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治妇人崩中漏下,不问年月远近。 柏叶 续断 川芎 当归 生干地黄 鳖甲 龟甲(各一两半) 禹余粮(二两半) 阿胶赤石脂 牡蛎 地榆 艾叶 鹿茸(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食前,粥饮调下。 一方有丹参,如鹿茸数。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温酒吞下。
味甘,温,有毒。主腹中邪气,去三虫,蛇螫,蛊毒,鬼疰,伏尸。生永昌山谷。 陶隐居云∶方家从来无用此者,古今诸医及药家,了不复识。又一名罴子,不知其形何类当木旁作皮。 ,仍音披,木实也,误入虫部。《尔雅》云∶ ,一名杉。叶似杉,木如柏,肌软,子名榧子,陶于木部出之,此条宜在果部中也。今注陶隐居不识,《唐本》注以为榧实。今据木部下品,自有榧实一条。而彼子又在虫鱼部中,虽同出永昌,而主疗稍别。古今未辨,两注不明,今移入于此卷末,以俟识者。
乃心热也。用大葱头一个,切四片,用乳汁半盏同蒸,分作四服,即能食乳。并用前芙蓉花诸方治之更妙。 又方∶黄连二分,煎汤灌小儿数匙,即食乳矣。神效。若脐旁青色及口撮紧者,此脐风症也,即照后脐风诸方赶紧治之,迟则难救。
伤寒脉浮紧表证病不解心下有水气呕而发热或嗽或渴或痢小便数或哕或微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则逆喘重者变结胸未解者且宜桂枝麻黄青龙汤细辩前证而服之又太阳候先曾发汗不解下之不愈其脉浮为在外故令不愈见今表证在者且宜解邪用桂枝庸医为先又脉浮紧无汗而发热者疼痛八九日当发汗微除其心烦目瞑增剧者必衄血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又夫伤寒头不甚痛脉不紧实慎不可下下之必甚或作结胸则难愈矣
气温。味甘咸。无毒。主血气羸瘦。妇人劳损。面 皮黑。腹内诸病。渐瘦瘁者以五味和之。如 法与食之。勿令知。 紫河车气温。禀天春生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咸无毒。得地中北土水之味。入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脾者统血之脏。肾者藏气之经。肝者生生之脏。 以生气血之经。甘咸益脾肾。气温畅肝气。所以主血气羸瘦也。妇人以血为主。劳伤五脏。 则损其真阴。阴虚血枯。血不华面。面 皮黑。河车味浓益阴。所以主之也。腹者阴也。腹内诸病。阴分亏也。阴主质。所以形渐瘦也。阴虚补之以味。所以用五味和之也。勿令病患知者。恐知之而恶其秽也。 制 方∶河车同人参、黄 、鹿茸、白胶、当归、补骨、五味、巴戟天。治真阳虚损。 同败龟板、黄柏、杜仲、牛膝、生地、砂仁、白茯、天冬、麦冬、人参、五味丸。名大造丸。治男女虚劳骨蒸。
味甘、苦,大寒。主时行壮热,解风热毒。 陶隐居云∶即今以作 蒸者。 ,作甜音,亦作时忝。时行热病初得,便捣汁皆饮得除瘥。 唐本注云∶此菜似升麻苗,南人蒸 (音缶)食之,大香美。今按别本注云∶夏月以其菜研作粥解热,又止热毒痢。捣敷灸疮,止痛,易瘥。又按 陈藏器本草云∶ 菜,捣绞汁服之,主冷热痢,又止血生肌。人及禽兽有伤折,敷之立愈。又收取子,以醋浸之,揩面,令润泽有光。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高三、四尺,茎若蒴 ,有细棱,夏盛冬枯。孟诜云∶ 菜,又,捣汁与时疾人服,瘥。子,煮半生,捣取汁,含,治小儿热。陈士良云∶ 菜,叶似紫菊而大,花白,食之宜妇人。日华子云∶红菜头,冷,无毒。炙作熟水饮,开胃,通心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