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小儿乳哺不调,伤于脾胃,脾胃衰弱,不能饮食,血气减损,不荣肌肉,而柴辟羸露,其腑脏之不宣,则吸吸苦热,谓之哺露也。
味辛酸。入足太阴经。功专散寒湿郁滞。得知母治瘴疟。得乌梅截疟。得木瓜、曲柏疗中虚。恶谷面。裹煨用。忌铁。一名草果。
治癫狂可畏,数年不愈,多因惊忧得之,乃痰涎留于心窍。 蝉肚郁金(真蜀地来者,七两) 明矾三两上为末,以薄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汤水任下,初服觉心胸间有物脱去,神气洒然,再服稍苏,多服此药,大能去痰。一方治痫加生姜汁,糊为丸,仍以生姜汤下。
夫小儿脏腑气实。血气盛者。则表里俱热。若苦烦躁不安。兼皮肤壮热也。 治小儿脏腑壅实。心神烦热。睡卧不安。黄芩散方。 黄芩 川大黄(锉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锉) 川芒硝 麦门冬(去心焙) 石膏(以上各半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 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以意分减。不计时候温服。 治小儿气壅烦热。心躁目赤。大青散方。 大青(半两) 川大黄(半两锉微炒) 牛黄(半分细研) 朱砂(细研) 甘草(炙微赤锉)犀角上件药。捣细罗为散。入研了药。都研令匀。不计时候。以沙糖水调半钱服。量儿大小。 以 治小儿烦热多惊。人参散方。 人参(一分去芦头) 天竹黄(一分细研)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钩藤(一分) 牛黄(半分细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煎竹叶汤调下半钱。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治小儿烦热。昏闷多睡。犀角散方。 犀角末(半两) 青黛(一分) 代赭(一分) 朱砂(一分) 蛇蜕皮灰(一钱)上件药。都研为散。每服。以温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又方。 青黛(三分) 干地龙(七条微炒为灰) 麝香(半分) 朱砂(一分)上件药。都细研为散。每服。以粥饮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治小儿心脏气壅。烦热闷乱。龙胆丸方。 龙胆(一两去芦头) 黄连(一两去须) 铅霜(半两细研) 牛黄(一钱细研) 铁粉(一分细研)上件药。捣罗为末。都研令匀。以粟米饭和丸。如绿豆大。不计时候。以薄荷蜜水下五丸。
瘰 得病之原因有九∶一因怒,二因郁,三因食鼠食之物,四因食蝼蛄、蜥蜴、蝎子等所伤之物,五因食蜂蜜之物,六因食蜈蚣所游之物,七因大喜饱餐果品,八因纵欲伤肾,饱餐血物,九因惊恐失忱,气不顺。其治之之法有三∶一为治肝胆郁结之瘰 。方用∶白芍五钱 当归二钱 白芥子三钱 柴胡一钱 甘草八分(炙) 全蝎三个 白术三钱茯苓三钱 郁金三钱 香附三钱 天葵草三钱水煎服,连服十剂,自愈。 二为治脾胃多痰之瘰 。方用∶人参二两 白术十两 茯苓六两 甘草一两(炙) 紫苏八钱 半夏二两 姜虫二两 陈皮六钱 白芷七钱 木通一两 金银花十两 天花粉三两各为末,蜜为丸,饭后服三丸,一料痊愈。然必须戒色欲三月。 三为治心肾不交之瘰 。方用∶大龟二个(一雄一雌) 远志二两 麦冬三两 山茱萸四两 肉桂一两 白术五两 苍术二两 熟地十两 玄参十两 茯神四两 何首乌十两 桑椹四两 紫花地丁四两 夏枯草五两 先将大龟蒸熟,焙干为末,次将各药研末和匀,以蜜为丸,日服三次,每服三钱,一料可痊愈。
性味甘凉,入肺肠而清金治痢,解毒除烦。叶∶亦清肺,稍逊净花。藤∶名忍冬,经活络良药,痹症挟热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