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治小儿伏暑作渴。 猪苓 白术 赤茯苓(各五钱) 泽泻(七钱五分) 为末,用车前子、灯心同煎汤调服。如吐不止加生姜自然汁。
味甘,大寒,无毒。润五脏,止渴,平胃,解酒毒。
羚羊角ph404.bmp ,出石城山谷及华阴山,今秦、陇、龙、蜀、金、商州山中皆有之。戎人多捕得来货,其形似羊也,青而大。其角长一、二尺,有节如人手指握痕,又至坚劲,今人药者,皆用此角。谨按《尔雅》云∶ (与羚同),大羊。 (音元),如羊。郭璞注云∶ 似羊而大,角圆锐,好在山崖间。 似吴羊而大角,角椭,出西方。许慎注《说文解字》云∶ ,大羊而细角。陶隐居以角多节,蹙蹙圆绕者为羚羊,而角极长,唯一边有节,节亦疏大者,为山羊。山羊即《尔雅》所谓 羊也。唐注以一边有蹙文,又疏慢者,为山驴角。云时人亦用之。又以细如人指,长四、五寸,蹙文细者,为堪用。陈藏器云∶羚羊夜宿,以角挂木不着地,但取角弯中深锐紧小,犹有挂痕者是。观今市货者,与《尔雅》所谓 羊,陶注所谓山羊,唐注所谓山驴,大都相似。今人相承用之,以为 羊,其细角长四、五寸,如人指,多节蹙蹙圆绕者,其间往往弯中有磨角成痕处,京师极多,详本草及诸家所出,此乃是真 羊,而世多不用,不知其所以然者何也?又陈藏器谓真角,耳边听之,集集鸣者良。今牛、羊诸角,但杀之者,听之皆有声,不必专羚角也,自死角则无声矣。
(前人每以有声无痰、有痰无声。细分咳嗽二字,今概不取。无声即不得为咳嗽矣,且亦安能无痰?但多少、浓薄、难出易出有不同耳!)《素问》咳论分五脏、六腑、四时,以决其病之吉凶。凡百病皆以自腑入脏者为渐深,病独以由脏出腑者为日久。盖百病是邪气内侵,咳是真气外脱耳!咳之为病也,五脏皆为之振动,内气不宁,渐离其根矣。今条析其证之轻重如左∶卒然咳嗽,连声不可暂止者,此冷风随呼吸而袭肺也。此风袭肺则咳嗽,袭胃则吐逆,吐逆更厉于咳嗽,杀人更速,故小儿当风饮食,最所忌也。急宜温散,以桂枝为君,力制风木猖獗之势。故凡风势之来,其风之头最厉,急入户避之;即卒无可避,亦宜谨护口鼻为佳。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亦多有咳嗽者。此风寒由经入肺也,宜先表散,久则兼清降。其咳声清响,而昼夜相等。经曰∶形寒寒饮则伤肺,咳逆而上气。然饮冷是由胃络入肺也,其声略重,宜温胃,略兼利湿。 有清晨咳嗽数十声,吐出浓痰碗许而始安者,此胃中湿热蒸肺也。声如在瓮中者,经所谓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其咳声沉重,治宜宣郁流湿;亦有寒湿致此者,但其痰较清,其声略急,治宜温健脾土也。 有咳嗽甚重,入夜尤甚,不可伏枕者。此肾水上泛,土弱不能行水,水气冲肺也。声重而又急,连连不绝,逼迫万状,气不能续,治用仲景小青龙法、真武汤法,分有无外感而治之。 若水气重甚,目下肿,如新卧起者,十枣汤以泻之,轻则葶苈大枣汤,但必以附子白术汤善其后,乃无余患也。 有停食嗳腐吞酸而作咳者,其证喉痒,而天明与日晡呛咳较甚,此亦挟风湿而然也。治宜渗湿化食,温化大肠。其病在胃与大肠之气滞而水停也,宿食不尽,咳必不止。 有因燥而咳者,声干无痰,断续不匀,如为烟所呛,亦无定时,时吐涎沫。治宜降气养液。 此多由时气亢旱,燥气所伤也,过食爆炙者亦有之。静卧则安,劳动则剧,与水饮昼平夜剧者相反。有阴火烁肺而咳嗽者,此劳气也。其咳五更黎明,连连不绝,声干少痰,喉中燥痒,由于肾竭肝虚,火升液耗,肺不能自润也。喉中常觉有一点干结,如树皮草叶,咳咯不出者,是少阴少精不上潮而脉络燥结者,非肺燥也。急宜滋润肝肾,清宣肺胃,开结行瘀,杀虫。凡风寒咳嗽,亦喉中作痒,但旋痒即咳,痒甚咳急;劳瘵咳嗽,渐痒始咳,咳缓痒微。 此为异也。 有喉中 然,似有物以梗之,颇碍呼吸,呼吸触之,即偶咳一两声,言语发声多不能畅,必先咳一两声,乃能出言。此脾湿不运,浊气上蒸也。治宜健脾行滞,疏利大肠,使浊气下降即愈矣。更有咽中如炙脔,如桃李核者,其病根亦如此,而甚焉者也。《内经》及《中藏经》、《脉经》多论此病,或以为肾,或以为胆,或以为肺,或以为大肠,或以为脾,有气横逆,有气郁结,横逆即湿浊不降,郁结者忧思莫解,大便必秘,经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者也。(喉中 一证,《素问·咳论》以此为心咳之证。又曰∶心脉大甚,为喉 。《金匮》五水篇论此,为寒结关元,肾气上冲。)若夫肺痈、肺痿,则由肺家燥热太盛,实由脾家湿热熏蒸太久,浊气日增,清气不复,渐致液竭血沸而腐败矣。初起可治,宜清热宣郁,养液行瘀。三消、五隔诸证,亦是如此。此血热之所致也。 陈修园谓∶久咳肺燥,可用人参生津。此必病起风热,素无水饮,日久风去热存故也。 若风寒久咳,肺气不降,水道不调,愈久而水邪愈盛,不能伏枕,夜无宁刻矣。水饮上射,浮热逆升,俗每自谓热咳,求用凉药,医亦以肃肺,自求速效,遂令风寒永无出路,而成劳损矣。故吾谓∶今日咳劳,皆小青龙证也。
邪气盛则实。所谓五实者,实于心则脉盛,实于肺则皮热,实于脾则腹胀,实于肾则前后不通,实于肝则瞀闷。伤寒汗、吐、下诸法,皆所以攻其实也。若防风通圣散、两解表里之实,方法颇纯,可与仲景法互用。
脾经原络应刺病,重倦面黄舌强疼,腹满时痛吐或泻,善饥不食脾病明。 【注】脾经里之原穴太白,胃经表之络穴丰隆,二穴应刺之证即∶身重,倦怠,面黄,舌强而疼,腹满时时作痛。或吐、或泻,善饥而不欲食。皆脾胃经病也。 脾经表里原络穴图p06-d43a13.b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