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无毒 丛生 茼蒿主安心气养脾胃消水饮(名医所录)【名】蓬蒿【苗】谨按茼蒿不限时月播子于畦至旬日而苗叶渐生及月遂繁茂开碎黄花作荚而生细子其叶似蓬又谓蓬蒿人取其嫩者以作菜茹或入菜食之更香美然治疗之功则未可据【地】人家园圃皆种之【时】(生)无时(采)无时【收】阴干【用】茎叶【色】青绿【味】辛【性】平散【气】气浓味薄阳中之阴【臭】香【禁】不可多食动风气熏人心令人气满
甘,咸,大寒,无毒。除时疾之大狂,消阳毒之发斑。疗血痢而息黄胆,平丹毒而解喉痹。 处处有之。高二三尺,茎圆,叶长三四寸,面青背淡,对节而生。八月开小红花成簇,结实
夫风疸者,由风气在于腑脏,与热气相搏,便发于黄,小便或赤、或黄,好卧而心振,面虚黑,名为风疸也。 治风疸,心脾风热,面色虚黑,身体皆黄,小便赤涩,宜服牛黄散方。 牛黄(一分细研) 犀角屑(三分) 防风(三分去芦头) 栝蒌根(一两) 杏仁(三分汤浸,去微炒)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麦门冬(一两去心,焙) 栀子仁(半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研入牛黄令匀。每服,不计时候,以竹叶汤调下一钱;金银汤下亦得。 治风疸,脏腑风热相搏,心神不安,多卧少起,小便赤涩,犀角散方。 犀角屑(一两) 黄连(一两去须) 赤芍药(三分) 茵陈〔一(二)两〕 白藓皮(三分)土瓜根(三分)锉碎,微炒) 川芒硝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煎茅根汤调下二钱,以利为度。 治风疸,小便或黄,洒洒而寒,好卧不欲动,宜服此方, 艾(一束三月内取,捣汁,于铜器中煎如膏)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黄连(一两去须) 苦参(一两锉) 凝水石(一两) 栝蒌根(一两) 甜葶苈(一两隔纸炒令紫色)上件药,捣罗为末,以艾煎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温水下二十丸。
连皮用。 甘,寒,无毒。清热解毒,下气消肿。利小便而止渴,治泻痢而除胀。解一切菜物、草木、牛马、金石、砒霜等毒。 十种水气,绿豆半碗。黑附子一大枚,去皮脐,切作两半,同豆煮熟,空心卧食豆。次日将附子两半作四半,再入绿豆如前煮食。第三日另以绿豆、附子如前法。肿自消也,未消再作。忌生冷、盐、酒六十日。此方非近世宜用。(验方第一。)消渴饮水,煮汁煎作粥服。(第二。)心气痛,绿豆二十一粒,胡椒十四粒,同研,白汤服。(第三。)老人淋痛,绿豆半碗,陈皮二两,同煮成粥,再下大麻仁汁二盅。空心食之,渐服其汁。 (第四。)赤痢不已,以大麻仁取汁,煮绿豆食之,效。(第五。)痘后痈毒,绿豆、赤小豆、黑豆为末,醋合敷。(第六。)感冒风寒,绿豆大把,生姜、红糖水煎。(第七。) 三豆饮 绿豆 赤小豆 黑豆用甘草水煮烂熟食之,服汁七日乃止。治天行痘疮。预服此,可解痘毒,纵出亦轻。
消硝通生于卤地。状似末盐。见水即消。又能消化诸物。故谓之消。此种本体未化。 故谓之朴。凡牛马诸皮。须此治熟。俗又有盐硝皮硝之称。(志)硝有三品。生西蜀者川硝。 最胜。生河东者盐硝。次之。生河北青齐者。俗呼土硝。斥卤之地。人多刮扫煎汁。经宿结成。犹有沙土猥杂。其色黄白。别录云。朴硝黄者伤人。赤者杀人。须再以水煎化。澄去渣脚。入萝卜数枚同煮熟。去萝卜。倾入盆中。经宿则结成白硝。如冰如蜡。故呼盆硝。齐卫之硝则底多。上面生细芒如锋。别录所谓芒硝是也。川晋之硝则底少。面上生牙如圭。角作六棱。洞澈可爱。嘉 所谓马牙硝是也。状如白石英。又名英硝。二硝之底。则通名朴硝也。取芒硝英硝。再三以萝卜煎炼。去咸味。即为甜硝。(中风活命金丹中用之)以二硝置风日中。吹去水气。则轻白如粉。为风化硝。以朴硝芒硝英硝同甘草煎过。鼎罐升 。则为元明粉。唐宋诸人不知诸硝皆是一物。但有精粗之异。谬猜乱度。殊无指归。(濒湖)
足少阳兮四十三,瞳子 近听会间,客主人在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前,由率谷天冲而下,见浮白窍阴之妍,完骨露兮本神阳白,临泣见兮目窗与连,正营承居其后,脑空穴继灵而安,风池肩井兮渊液,辄筋日月兮京门,辟带脉五枢由维道居 而续,环跳风市抵中渎,饮阳关之阳陵泉,至阳交之外丘间,光明阳辅悬钟可瞻,丘墟临泣地五会,侠溪窍阴而胆经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