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太阳小肠小指端,循手外廉踝骨前,从手踝骨出肘外,上循 外出后廉,上过肩解绕肩胛,交肩贯颈曲颊边,面鸠骨下陷中取,耳中珠子经穴全。 【注】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外侧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许,由手外侧至手踝骨之前,行肘外后廉,上循 外过肩后廉,而上行肩;自肩贯颈,过曲颊斜上颧骨,至耳前而终。 手太阳小肠经图p04-34a14.bmp
(《唐本草》附)【释名】时珍曰∶按∶《山海经》云∶秦山有草,名曰藜,如荻,可以为菹。此即秦荻藜也。盖亦藜类,其名亦由此得之。 【集解】恭曰∶秦荻藜生下湿地,所在有之。入所啖者。 诜曰∶此物于生菜中最香美。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心腹冷胀,下气消食,和酱、醋食之(《唐本》)。 破气甚良。又末之和酒服,疗卒心痛,悒悒,塞满气(孟诜)。 子 【主治】肿毒,捣末和醋封之,日三易(孟诜)。
隐白(井) 大都(荥) 大白(俞) 商丘(经)阴陵泉(合)○隐白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太阴脉之所出也为井治腹胀喘满不得安卧呕吐食不下暴泄衄血卒尸蹶不识人足寒不能温针入三分 妇人月事过时刺之立愈○大都二穴火也在足大趾本节后陷中足太阴脉之所流也为荥治热病汗不出手足逆冷腹满善呕烦热闷乱吐逆目眩可灸三壮针入三分○大白二穴土也在足内侧核骨下陷中足太阴脉之所注也为 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浓血腰痛大便三壮○解溪二穴火也在冲阳后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阳明脉之所行也为经治风面浮肿颜黑厥气上冲腹胀大便下重 惊膝股肿转筋目眩头痛癫疾烦心悲泣霍乱头风面赤目赤针入五分灸三壮○三里二穴土也在膝下三寸 外廉两筋间当举足取之足阳明脉之所入也为合治胃中寒心腹胀满胃气不足闻食臭肠鸣腹痛食不化 秦丞相云诸病皆治食气水气蛊毒 癖四肢重满膝 酸痛目不明 华佗云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胸中瘀血乳痈外台明堂云人年三十己上若不灸三里冷气上冲目可灸三壮针入五分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六《八正神明论》篇。新校正云∶“《八正神明论》又与《太素·知官能》篇大意同,文势小异。”检本书十九卷《知官能》篇与本篇《天忌》及下编《本神论》文意多同,亦可互证。又自是故天寒无刺五句,见《甲乙经》卷五第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服,事也。光为三光。)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定者,候得天地正气曰定,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 泣而卫气沉也。(淖,大卓反,濡甚也,谓血濡甚通液也。 卫气行于脉外,故随寒温而邪浮沉滑涩。泣音 。平按∶ 泣《素问》作凝泣。气易行袁刻误作气日行。注脉外袁刻误作脉中。)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血气者,经脉及络中血气者也。卫气者,谓是脉外循经行气也。 精者,谓月初血气随月新生,故曰精也。但卫气常行而言始行者,亦随月生,称曰始行也。)月郭满,则血气盛,肌肉坚;(脉中血气及肉,皆随月坚盛也。)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故所以因天时而调血气者也。(经脉之内,阴气随月皆虚,经络之外,卫之阳气亦随月虚,故称为去,非无卫气也。形独居者,血气与卫虽去,形骸恒在,故曰独居。故谓血气在于时也。)是故天寒无刺,天温无疑,(天温血气淖泽,故可刺之,不须疑也。平按∶《甲乙》天寒作大寒,天温作大温,无疑作无凝。)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生,血气始精微弱,刺之虚虚,故不可泻。月满,人气皆盛,刺之实实,故不可补也。)月郭空无疗,是谓得时而调之。(无疗者,治之乱经,故无疗也。是谓得时法也。平按∶无疗《素问》、《甲乙》均作无治。)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正立待之,伺其气也。)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生,脏之血气精微,故刺之重虚也。平按∶脏虚,《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本脏作减,当作减。)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经有留止,命曰重实;(扬溢,盛也。月满刺之,经溢流血,故曰重实也。平按∶经有留止《素问》作络有留血。)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月郭空者,天光尽也。肌肉并经络及卫气阴阳皆虚,真邪气交错相似不能别,无刺之则邪气沉留,络脉外虚,经脉内乱,于是淫邪得起也。平按∶注无刺之,无字恐衍。)黄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日月之行度,有以二十八宿为制度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以八方正位,候八种虚邪之风也。四时者,分阴阳之气为四时,以调血气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形及血气年加皆虚,故曰身虚。身虚与虚邪相感,为病入深,故至于骨伤五脏也。法天候之以禁,故曰天忌也。平按∶注身虚身虚与虚邪相感袁刻作身之虚虚与虚邪相感。)黄帝曰∶善。
论曰骨蒸烦渴者。营卫乏竭。肌肉消瘦。虚阳之气。熏发于上。令津液枯燥。胸中烦热。 咽嗌焦干。故烦渴而引饮。 方阿胶汤 (出圣济总录) 治骨蒸虚劳。热气上熏。咽嗌焦干。津液枯焦。烦渴引饮。 阿胶(炒燥) 人参 白茯苓(去黑皮) 玄参 丹参 防风(去叉) 黄 生干地黄(焙)葛根 柴胡(去苗) 秦艽(去苗土) 黄连(去须) 龙胆 枳壳(去瓤麸炒) 地骨皮 百合鳖甲(去裙醋炙) 甘草(炙) 桔梗(炒) 贝母(去心) 知母(焙) 款冬花 石膏(碎) 麻黄(去苗节) 黄芩(去黑心) 栀子仁 麦门冬(去心) 防己 栝蒌根 马兜铃 大黄(炒)桑根白皮(炙) 白药子 葶苈子(隔纸炒) 杏仁(汤去皮尖双仁炒各一两) 槟榔(五枚) 上三十六味。锉如地骨皮汤 (出直指方) 治虚劳潮热。骨蒸壮热。 地骨皮(洗) 秦艽 柴胡 知母(生) 当归(各半两) 鳖甲(醋炙去裙) 甘草(炙锉)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半) 上粗捣筛。每服二钱。水一盏入乌梅生姜桃柳枝小麦各少许。 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一方有川芎半两。一方无小麦潮热甚加些大黄微利之。 竹叶饮 疗骨蒸。唇口燥。欲得饮水止渴。 竹叶(一握) 麦门冬(一升去心) 大枣(二十枚劈) 甘草(三两炙) 半夏(一升汤洗令滑尽)粳米(五合) 生姜(三两) 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忌羊肉饧海藻菘菜。 麦门冬汤 治骨蒸烦。翕翕发热。骨节疼酸。口干烦渴。 麦门冬(去心焙二两) 黄芩(去黑心) 柴胡(去苗) 升麻 芍药 甘草(炙锉各一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苦竹叶三片煎至一盏。去滓。温分二服。空腹食后各一。 葛根汤 治骨蒸烦渴。呕不下食。四肢发热。 葛根(锉) 赤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锉) 麦门冬(去心焙) 黄 (各半两) 人参(三分) 上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芦根五根、竹叶三叶煎至一盏。去滓。分温二服。 空腹麦门冬散 (出圣惠方) 治骨蒸。口舌干燥。欲得饮水。宜服。 麦门冬(一两半去心焙) 地骨皮(一两) 黄 (三分锉) 黄芩(一两) 甘草(一两炙微赤锉)栝蒌根(三分) 上粗捣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粳米五十粒、竹叶葛根汤 治骨蒸热。烦渴呕逆。不下食。 葛根(炙一两) 赤茯苓(去黑皮) 麦门冬(去心焙各一两半) 甘草(炙锉一两) 上粗捣筛。每用五钱。水一盏半、竹叶三片、生姜三块煎至一盏。去滓。分温二服。空腹食后各一。 秦艽散 治骨蒸潮热。烦渴引饮。不思饮食。 秦艽(去苗土) 柴胡(去苗) 甘草(炙锉) 乌梅(去肉焙各三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沸汤调下。食后临卧服。 麦门冬饮 (一名枸杞汤) 治骨蒸唇口干燥。止渴。 麦门冬(去心三两) 枸杞根(五两) 小麦(一合) 上细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煎至小麦熟。去滓。温服。食后服。日二。 麦门冬汤 治骨蒸。唇干口燥止渴。 麦门冬(去心焙) 甘草(炙锉各二两) 半夏(汤洗去滑炒干三两) 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生姜半分拍碎枣三枚去核、竹叶三片、粳米四十九粒。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日午夜卧再服。 又方 疗骨蒸。唇干口燥。欲得饮水。止渴。 大乌梅(二十枚) 石膏(六两碎绵裹) 上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以温三合。 稍饮之佳麦门冬散 (出圣惠方) 治骨蒸虚烦。翕翕发热。骨节酸疼。宜服。 赤芍药(三分) 枳壳(三分面炒微黄去瓤) 川升麻(三分) 赤茯苓(三分) 黄芩(三分)知母(三分) 栀子仁(三分) 柴胡(一两去苗) 甘草(一两炙微赤锉) 麦门冬(一两半去心焙) 桑根白皮(一两锉) 地骨皮(三分) 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 去滓。 食后服天门冬散 (出圣惠方) 治骨蒸心肺烦热。喘息气促。渐加羸瘦。 天门冬(一两半去心焙) 前胡(三分去芦) 赤茯苓(一两) 甘草(三分炙微赤锉)川升麻(三分) 百合(半两) 黄芩(三分) 白前(半两) 柴胡(一两去苗) 杏仁(三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桑根白皮(一两锉) 桔梗(一两去芦头) 上粗捣罗为散。每服四钱。 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后温服。 獭肝丸 (出圣惠方) 治骨蒸烦热。日月久远。渐加羸瘦。宜服。 獭肝(一具炙令黄) 柴胡(一两半去苗) 玄参(一两) 知母(一两) 大麻仁(二两) 子芩(一两) 地骨皮(一两) 川升麻(一两) 木通 柏树香脂(一两半) 天灵盖(一两涂酥炙令焦黄)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上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以童便浸豉一芦根散 (出圣惠方) 治骨蒸烦热。多渴不能饮食。宜服。 芦根(二两锉) 赤茯苓(一两) 知母(一两) 麦门冬(一两半去心焙) 黄芩(三分) 地骨皮(一两) 甘草(三分炙微赤锉) 人参(一两去芦头) 栝蒌根(一两) 上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后温服。 赤茯苓散 (出圣惠方)赤茯苓(一两) 柴胡(一两半去苗) 地骨皮(三分) 鳖甲(一两半涂醋炙微黄去裙)芎(半两) 川朴硝(一两) 上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 去升麻散 (出圣惠方) 治骨蒸。恶心烦热。眼目昏涩。肢节酸疼。不能饮食。 川升麻(一两半) 黄连(一两去须) 枳壳(一两面炒微黄去瓤) 栀子仁(三分) 生干地黄(一两半) 赤芍药(一两) 地骨皮(三分) 麦门冬(一两半去心焙) 甘草(一两)上捣粗罗三圣散 (出圣惠方) 治骨蒸劳气。烦热四肢无力。夜卧虚汗。唇口干焦。面无血色。日渐羸瘦。丈夫妇人并宜服。 胡黄连(一两) 柴胡(二两去苗) 鳖甲(二两生用) 上为细散。每服用生姜酒调一钱。 每日升麻丸 (出圣惠方) 治骨蒸烦热。四肢酸痛。日晚颊赤。中舌干燥。宜服。 川升麻 黄连(去须) 赤芍药 龙胆(去芦头) 知母 犀角屑 葳蕤 子芩(各三分)柴胡〔一两(半)去苗〕 鳖甲(一两涂醋醋炙微黄去裙 ) 川芒硝(一两) 上为末。 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后以温浆水下三十丸。 知母散 (出圣惠方) 治骨蒸烦热。口舌干燥。多渴。少思饮食。四肢羸瘦。 日晚颊赤。宜知母(一两) 柴胡(一两去苗) 地骨皮(三分) 犀角屑(三分) 白藓皮(三分)龙齿(三分)川芒硝(三分) 甘草(炙微赤锉半两) 上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苦参散 (一名参连丸。) 治骨蒸消渴。消中热中。渴利心热。风虚热。传尸。
某 风伤卫阳,咳,频嚏多涕,怯风,头目重眩,宜辛以散之。用防风、苏叶、杏仁、川芎、桔梗、甘菊、姜,微汗而愈。 某 冬春喜浴,腠疏感风。以玉屏风散固之。 某 风温伤肺,咳而眩。用轻凉肃上,丹皮、杏仁、桑叶、山栀、贝母,枇杷叶。再服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