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血者无汗 - 卷三 - 注解伤寒论 - 中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注解伤寒论

《注解伤寒论》- 卷三 - 夺血者无汗

作者:成无己 朝代:金 阅读数:8人阅读

   《针经》曰∶夺血者无汗。尺脉迟者,为荣血不足,故不可发汗。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浮为轻手得之,以候皮肤之气。《内经》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浮则伤卫,数则伤荣,荣卫受邪,为病在表,故当汗散。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赵本作“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风则伤卫,寒则伤荣。卫受风邪而荣不病者,为荣气和也。卫既客邪,则不能与荣气和谐,亦不能卫护皮腠,是以常自汗出。与桂枝汤解散风邪、调和荣卫则愈。

   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赵本无“主之”二字)脏无他病,里和也。卫气不和表病也。《外台》云∶里和表病,汗之则愈。所谓先其时者,先其发热汗出之时,发汗则愈。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脉浮紧,邪在表也,当与麻黄汤发汗;若不发汗,则邪无从出,拥甚于经,迫血妄行,因致衄也。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赵本注“一云大便青”)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故宜当下。若小便清者,知里无热,则不可下。经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况此不大便六七日,小便清者,不可责邪在里,是仍在表也,与桂枝汤以解外。

   若头疼不已,为表不罢,郁甚于经,迫血妄行,上为衄也。

   伤寒发汗,(赵本有“已”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赵本无“主之”二字)烦者,热也。发汗身凉为已解,至半日许,身复热,脉浮数者,邪不尽也,可更发汗,与桂枝汤。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赵本有“血亡”二字)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重亡津液,则不能作汗,必待阴阳自和,乃自愈矣。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因亡津液而小便不利者,不可以药利之,俟津液足,小便利必自愈也。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发汗则表虚而亡阳;下之则里虚而亡血,振寒者,阳气微也;脉微细者,阴血弱也。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下之虚其里,汗之虚其表,既下(医统本作“里申”)又汗,则表里俱虚。阳主于昼,阳欲复,虚不胜邪,正邪交争,故昼日烦燥(医统本作“躁”)不得眠;夜阴为主,阳虚不能与之争,是夜则安静。

   不呕不渴者,里无热也;身无大热者,表无热也。又无表证而脉沉微,知阳气大虚,阴寒气胜,与干姜附子汤,退阴复阳。

   

中医书籍:注解伤寒论

上一节:大青龙汤方

下一节:干姜附子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