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陈良甫曰∶妇人阴肿,是虚损受风邪所为。胞络虚而风邪客之,风气乘于阴,与血气相搏,令气痞塞,腠理壅闭不泄越,故令肿。
〔汤〕消食丸 治宿食不消。又名消乳丸。 砂仁 陈皮(炒) 三棱(炒) 神曲(炒) 麦芽(炒。各半两) 香附(炒。一两)上末,曲糊丸如麻子大。食后白汤送下,大小加减。 七圣丸三棱 蓬术 川楝 青皮 陈皮 芫花 杏仁上件等分,先用醋浸芫花一宿,炒渐干,次入蓬、棱同炒赤色。又入陈、楝等再同炒一处,令微焦,取出为末。前药如各半两,杏仁亦用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不用,细研,入巴豆二十粒,去油,和匀,醋糊丸如黍米大。一岁儿常服二丸,临卧温热汤送下,使日间所飧之物,一夜而化,永无疳疾,能使黄瘦子顿作化生儿。今之小儿可去巴豆,只入杏仁,名七圣丸是也。
夫小儿伤寒而脏气实者。即寒气与脏气相搏。而壮热者谓之挟实也。挟有二种。有冷有热。 皆壮 治小儿四五岁。伤寒壮热。挟实。心腹胀闷。大黄散方。 川大黄(一两锉微炒)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麦门冬(半两去心焙) 细辛(半两)黄芩(半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 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治小儿伤寒挟实。壮热心烦。柴胡散方。 柴胡(三分去苗) 当归(一分) 赤茯苓(半两) 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 甘草(一分炙微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 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治小儿百日以来。伤寒。挟实壮热。多惊心躁。犀角散方。 犀角屑〔一两(分)〕 龙胆(一分去芦头) 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 川朴硝(一分) 甘草(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 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治小儿伤寒挟实。心腹胀满。不欲乳食。浓朴散方。 浓朴(半两刮去皱皮涂生姜汁灸令香熟) 川大黄(一分锉碎微炒) 人参(一分去芦头)陈橘皮(一分汤浸去白瓤焙) 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朴硝(一分)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 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随儿大小。以意加减。 治小儿伤寒挟实。壮热。增寒头痛。赤芍药散方。 赤芍药(一分) 知母(一分) 子芩(一分) 人参(一分去芦头) 枳壳(一分麸炒微黄去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青竹叶七片。 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随儿大小。增减服之。
味咸,温,微寒,无毒。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药性论》云∶使。味甘,无能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陈士良云∶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日华子云∶麦 温中下气,开胃,止霍乱,除烦,消痰,破症结,能催生落胎。《兵部手集》∶治产后闭结鼓胀不通,转气急。陈藏器云∶不动风气,调中,止泄。蜜为之使。
治诸伤百损。如被打破伤损,久后时时疼痛。虽新被伤,纵不破皮而内损者。尤宜川乌 草乌(略炮。各三钱) 当归 白芍药 苏木 大黄 生干地黄 红曲(炒。各半两)上为末。用酒煮一瓦瓶,放冷服。如觉痹麻,无害。但二乌头生用有力,恐太猛,所以用温
治感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 当归 桂枝 白芍 细辛(各三钱) 大枣(三枚) 甘草(炙) 通草(各二钱) 上,水煎服。按∶此厥阴经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