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大〕 经云∶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者,乃心肾之气传送失度之所为也。故有小便涩而遗者,有失禁而出不自知者。又妇人产蓐产理不顺,致伤膀胱,遗尿无时。又有脬寒脏冷而遗尿不禁,治之各有方。 〔薛〕 《内经》曰∶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注曰∶膀胱为津液之腑,水注由之,然足三焦脉实,约下焦而不通,则不得小便。足三焦脉虚,不约下焦,则遗溺也。《灵枢经》曰∶足三焦者,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窃谓前证若肝肾虚热,挺孔痿痹,用六味丸,如不应,用加减八味丸。阳气虚惫,膀胱积冷,用鹿茸丸,如不应,用八味丸。若脾气虚弱不能禁止,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药、山萸、五味。若肺气虚寒,前汤加桂、附。此证属虚热者多,真寒者少,治宜审察。一妇人小便自遗,或时不利,日晡益甚,此肝热阴挺不能约制,用六味丸料加白术、酒炒黑黄柏七分、知母五分,数剂诸证悉愈。若误用分利之剂,愈损真阴,必致不起。一老妇患前证,恶寒体倦,四肢逆冷,余以为阳气虚寒,用补中益气加附子三剂,不应,遂以参附汤四剂稍应,仍以前药而安。附子计用四枚,人参三斤许。 一妇人病愈后,小便出屎,此阴阳失于传送,名大小肠交也。先用五苓散二剂而愈,又用补中益气汤而安。 〔大〕鹿茸丸 治妇人久积虚冷,小便白浊,滑数不禁。 鹿茸(炙) 椒红 桂心 附子(炮) 牡蛎( ) 补骨脂(炒) 石斛 肉苁蓉(酒浸)鸡 (炙) 沉香(各一两) 桑螵蛸(炙,半两)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梧桐子大。空心,温酒下三十丸。 又方 鹿角屑炒令黄,为细末,空心温酒调二钱。 又方 雄鸡 炙为末,空心酒调服二钱。 治妇人遗尿,不知出时。《千金翼》方。 白薇 白芍药(各等分)上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空心。 又方 以桑螵蛸酒炒,为细末,每服二钱,生姜汤调下。 又方白矾 牡蛎(各等分)为细末,饮服方寸匕。亦治丈夫遗尿。 疗妇人遗尿不禁 雄鸡翎烧灰为末,酒服方寸匕。 补遗秘元丸 治内虚自汗,小便不禁。 白龙骨(三两) 诃子(十个,去核) 缩砂仁(一两)为末,糯米粥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油吞下。 又治小便不禁,用猪脬洗净,铁铲上炙熟食之,以酒咽下。
(附论)夫霍乱者。由脾胃虚弱。客风冷之气。阴阳不和。致水谷相并。清浊莫分。变乱于肠胃之间经则方沉香丸 (出圣济总录) 治霍乱心腹 痛。 沉香 丁香 犀角(镑) 枳实(去瓤麸炒) 肉豆蔻(去壳炮用) 木香 莪术(炮各半两)胡香(研各每服五十丸。生姜、橘皮煎汤下。加至十丸。 抵圣散 (出圣济总录) 治霍乱。宿食不消。心腹 痛。 浓朴(去粗皮涂姜汁炙四两) 白术(二两) 高良姜(半两) 吴茱萸(汤浸焙干炒一两)枳壳一两)草豆附子散 (出圣惠方) 治霍乱虚烦。吐泻转筋。冷汗出。腹中痛。 附子(炮裂去皮脐) 草豆蔻(去皮) 人参(去芦头三分) 甘草(炙微赤锉) 当归(锉微炒)滓。 不拘时人参散 (出圣惠方) 治霍乱吐泻。心腹痛。四肢不和。 人参(去芦头) 白术 赤芍药 甘草(炙微赤锉) 当归(切微炒) 赤茯苓 肉豆蔻桂心不拘时候温服。 缩砂蜜散 (出圣济总录) 治霍乱心腹冷痛。呕逆恶心。大肠滑泻。 缩砂蜜(去皮炒) 陈曲(炒) 白术(切炒) 干姜(炮) 龙骨 赤石脂 吴茱萸(汤浸焙用)肉豆蔻散 (出圣惠方) 治霍乱吐泻不止。冷气入脾胃。攻心腹切痛。 肉豆蔻(去壳) 白术 桂心 枇杷叶(去毛炙微黄) 吴茱萸(汤浸七次焙干微炒各半两)高为散。 每高良姜散 (出圣济总录) 治霍乱吐泻不止。心腹 痛烦渴。 高良姜(锉炒一分) 肉豆蔻(去壳) 吴茱萸(汤浸焙干炒) 人参 苍术(米泔浸一宿锉炒)服藿香正茯苓。 浓朴人参汤 疗霍乱心痛烦。呕吐不止。 浓朴(四两炙) 橘皮 人参(各二两) 高良姜 当归 藿香(各一两) 上以水七升。煮取二理中加二味汤 (出十便良方) 治霍乱。胸满。腹痛。吐下。 人参 干姜(炮) 白术(各三两) 当归 甘草(炙) 芍药(各一两) 上 咀。 以水七升。煮温中汤 (出圣济总录) 治霍乱吐下。虚烦不止。心腹绞痛。 人参 干姜(炮) 白术 甘草(炙) 当归(切焙) 上等分。粗捣筛。每服三钱。 水一盏。 煎浓朴汤 (出圣济总录) 治霍乱。心腹痛。烦不止。或呕。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锉) 桂(去粗皮) 枳壳(去瓤麸炒三两) 芍药 槟榔(锉各一两)上捣桔梗汤 疗霍乱。食不消。肠鸣腹痛热不止。 桔梗(四两) 白术(五两) 干姜 茯苓(各二两) 仓米(一升) 上切。以水八升。煮仓米熟理中丸 (出十便良方) 治霍乱呕吐。心腹疼痛。 高良姜(切) 白术(各一两) 桂(去粗皮)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香薷汤 疗霍乱。初觉不好。则用此方。主腹痛吐痢。 香薷(切) 小蒜(碎各一升) 浓朴(六两炙) 生姜(十两) 上切。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分吴茱萸汤 治霍乱心腹痛。呕吐不止。 吴茱萸(汤浸焙炒) 干姜(炮各一两) 干甘草(炙一两半) 上锉如麻豆。每服三钱。水一盏茯苓理中汤 疗霍乱脐上筑而悸。 茯苓(大如枣者三枚一方二两) 干姜(炮一两) 甘草(炙) 人参 木瓜(各三两)上咀理中去术加桂汤 (出圣济总录) 治霍乱吐过多。脐上筑悸。恐作奔豚。 干姜(炮一两) 甘草(炙) 人参 桂(去粗皮各三两) 上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 煎至茯苓汤 (出圣济总录) 治霍乱心下筑悸。肾气动。 白茯苓(去黑皮) 人参(各三两) 甘草(炙) 白术(各二两) 干姜(炮一两) 上捣筛。 每服附子汤 (出圣济总录) 治霍乱脐上筑悸。四肢逆冷。 半夏(生姜汁制) 甘草(炙各一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 上锉如麻豆。每服三钱。 以水
夫眼卒生翳膜者。辨其所由。皆因脏腑壅塞。不能宣通。风邪热毒传于肝肺。攻注眼目。 结 治眼卒生翳膜。视物昏暗。及翳覆裹瞳仁。宜服决明子散方。 决明子(一两) 黄连(一两去须) 川升麻(一两) 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 玄参(一两)(半两去芦头)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后温服。 治眼卒生白翳膜。宜服羚羊角散方。 羚羊角屑(半两) 泽泻(半两) 甘菊花(一两) 葳蕤(半两) 菟丝子(半两酒浸三日曝干别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眼卒生赤翳膜。侵睛下垂。知母散方。 知母(三分) 川升麻(三分) 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大青(三分)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后温服。 治眼从下生赤翳膜。上黑睛。宜服旋复花散方。 旋复花(一两) 桑根白皮(一两锉) 黄连(半两去须) 羚羊角屑(一两) 赤芍药(一两)甘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后温服。忌炙爆猪 治眼卒生翳膜。侵睛不退。宜服此蛇蜕皮散方。 蛇蜕皮(一条烧灰) 仙灵脾(一两蒸过) 蝉壳(半两微炒)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川大黄(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后温服之。 治眼卒生浮翳膜。昏暗。宜服羚羊角散方。 羚羊角屑(一两) 芎 (半两) 车前子(半两) 黄连(半两去须) 葳蕤(一两)茺蔚子(半去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竹叶汤。调下一钱。忌炙爆热面猪肉。 治眼卒生翳障。疼痛。宜服车前子散方。 车前子(一两) 决明子(二分) 秦皮(三分锉) 黄连(三分去须) 赤芍药(三分) 芎(一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后。以竹叶汤。调下二钱。 治眼忽生翳膜。赤涩疼痛。宜服真珠散方。 真珠末(半两) 石决明(一两捣碎细研水飞过) 黄芩(二两) 甘菊花(一两) 青葙子(二两)上件药。捣罗细为散。每服。食后。以温浆水。调下一钱。 治眼卒生翳膜。宜点龙脑煎方。 白龙脑(半两) 乳香(一分) 朱砂(一分) 细辛(一分) 黄连(一分去须)上件药。先将细辛黄连。捣罗为散。以水一大盏。浸一复时。用蜜五两。并药水同煎至四分 治眼虚热。目赤痛。卒生翳膜。昏暗。宜点真珠膏方。 真珠末(一两) 贝齿(五枚烧灰) 麝香(一分) 朱砂(一分) 胡粉(一分) 鲤鱼胆(二枚)上件药。除鱼胆蜜外。都研如粉。以鱼胆汁蜜。于铜器中调令匀。用慢火煎成稀膏。每以铜 治眼赤痛。卒生浮白膜。宜点龙脑膏方。 龙脑(一分) 雄雀粪(一分)上件药。研如粉。以人乳汁一合。相合。调匀成膏。每以铜箸取少许点之。 治眼卒生翳膜。宜点鸡子壳散方。 鸡子壳(抱子者去膜取白壳皮研一分) 贝齿(三枚烧灰)上件药。同研令细。入瓷盒中盛。每取少许。日三五度点之。 又方。 乌贼鱼骨(一分) 黄丹(一分) 白矾(一分烧灰)上件药。同研如粉。入炼过白蜜二两。用竹筒盛之。于饭甑上蒸。候饭熟为度。以瓷瓶中盛 又方。 盐绿(半两) 盐花(一钱) 龙脑(一豆大)上件药。研如粉。以瓷合盛。每以半粳米大。日三度点之。 治眼卒生翳膜。遮黑睛。宜服此方。 蛇蜕皮(一条细研)上以白面和作饼子。炙令焦黑色。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后。及夜临卧时。以温水调下一钱。 治眼卒生翳膜方。 贝齿(一两烧灰) 龙脑(半钱)上件药。同细研。旋取点看翳上。日再用。 治眼热毒。卒生翳。及赤白膜方。 用雄雀粪。细研。以人乳汁和点之。自消。
甘草煮汁,饮之即愈。 【方解】甘草味甘,能解百毒。 @@@羊肉其有宿热者,不可食之。 【注】羊肉性热,若其人有素热者,忌食之。 @@@羊肉不可共生鱼酪,食之害人。 【注】羊肉热,与生鱼酪乳共食,必不益人也。 @@@羊蹄甲中有珠子白者,名羊悬筋,食之令人癫。 【按】此义未详。 @@@白羊黑头,食其脑作肠痈。 【注】诸脑有毒,惟此羊脑食之作肠痈。 @@@羊肝共生椒食之,破人五藏。 【注】羊肝、生椒皆属于火,共食恐损伤人五藏也。 @@@猪肉共羊肝和食之,令人心闷。 【注】猪肉滞,羊肝腻,共食则气滞而心闷矣。 @@@猪肉以生胡荽同食,烂人脐。 【注】胡荽与猪肉不可同食,不可多者,恐动风疾。云烂人脐,此义未详。 @@@猪脂,不可合梅子食之。 【注】猪脂滑利,梅子酸涩,性相反也,故不可合食。 @@@猪肉合葵食之少气。 【按】此义未详。 @@@鹿肉不可合蒲白作羹,食之发恶疮。 【注】鹿肉性温,九月至正月堪食,他月食之,则冷痛。如和蒲作羹食之,发恶疮,此义未详。 @@@麋脂及梅李子,若孕妇食之,令子青盲,男子伤精。 【集注】李□曰:人目以阴为体,以阳为用。麋,阴兽也,梅及李味酸苦,亦属阴类,孕妇三物合食,则阴气太盛,阳气绝少,故令子青盲也。男子精气宜温暖,阴盛则精寒。『本草』云:麋脂令阴痿。 【按】麋蹄下有二窍,为夜目。『淮南子』云:孕妇见麋而生子四目。今三物合食,令子青盲,皆物类相感,胎教慎之。 @@@□肉不可合□,及生菜、梅、李果食之,伤人。 【注】□肉性温,八月至十一月食之胜羊肉。余月食之动气。□能动风,生菜、梅、李动痰,合食之皆令人病。 @@@白犬自死不出舌者,食之害人。 【注】凡犬死必吐舌,惟中毒而死,其舌不吐,毒在内也,故食之害人。 @@@痼疾人不可食熊肉,令终身不愈。 【注】人有痼疾,不可食熊肉,因熊性猛悍,食之痼疾永不除。 @@@食狗鼠余,令人发□疮。 【注】狗鼠食物有余存者,其物必有涎滴,因涎有毒,人若食此物,必发□疮。 @@@
王叔和曰∶问曰∶妇人病如癫疾,郁冒,一日二十余发。师脉之,反言带下,皆如师言,其脉何类,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濡而紧,濡则阳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气虚,血竭凝寒,阴阳不和,邪气合于荣卫。 疾起年少时,经来以合房室,移时过度,精感命门开,经下血则虚,百脉皆张,中极感阳动,微风激成寒,因虚合于荣卫。冷积于丹田,发动上冲,奔在胸膈,津液掩口,涎唾溢出胃,状如厥气冲,髀里热。粗医名为癫,灸之,因大剧。
古云∶经络不明,盲子夜行,验廓之病,与轮不同。轮以通部形色为断,而廓以轮上之经络为形症。或粗细连断,或虬直赤紫,其脉起于何部,侵及何部,以辨病在于何脏,及受病之浅深轻重,血气之虚实盛衰,邪气之自病传病,经络之生克顺逆而施治之耳。有以八廓如三焦,有名而无实,不知以八廓比三焦,则八廓尤为易辨。三焦在内而不见,但有膈上膈下之分。八廓见症分明,显有丝脉之可辨,焉得谓有名无实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