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 - 卷八续增治法 - 针灸大成 - 中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卷八续增治法 - 伤寒

作者: 朝代: 阅读数:17人阅读

   (《聚英》)发热∶风寒客于皮肤,阳气拂郁所致,此表热也。阳气下陷入阴分蒸熏,此里热也。

   汗不出,凄凄恶寒∶玉枕 大杼 肝俞 膈俞 陶道身热恶寒∶后溪身热汗出,足厥冷∶大都身热头痛,食不下∶三焦俞汗不出∶合谷 后溪 阳池 厉兑 解溪 风池身热而喘∶三间余热不尽∶曲池烦满汗不出∶风池 命门汗出寒热∶五处 攒竹 上脘烦心好呕∶巨阙 商丘身热头痛,汗不出∶曲泉 神道 关元 悬颅。

   以上见《针经》。

   六脉沉细,一息二三至∶气海(灸) 关元(灸)少阴发热∶太溪(灸)恶寒∶有热恶寒者发于肠,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背恶寒口中和∶关元(灸)恶风∶有汗为中风,伤卫,无汗恶风为寒,伤荥。先刺风府、风池,后饮桂枝葛根汤。

   胸胁满兼谵语∶邪气自表伤里,先胸胁,次入心。期门。

   结胸∶脏气闭而不流布也。按之痛,为小结;不按自痛,为大结。期门(针) 肺俞(针)妇人因血结胸,热入血室∶期门(针) 又以黄连、巴豆七粒作饼子,置脐中,以火灸之咳逆∶胸中气不交也,水火相搏而有声。期门(针)。

   小腹满∶上为气,下为溺,当出不出积而为满,或腹中急痛。刺委中。或夺命穴等处烦躁∶邪气在里,烦为内不安,躁为外不安。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蓄血∶热毒流于下而瘀血。少阴症下利,便脓血。阳明症,下血谵语,必热入血室,头汗出。刺期门。

   呕吐∶表邪传里,里气上逆也。口中和,脉微涩弱。灸厥阴。

   战栗∶战者,正气胜;栗者,邪气胜。邪与正争,心战而外栗,为病欲解也。邪气内盛,正气太虚,心栗而鼓颔,身不战者,已而遂成寒逆者。灸鱼际。

   四逆∶四肢逆冷,积冷成寒,六腑气绝于外,足胫寒逆少阴也。身寒者,厥阴也。灸气海、肾俞、肝俞。

   厥∶手足逆冷,阳气伏陷,热气逆伏,而手足冷也,刺之。脉促而厥者,灸之郁冒∶郁为气不舒,冒为神不清,即昏迷也。多虚极乘寒所致,或吐下使然。刺太阳、少阳井。

   病头痛,或冒闷如结胸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不可汗。

   自利∶不经攻下自溏泄。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更衣。反小者,当温上,灸之以消阴。小便自利,手中不冷,反发热,脉不至。灸太溪。

   少阴下利,便脓血,刺之通用。

   霍乱∶上吐下利,挥霍撩乱,邪在中焦,胃气不治,阴阳乖隔,遂上吐下泄,躁扰烦乱也。或腹中痛绞刺。针委中。

   腹痛∶有实有虚,寒热燥,屎旧积,按之不痛为虚,痛为实,合灸;不灸,令病患冷结,久而弥困。刺委中。

   阴毒阴症∶阴病盛则微阳消于上,故沉重,四肢逆冷,脐腹筑痛,厥逆或冷,六脉沉细。灸关元、气海。

   太阳、少阳并病∶刺肺俞、肝俞。如头痛,刺大椎。

   小便不利∶邪蓄于内,津液不行。阴寒甚,下闭者,灸之。

   阴症∶小便不利阴囊缩,腹痛欲死者。灸石门。

   不仁∶不柔和,痒痛寒,正气为邪气闭伏,郁而不散,血气虚少故也。若越人诊虢太子尸厥,以郁冒不仁为可治,刺之而痊者,神医之诊也。设脉浮洪,汗如油,喘不休,体不仁,越人岂能治哉?

   以上见刘氏伤寒治例。

   

中医书籍:针灸大成

上一节:中风瘫痪针灸秘诀

下一节: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