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出华山。根细而直。色紫而柔。味极辛。嚼之习习如椒而更甚于椒。其根曲者。 其色黄白或黑者。其味虽辛而不甚。或兼微苦。或单苦。或甘者。皆非细辛。杜衡鬼督邮徐长卿白薇白前五种辛则横走。温则发散。)入足厥阴少阴血分。为手少阴引经药。(香味俱细。与独活相类。故入少阴。龟龄集云。细而辛者。能通心窍。醋浸一宿。晒干为末用。)独活为之使。细指形言。辛指味言。轻清柔韧。端直修长。当入少阳。宣达甲胆之用。自下而上。以行春令。故东垣云。胆气不足。细辛补之。(之颐)主治风寒头痛。(治少阴头痛如神。以经气为阴寒盛气所逆也。亦止诸阳头痛者。阴寒郁乎阳也。)寒咳上逆。温中下气。(寒散则气自下)益肝胆。通精气。开胸中滞结。破痰利水。(气为寒所伤。故停水于上。痰亦即寒水所凝。不治一切痰也。)疗百节拘挛。风湿痹痛。除喉痹。口舌生疮。散齿痛。(能散浮热亦火郁发之之义。)通耳窍。及 鼻不闻香臭。止风眼下泪。下乳结。通血闭。治妇人血沥腰痛。(诸本草)止少阴合病之头痛。杀三阳数变之风邪。(东垣) 温阴经。去内寒。治邪在里之表者溪)密通精气。显益火。大青阳之象也。(复)润肝燥。(辛能达肾气即以润肝之阴气)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者。(辛温以润。内寒所主头痛脑痛。拘挛痹痛。汗不出。血不行。皆从阴中以通真阳之功。通真阳即以治督。好古) 同石膏。治阳明火热。上攻齿痛。得鲤鱼胆青羊肝甘菊花决明子。疗目痛。得甘草。疗伤寒少阴咽痛。同黄连等分。为末。治口舌生疮。 漱涎甚效。或用黄柏。 〔论〕 细辛香味俱细。少阴本药也。其辛热能温足少阴之寒。究温寒之用。所以致于内外周身。而上行为最者。非肝不能也。(肝合任而交督。自九地之下际于九天之上。)别录所云益肝胆。通精气。最为扼要。其在至阴之分。虽不伦于补阳诸味。却能就阴分而散寒邪。 (如邪气在里之表。及拘挛痹痛。乳结血闭。皆自阴中通阳。)即至阳之分。虽难比于行气诸剂。却能就阳分而散阴结。(如散胸中积滞。及头痛气逆。痰饮水聚。喉痹 鼻。皆在阳中通阴。)阴中阳通。则能资荣气而使畅矣。(故又谓入厥阴少阴血分)阳中阴通。则能助风剂而使行矣。(所以谓诸风通用)总以辛温达肾肝之气。而畅阳于下。导阴于上。纾肾阴而升肝阳。最为有裨于人。而非益气血之药也。此味因洁古言诸风通用。而承袭者。往往不察所宜。不知风从阳气言之。有虚有实。如阳郁于下而为风。自以达阳为主。若阳壅于上而为风。即宜以和阴为主。反加辛温升散。则阳愈壅而风愈甚矣。细辛治阳郁之风。不治阳壅之风。投之若误。为害滋甚。有中气虚而时患伤风。竟从补中气而愈者。不可参此义以用细辛乎哉。至其能治风湿痹痛。亦由阳虚化风。因之化湿者也。凡阳虚郁风者多化湿。不可不知。 缪氏云。凡病内热。及火升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气浓性烈。入药不得过五分。 〔修治〕 双叶者。服之害人。须拣去。洗净泥沙。
(《本经》上品)【释名】 (音闲)、水香(《本经》)、香水兰(《开宝》)、女兰(《纲目》)、香草(《纲目》)、燕尾香(《开宝》)、大泽兰(《炮炙论》)、煎泽草(弘景)、兰泽草(《唐本》)、省头草(《纲目》)、都梁香(李当之)、孩儿菊(《纲目》)、千金草。 志曰∶叶似马兰,故名兰草。其叶有歧,俗呼燕尾香。时人煮水以浴,疗风,故又名香水兰。藏器曰∶兰草生泽畔,妇人和油泽头,故云兰泽。盛弘之《荆州记》云∶都梁有山,下时珍曰∶都梁即今之武冈州也,又临淮盱眙县亦有都梁山,产此香。兰乃香草,能辟不祥。陆玑《诗疏》言∶郑俗,三月男女秉 于水际,以自祓除。盖兰以阑之, 以闲之,其义一也。《淮南子》云∶男子种兰,美而不芳。则兰须女子种之,女兰之名,或因乎此。其叶似菊,女子、小儿喜佩之,则女兰、孩菊之名,又或以此也。《唐瑶经验方》言∶江南人家种之,夏月采置发中,令头不 ,故名省头草。其说正合煎泽之义。古人兰蕙皆称香草,如零陵香草、都梁香草。后人省之,通呼为香草尔。近世但知兰花,不知兰草。惟虚谷方回考订,极言古之兰草即今之千金草,俗名孩儿菊者,其说可据。详下正误。 【集解】《别录》曰∶兰草生太吴池泽,四月、五月采。 弘景曰∶方药俗人并不识用。太吴应是吴国太伯所居,故呼太吴。今东间有煎泽草,名兰香,或者此也。李当之云∶是今人所种都梁香草也。泽兰亦名都梁香。 恭曰∶兰即兰泽香草也。圆茎紫萼,八月花白。俗名兰香,煮以洗浴。生溪涧水旁,人间亦多种之,以饰庭池。陶所引煎泽草、都梁香者是也,而不能的识。 保升曰∶生下湿地,叶似泽兰,尖长有歧,花红白色而香。 藏器曰∶兰草、泽兰二物同名,陶不能知,苏亦浪别。兰草生泽畔,叶光润,阴小紫,五月、六月采阴干,即都梁香也。泽兰叶尖微有毛,不光润,茎方节紫,初采微辛,干之亦辛。苏云八月花白者,即泽兰也,以注兰草,殊误矣。 时珍曰∶兰草、泽兰一类二种也。俱生水旁下湿处。二月宿根生苗成丛,紫茎素枝,赤节绿叶,叶对节生,有细齿。但以茎圆节长,而叶光有岐者,为兰草;茎微方,节短而叶有毛者,为泽兰。嫩时并可 而佩之,八、九月后渐老,高者三四尺,开花成穗,如鸡苏花,红白色,中有细子。雷 《炮炙论》所谓大泽兰,即兰草也;小泽兰,即泽兰也。《礼记》佩兰 ,《楚辞》纫秋兰以为佩,《西京杂记》载汉时池苑种兰以降神,或杂粉藏衣书中辟蠹者,皆此二兰也。今吴人莳之,呼为香草,夏月刈取,以酒油洒制,缠作把子,货为头泽佩带,与《别录》所出太吴之文正相符合。诸家不知二兰乃一物二种,但功用有气血之分,故无定指,惟寇氏、朱氏之误尤甚,故考证于下。或云家莳者为兰草,野生者为泽兰,亦通。 【正误】寇宗 曰∶兰草诸家之说异同,乃未的识,故无定论。今江陵、鼎、澧州山谷之间颇有之,山外平田即无,多生阴地幽谷。叶如麦门冬而阔且韧,长及一、二尺,四时常青。花黄绿色,中间瓣上有细紫点。春芳者为春兰,色深;秋芳者为秋兰,色淡。开时满室尽香,与他花香又别。 朱震亨曰∶兰叶禀金水之气而似有火,人知其花香之贵,而不知其叶有药方。盖其叶能散久积陈郁之气甚有力,即今之栽置座右者。 时珍曰∶二氏所说,乃近世所谓兰花,非古之兰草也。兰有数种,兰草、泽兰生水旁,山兰即兰草之生山中者。兰花亦生山中,与三兰迥别。兰花生近处者,叶如麦门冬而春花;生福建者,叶如菅茅而秋花。黄山谷所谓一干一花为兰,一干数花为蕙者,盖因不识兰草、蕙草,遂以兰花强生分别也。兰草与泽兰同类,故陆玑言∶兰似泽兰,但广而长节。《离骚》言∶其绿叶紫茎素枝,可纫可佩可藉可膏可浴。《郑诗》言∶士女秉 ;应劭《风俗通》言∶尚书奏事,怀香握兰。《礼记》言∶诸侯贽薰,大夫贽兰。《汉书》言∶兰以香自烧也。若夫兰花,有叶无枝,可玩而不可纫佩藉浴秉握膏焚。故朱子《离骚辨证》言∶古之香草必花叶俱香,而燥湿不变,故可刈佩。今之兰蕙,但花香而叶乃无气,质弱易萎,不可刈佩,必非古人所指甚明。古之兰似泽兰,而蕙即今之零陵香。今之似茅而花有两种者,不知何时误也? 熊太古《冀越集》言∶世俗之兰,生于深山穷谷,决非古时水泽之兰也。《遁斋闲览》言∶楚骚之兰,或以为都梁香,或以为泽兰,或以为猗兰,当以泽兰为正。今人所种如麦门冬者,名幽兰,非真兰也。故陈止斋着《盗兰说》以讥之。方虚谷《订兰说》言∶古之兰草,即今之千金草,俗名孩儿菊者。今之所谓兰,其叶如茅而嫩者,根名土续断,因花馥郁,故得兰名也。杨升庵云∶世以如蒲萱者为兰,九畹之受诬久矣。又吴草庐有《兰说》甚详,云兰为医经上品之药,有枝有茎,草之植者也。今所谓兰,无枝无茎,因黄山谷称之,世遂谬指为《离骚》之兰。寇氏《本草》亦溺于俗,反疑旧说为非。夫医经为实用,岂可误哉?今之兰,果可利水杀蛊而除痰癖乎?其种盛于闽,朱子乃闽人,岂不识其土产而反辨析如此?世俗至今犹以非兰为兰,何其惑之难解也?呜呼!观诸儒之明析如此,则寇、朱二氏之误可知,而医家用兰草者当不复疑矣。 叶 【修治】见泽兰下。 【气味】辛,平,无毒。杲曰∶甘、寒。 【主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久服益气轻身不老,通神明(《本经》)。除胸中痰癖(《别录》)。生血,调气,养营(雷 )。其气清香,生津止渴,润肌肉,治消渴胆瘅(李杲)。煮水,浴风病(马志)。消痈肿,调月经。煎水,解中牛马毒(时珍)。主恶气,香泽可作膏涂发(藏器)。 【发明】时珍曰∶按《素问》云∶五味入口,藏于脾胃,以行其精气。津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所发也。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王冰注云∶辛能发散故也。李东垣治消渴生津饮,用兰叶,盖本于此,详见泽兰下。又此草浸油涂发,去风垢,令香润。《史记》所谓罗襦襟解,微闻香泽者是也。崔实《四时月令》作香泽法∶用清油浸兰香、藿香、鸡舌香、苜蓿叶四种,以新绵裹,浸胡麻油,和猪脂纳铜铛中,沸定,下少许青蒿,以绵幂瓶,铛嘴泻出,瓶收用之。 【附方】新一。 食牛马毒杀人者。省头草(连根叶),煎水服,即消。(《唐瑶经验方》)
证属上焦游火蕴热,肺金受其熏蒸,则清纯之气扰乱,生化之令不施,故为咳嗽红痰,往来寒热,自汗,便数,口中浊唾,涎沫多出。寸脉数,而虚者是也。又有因汗多,有因吐甚,或消渴而反通小水,或虚闭而峻利大便,重亡津液,真阴日损,致肺燥而亦成痿矣。如咳嗽恶风、胸胁胀满者,防成此患。 主方 贝母 知母 紫菀 阿胶 黄 茯苓 人参(各一钱) 桔梗 麦冬 冬花 薄荷(各七分) 甘草(五分) 五味(十二粒) 姜一片,水煎,冲胶服。 往来寒热,柴胡、黄芩。痰多加橘红、制半夏。血虚加当归、白芍。咽干而渴,另用生姜(五钱)、人参(二钱)、甘草(三钱)、大枣(三枚),分煎。涎多不渴,用桂枝(五钱)、甘草(二钱)、大枣(六枚)、皂角(二条,炙,去皮弦),分二服,水煎。 保肺饮 肺痿咳嗽,胸中隐痛,辟辟燥咳。 人参 麦冬 薏苡仁 百部 黄 桑皮 五味子 当归 芍药(酒炒) 片黄芩 百合(等分) 加姜煎服。
婴宁汤 治吐泻后感寒囟陷。 人参(五分) 白茯苓 木通(各七分) 炙甘草(一分) 川芎 酸枣仁(炒,各四分) 升麻(煨)制附子(各三分) 姜引 乌附汤 治囟陷。 生附子(五钱) 雄黄 绵川乌(生用,各二钱)研末,用连根、叶生葱捣成膏,空心贴囟上。
当归、黄 、山慈菇、白芷、甘草、血余、天麻、独活、穿山甲、露蜂房、五倍子、天花粉、荆芥、白蔹、肉桂、金银花、白芍、牛蒡子各一两(均净),麻油三斤,如法熬去渣,约略油之老嫩,入飞过黄丹收之。再入白蜡、黄蜡、血竭、铜绿各二两,待冷,再入轻粉、乳香、没药各一两,均去油,龙骨 ,象皮炒,樟脑、赤石脂、儿茶各一两,麝香五厘,冰片二钱,各制为末,和入搅匀,收藏待用。
滑翳水银珠子样,微含黄色遮瞳神,肝风冲脑脂下注,不痒不疼渐渐昏。须用补肝苓桔蔚,芩防芎母黑归参,有余决明车味细,军苓知蔚黑防芩。 【注】滑翳内障,瞳心内一点如水银珠子之状,微含黄色,不痒不疼,无泪而遮蔽瞳神,渐渐失明,后则左右相牵俱损,此乃肝风冲上,脑脂流下所致。宜用补肝汤清散虚热,若有余用决明丸下行实热也。 滑翳补肝汤方 茯苓(一钱) 桔梗(一钱) 茺蔚子(二钱) 黄芩(一钱) 防风(二钱) 川芎(一钱) 知母(一钱) 黑参(一钱) 当归身(二钱) 人参(一钱)上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去渣温服。 滑翳决明丸方 石决明(一两) 车前子(一两) 五味子(半两) 细辛(半两) 大黄(一两) 茯苓(一两)知母(一两) 茺蔚子(一两) 黑参(一两) 防风(一两) 黄芩(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食前茶清送下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