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一名补骨脂 〔害〕此性燥助火,凡病阴虚火动,阳道妄举,梦遗尿血,小便短涩,及目赤口苦舌干,大便燥结,内热作渴,火升嘈杂,湿热成痿,以致骨乏无力者,皆忌服。能堕胎。孕妇忌。 〔利〕辛温,入肾大肠。兴阳事,止肾泄,固精气,止腰疼。暖则水脏固,壮火益水之要药也。 〔修治〕出南番者色赤,岭南者色黑。九月采,以酒浸一宿滤出。以东流水浸三日夜,蒸之三时,干用。一法以盐同炒过,曝干用。又有童便人乳浸,或胡桃肉拌用等法。
论曰。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脾湿者。秋伤于湿。积于脾也。故内经曰。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气宜清。若反动之。气必上冲而为咳。甚则动于脾湿发而为痰焉。是知脾无留湿。虽伤肺气而不为痰也。 有痰寒少而热多。故咳嗽者。非专主于肺而为病。以肺主皮毛。而司于外。故风寒先能伤之也。内经曰。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各以其时主之而受病焉。非其时各传而与之也。所病不等。寒暑燥湿风火六气。 皆令人咳。唯湿病痰饮入胃。留之而不行。止入于肺。则为咳嗽。假令湿在于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肝经。谓之风痰。湿在肺经。谓之气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所治不同。宜随证而治之。若咳而无痰者。以辛甘润其肺。故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陈皮利其气。而痰饮自除。痰而能食者。大承气汤微下之。少利为度。痰而不能食者。浓朴汤治之。夏月嗽而发热者。谓之热痰嗽。 小柴胡四两。加石膏一两。知母半两用之。冬月嗽而发寒热。谓之寒嗽。小青龙加杏仁服之。然此为大例。更当随证随时加减之。量其虚实。此治法之大体也。 蜜煎生姜汤 蜜煎橘皮汤 烧生姜胡桃此三者皆治无痰而嗽者。当辛甘润其肺故也。如但用青陈皮药。皆当去白。本草云。陈皮味辛。理上气。 去痰气滞塞。青皮味苦。理下气。二味俱用散三焦之气也。故圣济云。陈皮去痰。 穣不除即生痰。麻黄发汗。节不去而止汗。 治风痰热咳嗽。其脉弦。面青四肢满闷。便溺秘涩。心多躁怒。水煮金花丸。 南星 半夏(各二两生用) 天麻(五钱) 雄黄(二钱) 白面(三两) 寒水石(一两烧存性)上为细末。滴水为丸。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煎浆水沸。下药煮令浮为度。漉出淡浆水浸。另用生姜汤下。 或通圣加半夏。及局方中川芎丸防风丸。皆可用也。 小黄丸 治热痰咳嗽。脉洪面赤。烦热心痛。唇口干燥。多喜笑。宜小黄丸。 南星(汤洗) 半夏(洗各一两) 黄芩(一两半)上为细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食后姜汤下。及小柴胡汤中加半夏亦可。 白术丸 治痰湿咳嗽。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卧不收。腹胀而食不消化。宜白术丸。 南星 半夏(俱汤洗各一两) 白术(一两半)上为细末。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汤下。及局方中防己丸。亦可用。 玉粉丸 治气痰咳嗽。脉涩面白。上喘气促。洒淅恶寒。愁不乐。宜服之。 南星 半夏(俱洗各一两) 官桂(去皮一两)上为细末。薄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汤下食后。及局方中防己丸亦可。玉粉丸加减在后。 心下痞者。加枳实五钱。身热甚者。加黄连五钱。体重者。加茯苓一两。气上逆者。加苦葶苈五钱。气促者。 加人参桔梗各五钱。浮肿者。加郁李仁杏仁各五钱。大便秘者。加大黄五钱。 双玉散 治痰热而喘。痰涌如泉。 寒水石 石膏(各等分)上为细末。煎人参汤调下三钱。食后服。 治痰 千缗汤 半夏(生末一两) 大皂角(去皮子半两 )上同于绢袋中盛之。用水三升。生姜七大片。同煎至一半。以手操洗之。取清汁。分作三服。食后。并服二服效。 防风丸 治痰嗽。胸中气不清利者。枳术丸亦妙。 防风(半两) 枳壳(半两去穣麸炒) 白术(一两)上细末。烧饼为丸。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汤下。 天麻丸 天麻(二两) 半夏 南星(各一两) 雄黄(少许)上以白面二两。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煎淡水令沸。下药煮十余沸漉出。食前生姜汤下。 利膈丸 主胸中不利。痰嗽喘促。利脾胃壅滞。调藏秘泻。推陈致新。消进饮食。治利膈气之胜药也。 木香(一钱半) 槟榔(一钱半) 人参(三钱) 当归(二钱) 藿香(一钱半) 大黄(酒浸焙一两)浓朴(姜制三两) 枳实(一两炒) 甘草(三钱炙)上为细末。滴水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诸饮皆可下。 款气丸 治久嗽痰喘。肺气浮肿。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槟榔 木香 杏仁(去皮尖) 郁李仁(去皮) 茯苓 泽泻 当归广术(炮) 马兜铃 苦葶苈(以上各三两) 人参 防己(各五钱) 牵牛(取头末一两)上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加至五七十丸。生姜汤下。食后服。 玉粉丸 治痰结咽喉不利。语音不出。 半夏(洗五钱) 草乌(一字炒) 桂(一字)上同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多岁不愈者。亦效。 枳壳汤 治久痰胸膈不利者。多上焦发热。 枳壳(麸炒去穣三两) 桔梗(三两) 黄芩(一两半)上同 。每日早。用二两半。水三盏。煎至二盏。匀作三服。午时一服。申时一服。临卧时一服。三日七两半药尽。服生半夏汤。 生半夏汤 半夏(不以多少洗七遍切作片子)上每服。秤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五大片。同煎至一盏。和滓食后服。一日三二服。服三日毕。再服枳术丸。尽其痰为度。论曰。先消胸中气。后去膈上痰。再服枳术丸。谓首尾合尽消其气。令痰不复作也。 清镇丸 治热嗽。 小柴胡汤内加人参一倍。青黛(半两)上为细末。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姜汤下。 半夏丸 治因伤风而痰作喘逆。兀兀欲吐。恶心欲倒。已吐加槟榔三钱。 半夏(一两汤洗切) 雄黄(研三钱)上同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小儿丸如黍米大。 白术散 治夏暑大热。或醉饮冷。痰湿不止。膈不利。 白术 茯苓 半夏(洗) 黄芩(各等分)上为粗末。每服五钱。至七钱。水二盏。入生姜十片。煎至一盏去滓。调陈皮末一钱。神曲末一钱。食后服。 法曰。大热大饮。盖酒味热而引饮冷。冷与热凝于胸中。不散而成湿。故痰作矣。甚者宜吐之。吐后服五苓甘露胜湿去痰之剂。 白术汤 治痰潮上如涌泉。久不可治者。 白术 白茯苓 半夏(等分)上为末。每服半两。病大者一两。水二盏。生姜七片。煎至一盏。取清调神曲末二钱。顿服之。病甚者。 下玉壶丸一百丸。大效永除根。 天门冬丸 治妇人喘。手足烦热。骨蒸寝汗。口干引饮。面目浮肿。 天门冬(十两去心秤) 麦门冬(去心八两) 生地黄(三斤取汁为膏子)上二味为末。膏子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煎逍遥散送。逍遥散中去甘草。加人参。或服王氏博济方中。人参荆芥散亦可。如面肿不已。经曰。面肿曰风。故宜汗。麻黄桂枝可发其汗。后服柴胡饮子。去大黄。 故论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治俞者。治其土也。治合者。亦治其土也。如兵家围魏救赵之法也。
〔《肘》〕治虫入耳。用椒末一钱,醋半盏,浸良久,少少滴耳中,虫自出。(《千金方》)〔世〕治虫入耳不出。桃叶捣烂塞耳,虫自出。 〔无〕治百虫入耳。用麻油灌之,即效。 〔《山》〕诸般恶虫入耳。捣韭汁灌之。 〔《本》〕治诸虫及虱等入耳。用白胶香一味,烧烟熏入耳,令耳孔内暖,虫自出,妙。 〔罗〕治蚁入耳。以大菲捣汁灌耳中。 又方,以鲮鲤甲烧灰为末,以水调滤过,滴入耳中,即出。 又方,蜈蚣及蚁入耳,用猪脂一指大,炙令香,安耳边,即出。 治蜈蚣入耳。用炙猪肉掩两耳,即出。 〔《本》〕治飞虫入耳。用好酸米醋一味,滴入耳内,虫必出。不出,即死。曾有一人被焦虫入耳,其虫口硬如铁,但身软,用此药滴之,立死而出。 〔罗〕治飞蛾入耳。以鹅管极气吸之,出。或击铜器于耳边,即出。 〔《本》〕治蜒蚰入耳。用半夏生为末,麻油调涂耳门外,虫闻香即出。 〔罗〕治蜒蚰入耳。方用湿生虫研如泥,摊纸上捻成纸条,安耳内,自出。又方,用蜗牛虫去壳研烂,滴水五七点,再研匀,灌耳内,自出。无活者,寻干者研亦可。 〔《山》〕蜒蚰及诸般虫入耳。麻油灌入,或用生葱汁、生姜汁亦可。 〔《食》〕蜒蚰入耳。以羊乳灌入即成水。 〔海〕蜒蚰入耳。以牛酪灌耳中,须臾出。如入腹,即饮酪二升,自消为水。 〔《千》〕治耳中有物不出。以细麻绳剪令头散,蘸好胶入耳中着物上粘之,徐徐引出。 〔《经》〕治水入耳。以薄荷汁点,立效。
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者。为真菊。一种茎青肥大。作蒿艾气。其味苦辛惨烈不堪食者。为苦薏。(以味似莲子心得名)非真菊也。叶正相似。惟以甘苦别之。(贞白)惟单瓣花小而黄。叶小而薄。色深绿。九月应候而开者为是。邓州白菊。单瓣者亦入药。余皆不用。(宗 ) 花 味甘。气香。性平。可升可降。阳中有阴。主肝气不足。白术地骨皮桑白皮为之使。 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本经)一切游风。能令消散。补阴利血脉。(权)除胸中烦热。利五脉。调四肢。(别录)养目血。去翳膜。(洁古)黄菊属土与金。有水与火。大能补阴血。故养目。(丹溪)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霜露。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其用祛除风热。益肝补阴。皆由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脏故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矣。(濒湖)黄者入金水阴分。白者入金水阳分。红者行妇人血分。神而明之。皆可入药。(又)菊花独禀金精。专制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仲淳)同地黄当归枸杞蒺藜五味山萸黄柏羚羊角羊肝。治肝肾俱虚目痛。加木贼谷精柴胡决明子。可去外翳。同黄连甘草元参桔梗连翘生地柴胡川芎羌活荆芥决明子童便。治风热目痛。君川芎细辛 本当归生熟地天麦冬白芍甘草童便。治血虚头痛。亦主眩晕。其因痰而作者。无痰药不效。黄而小者。童便浸一宿。晒干为末服。能生精。与枸杞子相对蜜丸。 久服终身无目疾。兼不中风及生疔疽。眼目昏花。用甘菊花一斤。红椒去目六两。为末。用新地黄汁和丸〔论〕甘菊秉金精而兼水化。金水相涵。益阴之上品也。何以独为风木之对待。盖风木固欲尽之阴。而乐趋乎阳者也。有金水相涵者。育其将尽之阴。而静其相求之阳。故不独平肝。且能益肝之不足。其疗头目风热。除胸中烦热。利五脉。调四肢。总归于利血脉一语。 而血脉之所以利。直由金水相涵。以致其用耳。夫心主脉。脉为血府。金水相涵以致其用。 则是肺阴下降入心。而合于肾脉之至肺者。所谓毛脉合精也。火合于水而血生。血生而脉利。 又何四肢之不能调乎。然则对待风木一语。正以风脏血脏。实司周身之经络。而经络固内外之合也。得兹味大畅风升之用。而不病于风眚。则所益岂其微哉。(祛头风明目特其首及。 非谓益阴之功。概止此也。)至入药定以甘者。盖益气益血之味。不能离于甘。离于甘则为阴阳偏至之气。但可以疗偏至之疾耳。 〔辨治〕 小而气恶者为野菊。味苦茎青者。大伤胃气。谨戒弗用。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用。
脉来左部细弦,右部沉涩,荣血不足,肝气不强,脾气不利,气血与汁沫凝结肠外,结为肠覃,状如怀子。幸月事仍以时来,法宜养荣,兼流气化凝治之。 淮牛膝 丹参 川楝子 桃仁 青皮 上肉桂 当归 乌药 香附 延胡 瓦楞子 降香片
治发汗后表里虚烦不可攻者,但当与此方。 竹叶(二把) 半夏(半升) 麦冬(一斤) 人参 甘草(各二两) 生姜四两) 石膏(一斤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半升,米熟去之,分服一升,日三。张文仲不用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