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泻 - 卷之三脾所生病 - 幼科发挥 - 中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幼科发挥

《幼科发挥》- 卷之三脾所生病 - 吐泻

作者:万全 朝代:明 阅读数:11人阅读

   吐出上焦。泻出下焦。乃肠胃之病也。脾在中焦。管摄乎上下之间。吐泻互作者。

   乃脾之病也。

   夫人身之中。足阳明胃脉之气。自上而下。足太阴脾脉之气。自下而上。上下循环。阴接。谓之顺而无病也。故胃气逆而为上。则为呕吐。脾气逆而为下。则为泄泻。吐泻之病。

   脾胃为之总司也。

   发挥云。胃在上焦主内而不出。呕吐则不纳矣。肠在下焦。主出而不入。有积泄泻。出积矣。观李知先活人书括云。胃家有热难留食。胃冷无缘纳水浆。则吐泻之出于上焦也明矣。又张长沙伤寒论云。下利服理中不止。理中者。理中焦也。治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五苓散主之。不止者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则泄泻出于下焦也明矣。

   赤石脂(一斤) 禹余粮(一斤) 上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三服。

   又按治泄利者。有四法焉。有用理中汤。以治其中气者。有用五苓散。以利其小便者。

   真武汤。以温其肾者。有用赤石脂禹余粮。以固涩其大肠者。不可不知其要也。盖肾开窍于二阴。主蛰藏者也。如门户然。泄泻不止。门户不固也。故用姜附以温之。闭其门户也。肠胃者。容受水谷之气。犹仓廪然。脾司出纳。乃仓廪之官也。吐泻不止。乃仓廪之不藏。官之失其职也。故用参术以补之。封其仓廪也。下焦者。水谷注下之路。如沟渎然。小便不利者。沟渎之不能别也。故用猪苓泽泻以利之。疏通其水渎也。大故用赤石脂禹余粮以涩之。塞其决也。

   

   真武汤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破八片) 白术(二两) 上用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

   祖训治吐泻者。只用胃苓丸。吐以煨生姜汤。泄以一粒丹和之。炒米汤下。

   一粒丹(亦名白玉丹) 此家传十三方也。

   寒水石( 二两) 白矾(枯一两) 上为末。水糊丸。小豆大。每一丸米汤下。

   钱氏曰。脾主困。谓疲惫也。非嗜卧也。吐泻久则生风。饮食伤则成疳。易至疲惫也。此与肾主虚同。

   论肾者。元气之主。肾虚则为禀赋不足之病。脾者谷气之主。脾虚则为津液不足之病。

   故小儿五脏之病。脾肾最多。肝心次之。肺又次之。

   小儿吐泻。多因伤乳食得之。

   如吐泻时不啼哭。不喜饮食。此伤乳食也。初得之不可遽止。宿食未尽去也。宜换乳食。勿令重伤。吐泻益甚。非医之咎也。益黄散主之。

   有热者胃苓丸。用东向陈壁土。和生姜少许炒焦。入水煎汤。澄清吞下。泻不止。以胃苓丸一粒丹合而服之。煎汤下效。

   如吐泻时不恶风寒。喜人怀抱。此伤风吐泻也。宜发散。惺惺散。

   如吐泻时啼哭。其身俯仰不安者。必腹中有痛。此藿乱也。内伤乳食。外感风寒得之。

   先治其里。宜理中汤加藿香。后治其表。桂枝汤。表里通治。藿香正气散。

   一儿周岁。吐泻并作。时天大寒。医用理中胃苓丸。服之不效。予曰。此表里有寒邪。

   未得发散也。取益黄散与之。其夜得大汗而止。

   一女岁半。与前儿同症。吐泻。此伤食也。前有外感风邪。故用益黄散。温其表里之寒。此只是伤食。用胃苓丸一粒丹陈壁土汤下。调其脾胃。消其食积。而吐泻俱止。

   一儿暴吐泻。上下所出皆乳不化。用理中丸服之效。

   一儿暴吐泻。上下所出皆黄水。中有乳片不化者。用二陈汤。加黄连姜汁炒煎服效。

   或问。二病同。而治之异者。何也。曰。所出之乳不化者。胃有寒也。故以理中丸急温之。所出乳片不化者。胃有热邪。热不杀谷。宜半夏黄连以解之。此同病异治法也。

   

中医书籍:幼科发挥

上一节:积痛

下一节: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