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附论)夫时气五日少阴受病。少阴脉。贯肾络肺。系于舌本。故得病五日。口热舌干渴而欲饮。 其病在肠。故可下而愈也。 方大黄饮子 (出圣惠方) 治时气五日。大热。三部脉悉洪数者。可下之。 川大黄(锉碎微炒一两五钱) 川朴硝(一两五钱) 黄芩(一两) 栀子(三分) 枳壳(麸炒微黄去瓤) 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上细锉。和匀。每服半两。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 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柴胡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五日。热毒不除。心神烦闷。大小肠秘涩。或时头痛。 柴胡(一两去苗) 枳壳(麸炒微黄去瓤一两) 栀子仁(一两) 黄芩(一两) 石膏(一两)大青(一两) 川芒硝(一两) 川大黄(一两锉碎炒微黄一两) 麦门冬(一两五钱去心炒)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黄芩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五日。心腹壅闷。骨节疼痛。背膊烦热。不下饮食。 黄芩(一两) 栀子仁(一两) 犀角屑(一两) 赤芍药(一两) 柴胡(一两去苗)枳壳(一两麸炒微黄) 槟榔(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竹茹饮子 (出圣惠方) 治时气五日。头痛壮热。食则呕逆。 竹茹(五钱) 人参(五钱去芦头) 芦根(五钱) 黄芩(五钱) 栀子仁(五钱) 上为细锉。和匀。每服半两。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承气汤 治时气五日。胸中壅闷。或时谵语。为肠中有结燥。宜服。 川大黄(一两碎锉微炒) 川朴硝(一两) 枳实(麸炒微黄五钱)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半两) 上为散。每服四钱。用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以利为度。 消毒散 治时气五日未解。壮热。心神烦躁。 大青(一两) 栀子仁(一两) 葛根(一两锉) 川朴硝(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用水一大盏。入豉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下地黄汁半合。更煎三两沸。不计时候。温服。 理中丸 治时行四五日。大下后。或不下。皆患心中结满。两胁痞塞。胸中气急。厥逆欲绝。心起高胸。手不得近。不过二三日辄便死殁。诸医用泻心汤。余用大小陷胸汤。病不得疗。重思此或者下后虚逆。而气已不理。而毒复上攻。毒瓦斯相搏。结于胸中。纵不下者。毒已入胃。胃中不通。毒还冲上。复搏于气。气毒相激故致此病。 疗之先当理其气。次下诸疾。思与增损。 人参(二两)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 茯苓(二两) 牡蛎(二两熬) 加栝蒌根(二两)干姜(六分炮) 枳实(四枚) 上为末。以蜜和为丸。服如弹子一丸。熟水下。不歇复服。 余时用此。效的神速。下喉即折。续复与之。不过服五六丸。胸中豁然矣。用药之效未尝见此。 然渴者当加栝蒌。不渴除之。下者当加牡蛎。不下勿用。余因以告领军韩康伯。右卫毛仲祖。光禄王道预。灵台郎顾君苗。着作商仲堪诸人。并悉用之。叹其应速。于时枳实乃为之贵。难者曰。伤寒热病。理中温药。今不解之以冷。而救之以温。其可论乎。余应之曰。夫今诊时行。始于项强赤色。次于失眠发热。中于烦燥见水。终于生疮下利。大率如此耳。忌海藻、菘菜、酢物、桃、李、雀肉等。 牵马丸 治天行病。四五日。下部生疮。医所不能疗者。 附子(一枚炮) 藜芦(一两炙) 桂心(一两) 巴豆(去皮心熬一两) 上捣筛。 研巴豆如膏。和散。蜜丸如梧桐子。空腹服二丸。热在膈上下。饮半升。热饮投。吐之。后下。下部疮自瘥。神良。病家尝牵马买药。因名牵马丸。老小半之。以意消息之。忌野猪肉、生葱、狸肉、芦笋等物。 知母汤 治欲似天行。四五日。热歇后。时来时往。恶寒微热。不能食者。 知母(二两) 枳实(三两炙) 栀子仁(三两) 豉(一升熬别裹) 上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七八里一服。忌蒜、面。 竹茹饮 热天行五日。头痛壮热食则呕者。 竹茹(二两) 黄芩(二两) 栀子仁(二两) 生姜(三两) 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去滓。分温三服。忌蒜、热面等五日。 瓜蒂散 治天行病不即疗。经四五日。渴引饮。心上急强。手不得近。又不得眠。荒乱。此则是黄。不必待发出黄始服药。凡是心强气急。不眠卧。服此汤吐即瘥。 瓜蒂(按量一合熬令似黄勿令焦) 小豆(一合小弱量用) 上为散。凡有病如前候。 及天行病。得四五日不歇。皆宜服此方。以浆水饮五合。和散一钱匕服之。二食久必吐。更与半钱服。吐毕即瘥。中男以上量。以意斟酌服之。
《局方》治妇人时发遍身瘙痒,或赤肿瘾疹,五心烦热,血风攻疰。与人参荆芥散、消风散、四物汤加荆芥煎。或人参当归散;或逍遥散兼服导赤丸。如不通者,食后服皂角丸(气虚、老人不可久服)。如服皂角丸不退者,此凝滞热甚者,宜先服青木香丸三、两服,以开气道;却服前药,即效。 夫妇人体虚,为风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若赤疹者,由凉湿折于肌,肌中之极热结成赤疹也。得天热则剧,取冷则瘥。白疹者,由风气折于肌中,肌中热,热与风相搏,所以为白疹也。得天阴、雨冷则剧,出风中亦剧,得晴暖则减,着衣暖亦瘥也。脉当浮而洪,浮即为风,洪即为气,风气相搏,则为瘾疹,身体为痒。凡人汗出,不可露卧及浴。《素问》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痱。使人身振寒热生风疹也。 《雷公炮炙》序云∶遍体疹风,酒调生侧。
气寒,味苦。无毒。 《本草》云∶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治腹肿胀满。去土,用茸。
味苦,性寒,无毒。入肝、肾二经。童便浸一宿,曝。 清热、凉血。解暑热,退潮热,清虚热,治痨热。温疟瘅疟,早凉暮热,热自阴来,用之多捷。 苦寒之药,多与胃家不利。惟青蒿芬芳袭脾,宜于血虚有热之人,取其不犯冲和之气耳。 寒而泄泻者,仍当避之。
味甘,温,无毒。主辟恶,杀鬼精物,温疟蛊毒,痫 ,去三虫,除邪,令人无梦魇。 久服通神明,轻身长年。生中台川谷。
宁波张义干。秋间患湿热症。发热十余日不解。大肉脱尽肌肤甲错。右脚不能伸动。小腹右旁。突起一块。大如拳。 倍极疼痛。大便已十四五日不解。延医治之。皆谓肠内生痈。伊芳亲胡宝翁乃商治于余。余谓肠痈胀急。金匮以败。 浆散主治。今此草罕有。伊芳于第三日觅得。乃问余服法。余曰果尔。须同去诊视。瞑眩之药。岂堪悬拟因同至张家。 见张倚于床褥。张目摇头。病苦万状。面色青惨而枯。脉极坚实。沉部如弹石。尺愈有力。时或一快。余曰。此非肠痈也。肠痈脉洪数。为脓已成。脉弦紧为脓未成。今浮部不洪数。而沉部实大。腹筋突起。目有赤缕。乃湿热之邪。结于阳明。腹旁之块。乃燥矢之积聚也。但得大便一通。块即消散。而腹亦不痛矣。病者问之曰。曾与前医商论下法。医云人已虚极。岂可妄下。余思胀痛不下。病何由除。今先生为我用下法。死且不怨。余遂书大承气方。大黄五钱。芒硝三钱。旁视者惶徨未决。余曰。不下必死。下之或可望生。于是煎成置于几上。病患力疾起坐。一饮而尽。不超时腹中大响。旋复登厕。先下结粪如弹丸者三四枚。既而溏泻半桶。块消。明日脚伸而胀痛俱失。继进增液汤二剂。 而热先退。再与益胃汤法。胃纳渐旺。津液渐濡。余便上郡。病者欲食羊肉。以问近地之医士云。病后胃气当复。羊肉最能补胃。由是病者坦然无疑。恣意饱餐。次日身不发热。舌苔又浓浊。而脉又数。复来召余。余曰。湿热症初愈。 以慎口味为第一要务。何如是蒙蒙耶。乃与平胃散加神曲、焦查、谷芽。而分量降序。以胃气久虚。不任消耗之故也果服二剂而安。按是症初则失于清解。至热已日久。津液枯涸。胃土燥烈。而犹日服运气之药。愈益其燥。迨至结粪成块。腹旁突起。筋脉不能濡润。而脚挛急。医又误认为缩脚肠痈。或误投以败浆散。攻伐无功之血分。又将何如耶。士君子涉猎医书。大忌悬拟开方。药不对症。生死反掌。可不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