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主乎温散。)有卒中天地之寒气,有口伤生冷之物。 戴云∶此伤寒,谓身受肃杀之气,口食冰水瓜果冷物之类。病者,必脉沉细、手足冷、息微、身倦,虽身热亦不渴,倦言语。或遇热病,误用此法,轻者至重,重者至死。凡脉数者、或饮水者、或烦躁动摇者、皆是热病。寒热二证,若水火也,不可得而同治,误即杀人。学人慎之。
陈皮 茯苓 白术 甘草 苍术(制各一钱) 升麻 柴胡(各四分) 益智仁(盐水炒一钱)木香(二分)
治臂痛,又名五痹汤。亦治腰下疾。 片子姜黄(四两) 甘草 羌活(各一两) 白术 海桐皮 当归(去尾) 赤芍药(各二两)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温服。如腰以下疾空心、腰以上食后服。
漏胎血少气偏虚。不能卫护热伤之。脉数黄芩加白术。安胎圣药善扶持。弱脉血虚全四物。 升提分湿热。气虚应可用参 。
破伤疯p04-a46a33.bmp 打破跌伤。致风寒暑湿。客于经络支节之间。年深月久。遂成痹肉。或红或肿。治法不一。相症用药。并治病源。此非麻疯也。因久失治。以成此症。急照书中。参酌方法治之。
治水谷痢诸方 夫水谷痢者。由体虚。腠理开。血气虚。春伤于风邪之气。留在肌肉之内。后遇脾胃大肠虚弱。而邪气乘之。故为水谷痢也。胃者脾之腑也。为水谷之海。脾者胃之脏也。其候身之肌为传表里气虚者。则为风邪所伤。客在肌肉之间。后因脾胃气虚。风邪又乘虚而弱者。不能化于水谷。故糟粕不结聚。而变为水谷痢也。 治水谷痢。腹内疼痛。两胁虚胀。不思饮食。浓朴散方。 浓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木香(半两) 人参(半两去芦头) 诃黎勒(三分榆(三分锉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治水谷痢。心腹胀满。不能饮食。宜服肉豆蔻散方。 肉豆蔻(一两去壳) 木香(一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干姜(一两炮裂锉) 浓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用水一中盏。入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治水谷痢不止。腹内疼痛。草豆蔻散方。 草豆蔻(一两去皮) 白石脂(一两) 当归(一两锉微炒) 干姜(一两炮裂锉)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 治水谷痢。无问老少。日夜百余行。神妙橡实散方。 橡实(二两) 干楮叶〔一两炒(炙)〕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煎乌梅汤调下一钱。 治水谷痢。日夜百度。马蔺散方。 马蔺子(一两微炒) 干姜(一两炮裂锉) 黄连(一两去须锉微炒)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 又方。 橡 (五枚盛莨菪子总满炒黑) 龙骨(半两) 柿蒂(七枚)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一钱。 治水谷痢。腹胁虚胀。时复疼痛。不欲饮食。诃黎勒丸方。 诃黎勒(一两煨用皮) 干姜(三分炮裂锉) 当归(一两锉微炒) 黄连(一两去须微炒)白术(一两) 木香(三分锉) 浓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三十丸。 治水谷痢。脐腹冷痛。日夜数行。四白丸方。 白石脂(二两) 白矾灰(二两烧灰) 白龙骨(二两) 胡粉〔三(二)两炒良〕上件药。捣研为末。用粳米饭。和捣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三十丸。 治水谷痢。日夜数行。腹内疼痛。龙骨丸方。 龙骨(三分) 艾叶(一两微炒) 赤石脂(三分) 白矾(三两烧令汁尽) 黄连(三分去须微炒) 当归(三分锉碎微炒) 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三十丸。 治水谷痢。及冷气。腹肚虚鸣。菖蒲丸方。 菖蒲(三两) 干姜(一两半炮裂锉)上件药。捣罗为末。用粳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三十丸。 又方。 龙骨末(三两) 巴豆(二七粒去心皮研压去油)上以粟米稠粥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陈米粥饮下三丸。如或微转。即以井华水下。 治水谷痢久不止。腹胁妨闷。不欲饮食方。 诃黎勒(二两煨用皮) 草豆蔻(二两去皮)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水谷痢。久不止方。 胡粉(一两)上以枣肉和捣。作饼子。急火中烧令赤。即出置地上。以碗合之。勿令风入。待冷细研食前以粥饮调下半钱。 又方。 黄牛角 (用白矾填满烧为灰细研)上件药。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