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外台秘要云。素问岐伯曰。夫邪之客于形。必先入于皮毛。留而不去。入于孙络。又留而不去。入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于五脏之决也。如此则疗其经。今邪客于皮毛。入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溢于大络。而奇病生焉。夫五脏六腑向导之气。顺脉而出。附经而入。终而复始。如环无端。若越其数者。则伤脉而损经。变为异病也。岐伯曰。凡欲疗风。则用火灸。风性浮轻。色或赤或白。痒多者。风热也。寒性沉重。色或青或黑。痛多者寒也。湿性萎润。色黄鲜瘀痹多湿也。此三种本同而末异也。风为百病之长。邪贼之根。一切众病。悉因风而起也。 欲灸风者。宜从少以至多也。灸寒者。宜从多以至少也。至多者从三壮、五壮、七壮又从三十、五十、七十壮。名曰。从少至多也。灸寒湿者。宜从多以至少也。从七十、五十、三十。又从七百、五百、三百。名曰从多以至少也。灸风者。不得一顿满一百。若不灸者。亦可以蒸药熨之。灸寒湿者。不得一顿满千。若不灸。亦可以蒸药熏之。风性浮。轻则易散。故从少而至多也。寒性沉。重则难消。故从多而至少也。
(本经中品)【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蹶,安五脏。 【核】曰∶出汉中、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郸,近道亦有。三、四月布地生苗,其叶二四相连,五、六月开黄白紫花,根极柔润,色紫作节,宛若蕤缨之下垂也。白色者,即女菀,一名白菀。今人多以车前,及旋覆根,赤土染过伪充,不可不慎。修事,去须、头及土,东流水洗净,蜜浸一宿,至明,拴火上焙干。款冬花为之使。恶天雄、瞿麦、 本、雷丸、远志,畏茵陈。 先人云∶诗曰,菀彼柔桑,盖言茂也,故治郁结。当有五色,取色紫、味苦者,以治胸中寒热结气。胸中,肺部也。肺中有火,外发而为痿蹶,内郁而为咳喘,及肺热叶焦,致五脏不安者。用其色以行肺用,用其气以散肺结,用其味以顺火性,倘无结气而用之。过泄肺气矣【 】曰∶菀,郁也。解肺金郁以成名也。胸为肺部,寒热气结在中,致蛊毒、脏不安。 上见咳逆,下见痿蹶,菀从结心。解即分散,表解便利为外征。经云∶金郁则泄之,解表利小水也。观息奔,及小便卒不得出,其义自见。设中虚,或肺金体衰者,宜斟酌投之。 (赤火刑金,紫则水火合璧,故转行金用,火金水三缘交会,同一支派矣。然太阴开,结则(解从结心,如表解为上为下之分散;便利为下为内之分散;息奔为上为外之分散;小便卒不得出,为下为内之结象也。当虚其实,毋虚其虚。)
制红粉四钱 乳香二钱(去油) 没药二钱(去油) 儿茶二钱 珍共为细末。先用温水洗疮,棉花拭净,将药掺上,用竹纸蘸湿粘贴。一日一洗,神效。
一曰风助火郁于上。经云少阴司天之政,二之气阳气布,风乃行,寒气时至,民病目瞑目赤,气郁于上而热。又云少阳司天之政,初之气,风胜乃摇,候乃大温,其病气干上目赤是也。 二曰火盛。经曰火太过,曰赫曦之纪,其病目赤。又云火郁之发,民病目赤心热。又云少阳司天之政,三之气炎暑至,民病热中,聋瞑目赤,又云少阳之胜,目赤是也。 三曰燥邪伤肝。经云岁金太过,燥气流行,民病目赤。又云阳明司天,火燥气下临,肝气下从,胁痛目赤是也。
无毒 蔓生 白花藤主虚劳风热酒渍服之(名医所录)【苗】(唐本注云)蔓生苗似野葛叶有细毛花白色根似牡丹骨柔皮白而浓凌冬不凋(雷公云)菜花藤真似白花藤只是味不同菜花藤味酸涩不堪用白花藤味甘为异也【地】(图经曰)生岭南交州广州平泽【时】(生)春生新叶(采)无时【收】阴干【用】茎【色】白【味】苦甘【性】寒泄【气】气薄味浓阴也【臭】香【主】退虚热【制】(雷公云)去根细锉阴干用之【解】诸药菜肉中毒【赝】菜花藤为伪
(治肾肝虚损。精血枯竭瞳人散大。目视无光。)熟地(三钱) 天冬(二钱去心) 五味子(五分研) 枸杞子 川黄柏(青盐水拌炒)黑大豆(水煎。五更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