术 芍药 鬼箭羽 白僵蚕(炒) 木香 虎骨头(酥炙) 紫苏子(炒) 川芎 南星(炮) 山栀子 陈皮 莽草 枳壳(去穣,麸炒) 黄芩(各一分) 麻黄(半两,去根节) 蜈蚣(二条,炙,去头足) 槟榔(两个) 全蝎(一分,炒)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一日三服。 人平居无疾苦,忽如死人,身不动摇,默默不知人,目闭不能开,口噤不能言。或微知人,恶闻人声,但如眩冒,移时方寤。此由汗过多血少,气并于血,阳独上而不下,气壅塞而不行,故身如死。气过血还,阴阳复通,故移时方寤,名曰郁冒,亦名血厥。妇人多有之,宜服白薇汤、仓公散。
味苦,无毒。主轻身,益气,洗浴烂疮,治风水。一名白气。春生,秋花白,冬实
浮 寸风头痛,痰聚在胸,关主胃弱,尺浮二便,不得相通。 浮脉表病,有力为风,无力血虚,浮迟表寒,浮数风热。 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 浮微痨症,浮濡阴虚,浮散虚极,浮弦痰食,浮滑痰热。 浮细气虚,浮涩血弱。 沉 寸痰在胸,关冷脘痛,尺沉腰痛,遗浊泻利。 沉脉里病,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沉迟虚寒。 沉数伏热,沉紧冷痛,沉缓水蓄,沉牢痼冷,沉实热极。 沉弱阳虚,沉细湿痹,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积聚,沉涩血结,沉主骨。 迟 寸寒上焦,关胃冷痛,尺腰脚病,七疝便泻。 迟主脏病,有力冷痛,无力虚寒,迟涩血少,迟缓寒湿,迟滑胀满,浮迟表寒,沉迟里寒,冷积 瘕。 数 寸喉嘴病,咳嗽失红,关肝胃火,尺数阴虚。 数脉腑病,主吐主狂,有力实热,无力虚疮,浮数表热,沉数里热,虚数肺痿,右寸数实肺痈。 滑 寸痰呕吐,吞酸咳嗽,关滑宿食,肝脾经热。(尺中淋浊,便泻利疾。)滑主痰食,上为吐逆,下为蓄血,浮滑风痰,沉滑食痰。 滑数痰火,滑短宿食,滑大阴痛,滑散瘫痪,血旺脉滑。 涩 寸涩心虚,又为胸痛,关中胁胀,尺伤精血,淋浊便红。 涩主血少,或伤寒湿,涩大实热,涩弱虚火,气旺脉涩,反胃结肠,自汗厥逆,亡阳寒湿,女人育孕胎伤,无孕血败。 虚 寸虚血亏,关中腹胀,尺伤精血,骨蒸痿痹。 脉虚血虚,气虚病弱,自汗怔忡,阴虚发热,惊悸伤暑,久病脉虚者死。 实 寸面风热,喉痛气填,关中胸闷,尺实腰痛,大便不通,实紧寒结,实滑痰凝,脉实血实,水谷为病,郁火发狂,谵语频吐,阳毒伤食,粪结气痛。 长 胃经热重,阳毒癫痫。长脉属肝,宜于春。 长则气旺,浮长疯痫。 短 寸短头痛,关伤酒食,尺短腰痛。 短脉属肺宜于秋。 短主气痛,沉短宿食。 洪 寸洪失血,关中肝火,胃虚脘痛,尺部肾损。 洪主阴虚,下痢失血,胀满反胃,脉洪形瘦,多气者死。若久咳者忌之。 微 寸微气急,又主心惊,关中腹胀,尺损精血。 浮微恶寒,沉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崩带。 紧 左寸紧伤冷,右寸紧伤食,关心腹痛,尺疝奔豚。 紧主冷痛,浮紧表寒,沉紧里寒,紧数鬼祟,喘咳疯痫,中恶浮紧,咳嗽沉紧皆死。 缓 寸缓风邪,关中胃弱,尺主便泻,痿痹风秘。 浮缓为风,沉缓为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弱气损,缓涩血伤,缓滑湿痰,血虚气旺。 芤 寸芤血瘀,关肠胃痈,尺主便血,赤淋崩漏。 久病脉芤者生,新病脉芤者死。 弦 寸弦头痛,胸膈有痰,左弦 瘕,右心腹痛,尺主七疝,手足拘挛。 浮弦头痛,沉弦腹痛,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主虚。 弦细拘急,单弦饮痛,双弦寒痼,痰饮疟疾,脉弦不食者,为木克土,不治。 革 女人半产崩漏,男子阴脾梦遗。 牢 心腹寒痛,疝气 瘕,失血脉浮大者死。 濡 (读软) 寸濡自汗,又主气虚,关中气损,尺伤精血,骨蒸受湿。 寸弱气虚,关中胃弱,尺主阴虚。 弱 弱主气虚,恶寒发热,筋骨萎弱,惊悸自汗,弱主筋。 散 左散怔忡,右知自汗,左关痰饮,右主足肿,尺多死象。 细 寸细呕吐,关中腹胀,尺部遗精,便泻虚冷。 细为气血皆衰,湿伤腰肾,忧劳过度吐衄,脉沉细者生。 伏 寸伏食滞,关知腹痛,尺主疝气。 霍乱频吐,宿食老痰,脉伏因火邪内郁,阳极似阴,必大汗而解,夹阴伤寒,先内有伏寒,又外感寒,阴盛格阳,肢冷脉伏,须投姜附。 动 便泻拘挛,腹痛惊悸,女人带漏,男子遗精。 浮动盗汗,沉动发热。 促 阳旺脉促,促为气郁,喘咳痰积,发狂斑点,肺痈热毒。 结 阴旺脉结,气血两凝,痈肿疝瘕,老痰久停。 代 代脉气衰,疮疽脓血,呕吐腹痛,下利霍乱,跌打闷绝,女胎三月。
左归丸(新补四) 右归丸(新补五) 金鹿丸(补一二七) 赞育丹(新因十四) 七福饮(新补七) 归脾汤(补三二) 石刻安肾丸(热一六八) 虎潜丸(寒一六四) 琼玉膏(补六十)滋阴八味丸(新寒十七) 固本丸(补百六) 六味丸(补百二十) 龙胆泻肝汤(寒六三) 坎离丸(寒一六五) 滋肾丸(寒一六三) 丹溪大补阴丸(寒一五七) 斑龙丸(补一二八) 大补丸(寒一五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