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溺白 疗鼻衄汤火灼疮(名医所录)【名】人中白【色】白【味】咸【性】凉软【气】味浓于气阴也【臭】臊【主】传尸热劳膈热肺痿【制】研细如粉【治】〔疗〕〔唐本注云〕烧研为细末敷紧唇疮妙〔日华子云〕止吐血鼻洪羸瘦渴疾【合治】人中白不限多少刮在新瓦上用火 干研入麝香少许合酒调下三钱止血汗鼻衄五七日不止者立愈○秋石还元丹补暖悦色进饮食益下元久服去百疾强骨髓补血开心益志炼人中白方男子小便十石更多不妨先 大锅灶一副于空屋内锅上用深瓦甑接锅口令高用纸筋杵锻石泥却甑缝并锅口勿令通风候干下小便只可于锅中及七八分以来灶下用焰火煮专令人看之若涌出即添冷小便些小勿令涌出熬久候干细研入好盒子内如法固济入炭炉中 之旋取三二两再研如粉煮枣瓤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丸渐至十五丸空心温酒盐汤下久服脐下常如火暖诸般冷疾皆愈久年冷劳虚惫甚者服之皆壮盛其药常要近火或时复养火三五日功效大也
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急挛痛引腰背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当归(四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汤成纳之。于汤成纳阿胶歌曰 补中方用建中汤。四两当归去瘀良。产后虚羸诸不足。调荣止痛补劳伤。 加减歌曰 服汤行瘀变崩伤。二两阿胶六地黄。若厥生姜宜变换。温中止血用干姜。当归未受业林礼丰按。产后吸吸少气。不能饮食者。病在太阴也。腹中刺痛不止。或苦少腹急摩痛引腰背者。病在厥阴也。病属虚羸不足。故用桂枝汤倍芍以助脾气之输。而刺痛牵引乃血瘀滞着。故用当归以通凝聚之瘀。使脾气有权而得上输下转之力。故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也。令人强壮宜者。得补益之功也。加饴糖者。以中土大虚。故用稼穑之味以补中焦之气者以养阴。名之曰内补者。以产后虚羸。病偏于内也。古圣之方。无微不到。神乎神乎。
主脾气不足下焦虚冷胸膈满塞汗出胁下支满吐血下血熟地黄(三两) 黄 桂 芍药 甘草(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酒少许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治女人劳损因成崩中状,如月经来去多不可禁止,积日不断,五脏空虚,失色黄瘦,崩竭暂止,少日复发,不耐动摇,小劳辄剧,治法且宜与汤,未宜与此丸也。发时服汤,减退即与此丸。若是疾久,可以长与此方。 禹余粮 龙骨 人参 桂心 紫石英 乌头 寄生 杜仲 五味子 远志(各二两) 泽泻当归 石斛 苁蓉 干姜(各三两) 川椒 牡蛎 甘草(各一两)上十八味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酒下十丸,渐加至二十丸,日三服。 治女人白崩及痔病方∶槐耳 白蔹 艾叶 蒲黄 白芷(各二两) 黄 人参 续断 当归 禹余粮 橘皮茯苓 干地黄 皮(各三两) 猪后悬蹄(二十个) 白马蹄(酒浸一宿熬) 牛角 (各四两)上十七味为末,蜜丸,空心酒下二十丸,日二,加之治妇人忽暴崩中,去血不断,或如鹅鸭肝者方∶小蓟根(六两) 当归 阿胶 续断 青竹茹 川芎(各三两) 生地黄(八两) 釜月下土(绢裹) 地榆(各四两) 马通(一升,赤带用赤马,白带用白马)上十味 咀,以水八升和马通汁,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止频服三四剂,未全止。 续服后丸方∶续断 甘草 地榆 鹿茸 小蓟根 丹参(各三十铢) 干地黄(二两半) 川芎 赤石脂《集验》作柏叶)上十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酒服十丸,日再,后稍加至三十丸。 治女人崩中去赤白方∶白马蹄(五两) 蒲黄 鹿茸 禹余粮 白马鬃毛 小蓟根 白芷 续断(各四两) 人参两)上十八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饮服二十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味酸、涩,性寒,无毒。入脾、胃二经。甘草为使。恶牡蛎、麻黄。 外治∶收脱肛阴挺,理疥癣湿淫。内服∶消痰止利,涤热祛风。 矾之用有四∶诸血脱肛,阴挺疮疡,取其酸涩而收也;喉痹、痈疽、蛇伤、虫毒,取其解毒也;吐风热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风痰、泄痢、崩带,取其收而燥湿也。多服伤骨损心肺。
(凡使去梗以布拭上薄壳皮令净拌酒蒸从巳至申出曝干用之茎叶花子皆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