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中脘穴,一名太仓,胃募也,在上脘下一寸,居蔽骨与脐中,灸一七壮,主五脏积聚气,甲乙经云∶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所生,任脉之会,结气囊里,针药所不及,灸肓募。随年壮,肓募二穴,从乳头斜度至脐,中屈去半,从乳下行,度头是穴,下气,灸肺俞百壮,又灸太冲五十壮。 凡脐下 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灸阙元百壮,穴在脐下三寸,又盐灸脐孔中,二七壮。 短气不得语,灸天井百壮,穴在肘后两筋间,又灸大椎随年壮,又灸肺俞百壮,又灸肝俞百壮,又灸尺泽百壮,又灸小指第四指间交脉上,七壮,又灸手十指头,合十壮。 乏气灸第五椎下,随年壮。 奔豚灸气海百壮,穴在脐下一寸半,又灸关元百壮,穴在脐下三寸。 奔豚抢心不得息,灸中极五十壮,中极一名玉泉,在脐下四寸。 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灸中府百壮,穴在乳上三肋间。 奔豚,灸期门百壮,穴直两乳下第二肋端,旁一寸五分。 奔豚上下,灸四满二七壮,穴挟丹田,两旁相去三寸,即心下八寸,脐下横纹是也。 奔豚腹肿,灸章门百壮,章门一名长平,二穴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 凡肺风气痿绝,四肢满胀,喘逆胸满,灸肺俞各二壮,肺俞对乳,引绳度之,在第三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呕吐上气,灸尺泽三七壮,尺泽在腕后肘中横纹。 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气逆,灸上脘下一寸,名太仓,七壮。 肺胀气抢胁下热痛,灸阴都,随年壮,穴在挟胃脘两边相去一寸,胃腕在心下三寸。
当归建中汤(方见腹痛类。) 或用舒筋散,于内有延胡索,活血除风理气。(方见腰痛类。)
膀胱者,津液之府也,与肾为表里,号水曹椽,名玉海也。足太阳是其经也。总通于五腑,所以五腑有疾,即应膀胱,膀胱有疾,即应胞囊。小便不利,热入膀胱则甚,气急而小便黄涩也。膀胱寒则小便数而清白。又石水发则根在膀胱,腹胀大者是也。又膀胱咳而不已,则传之三焦,肠满而不饮食也。然上焦主心肺之病。人有热则食不入,寒则精神不守,泄利不止,语声不出也。实则上绝于气不行也,虚则引气入肺。其三焦之气和,则五脏六腑皆和,逆则皆逆。膀胱中有厥阴气,则梦行不快,满胀则小便不下,脐下重闷。或有痛绝,则三日死,死鸡鸣也。
治肠胃寒湿濡泻,腹内 刺疼痛。 当归(切焙) 干姜(炮) 肉豆蔻(去壳,炮) 木香(各半两) 诃黎勒(炮,去核) 黄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用甘草生姜各一分,黑豆一合,并半生半炒,用水四盏,煎取二盏,作二次空心日午调服。
(专治火湿毒。)姜黄 白芷(各一斤) 为末。
痞者异日之太阴今日误下而成者也阳性虚而阴性实人之心下虚空者清阳升而浊阴降也升降清浊之权在乎中气下伤中气升降失职浊气上逆则生 胀清气下降则生飧泄故痞证与下利兼见悉因中气之败也太阴之证腹满自利腹满者痞之根本而未至成痞下之而胸下结硬乃成痞焉痞乃太阴之坏病也太阴脏寒温宜四逆阳旺寒消自无余事及其成痞则下寒而兼上热四逆不受故变为泻心清上温下寒热并用灵思妙解神化无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