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玉房秘诀》云∶冲和子曰∶养阳之家,不可令女窃窥此术,非但阳无益,乃至损病。 所谓利器假人,则攘袂莫拟也。 又云∶彭祖曰∶夫男子欲得大益者,得不知道之女为善。又当御童女,颜色亦当如童女。 女但苦不少年耳。若得十四五以上、十八九以下,还甚益佳也。然高不可过三十,虽未三十而已产者,为之不能益也。吾先师相传此道者,得三千岁。兼药者可得仙。 又云∶欲行阴阳取气养生之道,不可以一女为之得。得三若九、若十一,多多益善。采取其精液,上鸿泉,还精、肥肤、悦泽、身轻、目明,气力强盛,能服众敌,老人如二十时。 若年少,势力百倍。 又云∶御女欲一动辄易女。易女可长生若故。还御一女者,女阴气转微,为益亦少也。 又云∶青牛道士曰∶数数易女则益多,一夕易十人以上尤佳。常御一女,女精气转弱,不能大益人,亦使女瘦 也。 《玉房指要》云∶彭祖曰∶交接之道无复他奇。但当纵容安徐,以和为贵。玩其丹田,求其口实,深按小摇,以致其气。女子感阳亦有微候,其耳热如饮淳酒,其乳暖起,握之满手,颈项数动,两脚振扰,淫衍窈窕乍男身,如此之时,小缩而浅之,则阳得气于阴,有损。 又,五脏之液,要在于舌,赤松子所谓玉浆可以绝谷,当交接时多含舌液及唾,使人胃中豁然如服汤药,消渴立愈,逆气便下,皮肤悦泽,姿如处女。道不远求,但俗人不能识耳。采女曰∶不逆人情,而可益寿,不亦乐哉。
味咸热。入足少阴厥阴经。功专治阴痿精寒。鬼交尸疰。阳易举骨蒸劳嗽者忌。 以汉椒樟脑同收则不坏。同糯米法面酿酒服。治虚损。一名腽肭脐。
胡椒、硫黄各三厘研末,掺膏药上,贴背脊之正对肚脐眼处,过期即愈。 又,明雄黄、制附子、真樟脑各等分为细末,于疟未发前一时,以棉花少许包裹药末三分塞鼻孔中,男左女右,寒药后勿食汤水,睡过此时即愈;重者根据法塞二三次必效。小儿量为减用。 又,荜茇研细,置暖脐膏上贴脐中,三日可愈。 又,治间日疟方∶明雄黄,独头大蒜,于端午日午时,将粽子尖捣烂和丸如桐子大,朱砂为衣,三发后清晨贴在眉梁间,以太乙膏盖之即愈。 又,用旱莲草捣烂,置左手寸口上,以古钱一文压定,将帛条包扎,良久起小泡,谓之天灸,止疟甚效。 又,小儿疟以蝉蜕二三两,包好与小儿作枕,其疟即止。
产门内生虫(华真人)。 用鸡肝一副,以针刺无数孔,纳入产门内,则虫俱钻入鸡肝之内矣。三副痊愈,不必添入药味也。只要刺孔甚多,则虫有入路矣,三副后,再服去湿化痰汤。 去湿化痰汤 白术 白芍 当归(各五钱) 白茯苓 泽泻 黑山栀 生甘草(各三钱) 陈皮(五分)水煎服。四剂再不发。 鸡肝散 芜荑 蛇床子 硫黄 川椒 潮脑 枯矾 雄黄 海螵蛸 黄连(各等分) 麝香(少许)共研细末。取旋宰鸡肝一具,将药末涂肝上,乘痒时插入阴户内。 丝瓜散 芜荑 蛇床子 硫黄 潮脑 枯矾 川椒(各等分)共研细末。用鲜丝瓜(刮去皮)一段,将药末浓涂丝瓜上,推入阴户之内。 艾叶汤 艾叶 苎麻叶 槐叶 柳叶 白芨 防风 白芷 升麻(各等分)上晒燥为粗末,入麝香少许,以器贮马桶内点着,令患者坐马桶上,遮紧勿走烟,熏两个时辰。 萆麻汤 扁柏叶 槐叶 青蒿叶 柳叶 萆麻叶 桃叶 金银花 艾叶(各等分) 煎汤熏洗。 阴户生黄臭水甚痛 蚕茧二三钱烧存性,研细酒调,以鸭毛扫上即效。
补中益气。 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 草果(五个) 回回豆子(半升,捣碎,去皮)上件,同熬成汤,滤净,用羊肉切作馅,下陈皮一钱,去白,生姜一钱,细切,五味和匀,次用鸡头粉二斤,豆粉一斤,作枕头馄饨。汤内下香粳米一升,回回豆子二合,生姜汁二合,木瓜汁一合,同炒,葱、盐调和匀。
夫诊候之道,医者之难精也。若非灯下苦辛,勤于记诵,参师访友,昼夜不遑,造次颠寤寐俯仰,存心于此,安能知神圣之妙哉?古人曰∶按其脉,知其疾,命曰神,以悟其探赜索隐之妙也。又曰∶切其脉,治其病,谓之巧,以明其指别之功也。盖三指相去毫厘之近,主病若千里之远。观夫指别之功,世人固以为难,命曰神,岂容易可至哉?常考于经,脉有三部,寸、关、尺也。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曰寸,从寸上一分曰鱼际,从寸至尺曰尺泽,寸后尺前为关。关前为阳,即寸口也;关后为阴,即尺脉也。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寸主上焦、头、手、皮毛;关主中焦、腹及腰;尺主下焦、小腹及足。此三部所主大略也。又有左右两手三部,为之六脉也;又有人迎、气口、神门,所主又各不同。盖左手关前曰人迎,右手关前曰气口,两关之后一分即曰神门。故脉法赞曰∶肝、心出左,肺、脾出右;肾为命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所谓左手关前,心之部也,其经手少阴与手太阳为表里,小肠合为府;左手关上,肝之部也,其经足厥阴与足少阳为表里,胆合为府;左手关后,肾之部也,其经足少阴与足太阳为表里,膀胱合为府;右手关前,肺之部也,其经手太阴与手阳明为表里,大肠合为府;右手关上,脾之部也,其经足太阴与足阳明为表里,胃合为府;右手关后,命门之部也,其经手厥阴与手少阳为表里,三焦合为府。此谓六部所主脏腑十二经之义也。 又“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胫中事也。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疾,上实下虚为厥颠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恂仆。诸浮而数者,皆在阳,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身寒。推而外之,内而不外者,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者,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者,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以上诸疾,若非指明心了,乌可得而妙也!又“平人气象论”曰∶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行五动,为者,不病也时曰平信。信夫四时之脉,皆以胃气为本,谓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春之胃脉,微弦曰平。余皆仿此。逆四时则病矣。若诊妇人之脉,妊身则慎勿乱投汤散。其妇人之脉,诊得少阴脉动甚则有子也;又曰∶阴搏阳则有子也;又曰∶身汗而无脉者,即有妊也。盖重身者,问其月事,观其体貌,然后主治,不可忽也。又经曰∶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盖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是以治病者,必求其本,本于阴阳寒暑四时,五脏之根也。以脉言之,则浮沉也;以部位言之,则尺寸也。故经云∶脉者,阴阳之法,以应五脏,是谓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其脉在中也。以浮沉论之,则曰浮者阳也,沉者阴也,应在腑,则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所以心肺俱浮也,牢而长者肝也,按之而大,举指来实者肾也,所以肝肾俱沉也,迟缓而长者脾也,脾为中州,所以脉在中也。仲景曰∶大、浮、数、动、滑,皆阳也;沉、涩、弱、弦、微,皆阴也。阳者热也,阴者寒也。所以寒则脉来沉而迟,热则脉来浮而数。故曰∶诸数为热,诸迟为寒,无如此验也。《脉经》曰∶诸浮为风,诸紧为痛,诸伏为聚,诸弦为饮,芤者失血,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涩则烦心,大则病进,浮为在表,沉为在里,迟为在脏,数为在腑。又形壮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气多者毙。形气相得者生,三五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此先圣诊脉之大法也。故曰∶凡治病则察其形气色泽,治之无候其时也。所以形气相得者生,色泽以浮者病易己,脉从四时者可治,脉弱似滑者是有胃气,此皆易治也。若形气相失,或色夭不泽及脉逆四时,或脉实益坚,皆不可治。经所谓必察四难而明告之。又若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脉实,汗后脉躁,此皆难治也。若疮疽之人,脓血大泄,脉滑数者,难治也;凡脓多,或如清泔,脉滑大散,寒热发渴者,治之无功也。若患肺疮者,咳嗽脓血,脉见洪滑,治之难痊矣。大凡诊脉见浮数,应当发热而反恶寒,虽头项拘急,四肢烦痛,或复战栗渴甚者,但有痛处,欲发疮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