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临产腰疼,方可服之。 人参(为末) 乳香(各一钱) 辰砂(二钱)上同研,临产时急用鸡子清一个调药末,再用生姜自然汁调开冷服。如横生倒生,实时端顺
蛇黄pd65.bmp 主心痛,疰忤,石淋,产难,小儿惊痫,以水煮研服汁。出岭南,蛇腹中得之,圆重如锡,黄黑青杂色。今注∶蛇黄多赤色,有吐出者,野人或得之。(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冷,无毒。镇心。如入药,烧赤三、四次醋淬,飞研用之。 图经曰∶蛇黄,出岭南,今越州、信州亦有之。《本经》云∶是蛇腹中得之,圆重如锡,黄黑青杂色。注云多赤色,有吐出者,野人或得之。今医家用者,大如弹丸,坚如石,外黄内黑色。二月采。云是蛇冬蛰时所含土,到春发蛰,吐之而去。与旧说不同,未知执是? 三十五种陈藏器余
见肺寒。
(宋《开宝》)【校正】并入《食疗》 、《拾遗【释名】 (一作(俗)、时珍曰∶豚,言其味美也。侯夷,状其形丑也。 ,谓其体圆也。吹肚、气包,象其嗔胀也。《北山经》名 鱼(音沛)。 【集解】志曰∶河豚,江、淮、河皆有之。 藏器曰∶腹白,背有赤道如印,目能开阖。触物即嗔怒,腹胀如气球浮起而取之。 时珍曰∶今吴越最多。状如蝌蚪,大者尺余,背色青黑。有黄缕纹,无鳞无腮无胆,腹下白而不光。率以三头相从为一部。彼人春月甚珍贵之,尤重其腹腴,呼为西施乳。严有翼《艺苑雌黄》云∶河豚,水族之奇味,世传其杀人。余守丹阳·宣城,见土人户户食之。但用菘菜、蒌蒿、荻芽三物煮之,亦未见死者。南人言鱼之无鳞无腮,无胆有声,目能皆有毒。河豚备此数者,故人畏之。然有二种,其色炎黑有纹点者,名斑鱼,毒最甚。或云三月后则为斑鱼,不可食也。又案∶《雷公炮炙论》云∶复当荣盛。《御览》云∶河豚鱼虽小,而獭及大鱼不敢啖充《论衡》云∶万物含太阳火气而生者,皆有毒。在鱼则 与【气味】甘,温,无毒。 食之杀人,浓生者宜远之。 藏器曰∶海中者大毒,江中者次之。煮之不可近铛,当以物悬之。 时珍曰∶煮忌煤 落中。与荆芥、菊花、桔梗、甘草、附子、乌头相反。宜荻笋、蒌蒿、秃菜。畏橄榄、甘蔗、芦根、粪汁。案∶陶九成《辍耕录》恐犯荆芥,二物大相反。亦恶乌头、附子之属。余在江阴,亲见一儒者,因此丧命。河豚子必不可食,曾以水浸之,一夜大如芡实也。世传中其毒者,以至宝丹或橄榄及龙脑浸水皆可解。复得一方,惟以槐花微炒,与干胭脂等分同捣粉,水调灌之,大妙。又案∶《物类相感志》言∶凡煮河豚,用荆芥耶?宁从陶说,庶不致悔也【主治】补虚,去湿气,理腰脚,去痔疾,杀虫(《开宝》)。 肝及子 【气味】有大毒。 《藏器》曰∶入口烂舌,入腹烂肠,无药可解。惟橄榄木、鱼茗木、芦根、乌 草根煮汁可时珍曰∶吴人言其血有毒,脂令舌麻,子令腹胀,眼令目花,有“油麻子胀眼睛花”之语。而江阴人盐其子,糟其白,埋过治食,此俚言所谓“舍命吃河豚”者耶? 【主治】疥癣虫疮。用子同蜈蚣烧研,香油调,搽之(时珍)。
〔薛〕 东垣先生云∶疮疡热毒深固,呕哕心逆,发热而烦,脉沉而实,肿硬木闷,大便秘结,此毒在脏,宜疏通之,故曰∶疏通其内,以绝其源。又曰∶疮疡及诸病面赤,虽伏火热,不得妄攻其里,而阳气怫郁,邪气在经,宜发表以去之,故曰∶火郁则发之。凡大便不通,饮食虽多,肚腹不胀,切不可通。若腹痞胀而不通者,乃直肠干涸也,宜用猪胆汁导之。若肠胃气虚血涸而不通者,宜用十全大补汤培养之。若疮症属阳,或因入房伤肾而不通者,宜用前汤,加姜附回阳,多有得生者。经云∶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津液润则大便如常。若溃疡有此,因气血亏损,肠胃干涸,当大补为善。设若不审虚实,而一于疏利者,鲜有不误。一人,仲夏患发背,黯肿尺余,皆有小头如铺黍状,四日矣,此真气虚而邪气实,遂隔蒜灸,服活命饮二剂,其邪顿退,乃纯补其真,又将生脉散以代茶饮,疮邪大退。余因他往,三日复视之,饮食不入,中央死肉,大便秘结,小便赤浊。 余曰∶中央肉死,毒瓦斯盛而脾气虚也。大便不通,肠虚而不能传送。小便赤浊,脾虚而火下陷,治亦难矣。彼始云∶莫非间断补药之过?予曰∶然。乃急用六君子加当归、柴胡、升麻,饮食渐进,大便自通;外用乌金膏涂中央,三寸许,四围红肿渐消,中央黑腐渐去,乃敷当归膏,用地黄丸与前药间服,将百剂而愈。一男子,腿患痈,因服克伐亏损元气,不能成脓。余为托里而溃,大补而敛。但大便结燥,用十全大补汤,加麦门、五味而润。月余仍结,惑于人言,乃服润肠丸而泻不止。余用补中益气汤送四神丸数服而止。 润肠丸 治脾胃伏火,大肠干燥,或风热血结,宜用此丸通之。若结在直肠,宜猪胆汁导之。盖肾主五液,开窍于二阴,若津液滋润,大便通调。若津液不足,脾气亏损,必当培补,犹忌前药。 麻子仁 桃仁(去皮尖,各一两) 羌活 当归尾 大黄(煨) 皂角刺 秦艽(各五钱)上各另研为末,炼蜜或猪胆汁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下。若使猪胆汁导之而不结燥,急补元气。
治重舌。 牛黄(研) 人参 大黄(炒) 麝香(研) 甘草(炙,各半两) 丹砂(研) 当归(切焙,各一分) 白茯苓(去皮,三分)上为细末,每服半钱,食后沸汤调下,甚者加至一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