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气壅成湿,湿气上行,面目故肿。子肿肿在头面;子满肿在遍体;子气肿在下体。 脾胃气虚。土气不和,不能制水,水气不化,停积于中而溢于外则肿。白术散。(和十八。)六君子汤。(补一。)感犯风寒。紫苏饮去白芍,加防风。(散三。)湿痰壅滞。六君子汤。(补一。)黑山栀(一合),米饮下。 血少气滞。加味归脾汤。(补三。)
麻黄(去节)三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甘草(炙)一两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令咽之,通治诸感忤。 【注】中恶客忤,便闭里实者,仲景用备急丸,可知无汗表实者,不当用备急丸通里,当用还魂汤以通表也。通里者,抑诸阴气也;通表者,扶诸阳气也。昧者不知,以麻黄为入太阳发汗之药,抑知不温覆取汗,则为入太阴通阳之药也,阳气通动,魂可还矣。 又方:韭根一把 乌梅二七个 吴茱萸(炒)半筋右三味,以水一斗煮之;以病人栉,内中三沸,栉浮者生,沉者死;煮取三升,去滓,分饮之。 【方解】韭根、吴茱萸、乌梅之治,亦收阳气法也。浮为阳,沉为阴,阳生阴死义也。 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难也。恐此当言分气盛故也。然夏时夜短于昼,又热,犹应可治。又云:心下若微温者,一日以上,犹可治之方。 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揉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臾,可少桂汤及粥清含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止,更令两人,以两管吹其两耳朵,此法最善,无不活者。 【注】旦至暮阳气有余,阳主生,故虽已冷必可治也。暮至旦,阴气有余,阴主死,故稍难也。自缢之人,必可治者,恐此当有言语忿争,气盛不散,故可治也。暮至旦,固难治;然遇夏时夜短于昼又热,皆阳气有余,犹应可治。又云:心下若微温者,虽一日以上,犹可治之。观此谆谆告切,仲景仁心,惟恐人畏其繁琐而不治也。此法尝试之,十全八、九,始知言果不谬。弦弦,犹言紧紧也。揉胸按腹,摩臂胫屈伸之,皆引导其气之法也。 凡中暍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疗之方屈草带绕暍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令温。亦可用热泥和屈草,亦可扣瓦□底按及车缸,以着暍人,取令溺须得流去,此谓道路穷卒无汤,当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温,若汤便可与之,不可泥及车缸,恐此物冷,暍既在夏月,得热泥土暖车缸,亦可用也。 【注】中暑卒死之人,不可置放阴凉之处,恐其闭热在内,犹被冻之人,不可沃以热汤,恐其闭寒在内,反为大害也。
(《良方》)十全大补汤(方见虚损门。)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门)治一切男妇痢疾,虚甚,脉沉微而细弱者宜服此药。 上以姜枣煎成,去渣加白蜜一匙服。 (《良方》)当归黄 饮 治妊娠下痢腹痛,小便涩。 当归(炒) 黄 (各一两) 糯米(一合)上咀和匀,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集成》)人参黄 汤 治痢虚惫,不能起床。食不进。 人参 黄 当归 白术 地榆 泽泻(各五分) 砂仁(四分) 白芍药 陈皮(各一钱)甘草(炙) 木香 升麻 白豆蔻(各三分) 粟壳(三钱)上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脉微细四肢冷者,加煨干姜、豆蔻、附子数片渐愈。 (《宝鉴》)玉粉散 治冷极泄泻,肠滑不禁,不思饮食,宜服神效。 红豆 大附子(制) 干姜(炮。各半两) 舶上硫黄(另研,二两半)上四味为末研匀,每服二钱,空心半稀半稠粟米饮下,至晚又一服。重者十服必效,轻者三五服安。 (《良方》)如圣汤 治下痢赤白虚甚者极困者。 人参 当归(酒洗。各一钱) 滴乳香(如豆大一块) 甘草(炙,三分) 大黑枣 乌梅(各七个)罂栗壳(三个,蜜炙) 白豆蔻 砂仁 丁香(各二十一个) 生姜(二块如弹子大,湿纸包煨)上为末,分三服,水盏半煎七分,去渣服。 (《选要》)十宝汤 治冷痢虚甚,下物如鱼脑,三服愈。 黄 (四两) 熟地黄 茯苓 人参 当归 白术 半夏 白芍药 五味子 官桂(各一两)甘草(半两)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乌梅一个,煎至八分,食前服。 (《局方》)木香化滞汤 治虚人患痢赤白,腹中 痛,里急后重。 木香(七分) 槟榔 人参 陈皮 泽泻 黄连(各一钱) 白术 枳壳(麸炒) 浓朴(姜制)白芍药 茯苓(各一钱半) 甘草(七分)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八分,食前服。 (《良方》)曲 丸 治下痢数年不止,消谷下气,补虚羸。 官桂 附子(制) 黄连(炒) 当归(炒) 陈曲(炒) 干姜(炮) 麦 (炒) 吴茱萸(汤泡焙)乌梅肉 蜀椒(去目并合口者,炒出汗。各两半)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四十丸,食前米饮下。一方用粟糊为丸。 (《良方》)仓米汤 治小腹寒气流积成痢,日夜三四十行。 食粳(半升,用水淘洗净) 香豉(三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澄清听用效) 薤白(一握,去青细切) 羊脂(一升,熬)上先以羊脂煎薤白今黄,并米内豉汁中,煎取四升,平旦空腹温服一升。如人行十里久,更进一升,得快痢止。若痢不止,更服如前。痢后进粳米豉粥。若复作,更服一剂永瘥。 木香豆蔻丸 治脏腑虚寒之甚,口疮不愈,下泄米谷不化,饮食无味,肌肉消瘦,心多嗔怒。妇人产后虚冷下泄及一切泄泻,脾泻痢疾。此方于苏东坡家藏方内,言用此药与人,莫不神应,备录病愈人名姓氏,兹不备述。予用此方十余年,无不取效。脾泄者即愈,泻痢者只一服见效。惟热痢热泻不用此方。 木香 破故纸 良姜 砂仁 浓朴(制。各七钱半) 赤芍药 陈皮 官桂 白术(各半两)吴茱萸 胡椒(各一钱半) 肉豆蔻(四个,面包煨) 槟榔(一两)上为细末,煮猪肝和药搜匀,仍用此硬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白术调中丸 治脾胃不和,心下坚满,胁腹胀痛,噫宿腐气,霍乱吐泻,米谷不化,久痢赤白,脓血相杂,多日羸瘦不食。 白术 神曲(炒,四两) 人参 茯苓 猪苓 泽泻(各三钱) 木香(二钱) 官桂(钱半)甘草(炙) 干姜(炮。各一两)上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姜汤送下。 外灸膏 治一切虚寒久痢赤白,或时腹痛,肠滑不禁,可用此法。 木香 附子(炮) 蛇床子 吴茱萸 胡椒 川乌(各等分)上为细末,每三钱和面二钱,用生姜汁调作饼贴脐中,上以油纸掩定,复以衣服帛盖之,以熨斗盛火熨之,痢止为度。
嘈杂是痰因火动,治痰为先。姜炒黄连、炒栀子、黄芩为君,南星、半夏、陈皮为佐,热多加青黛。 一方 嘈杂,此乃食郁有热,炒栀子、黄连、枳实不可无。 一方 肥人嘈杂,二陈汤少加抚芎、苍术、白术、栀子,姜五片,水煎服。 一方 眩晕嘈杂是火动其痰,又谓之心嘈。二陈汤加芩、连、栀子之类。
治脾胃虚而心火乘之,不能滋荣上焦元气,遇冬肾与膀胱之寒水旺时,子能令母实,致肺金大肠相辅而来克心乘脾胃,此大复其仇也。经云∶大胜必大复。故皮毛血脉分肉之间,元气已绝于外,又大寒大燥二气并乘之,则苦恶风寒,耳鸣,及腰背相引胸中而痛,鼻息不通,不闻香臭,额寒脑痛,目时眩,目不欲开。腹中为寒水反乘,痰唾沃沫,食入反出,腹中常痛,及心胃痛,胁下急缩,有时而痛,腹不能努,大便多泻而少秘,下气不绝,或肠鸣,此脾胃虚之极也。胸中气乱,心烦不安,而为霍乱之渐。膈咽不通,噎塞,极则有声,喘喝闭塞。或日阳中,或暖房内稍缓,口吸风寒则复作。四肢厥逆,身体沉重,不能转侧,头不可以回顾,小便溲而时躁。此药主秋冬寒凉大复气之药也。 泽泻(一分,小便数减半) 柴胡(二分或四分,须详胁痛多少用) 神曲 姜黄(以上各四分)当归身 生甘草 熟甘草 青皮(以上各六分) 桃仁(汤洗,去皮尖,七分) 白僵蚕 吴茱萸(汤洗去苦烈味,焙干) 益智仁 黄 陈皮 人参(以上各八分) 半夏(一钱,汤洗七次) 草豆蔻仁(一钱四分,面裹烧,面熟为度,去皮用仁) 麦 面(炒黄,一钱五分)上件一十八味,同为细末,桃仁另研如泥,再同细末一处研匀,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熟白汤送下,旋斟酌多少。
胎怯者,生下目无精光,肌肉薄,大便白水,身无血色,亦浴体法治之。 浴体法 天麻(二钱五分) 蝎梢 朱砂(各五分) 麝香(少许) 白矾 青黛(各二钱) 乌蛇肉(酒浸焙,三钱)为末,每用三钱,连叶桃枝一握同煎十沸,温热浴之,勿浴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