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菽豆)安胃养肾豇豆(专入肾。兼入胃)。味甘而咸。性平无毒。考之时珍云。豇豆可菜可果可谷。备用最多。乃豆中之上品。又曰。豇豆开花结荚。必两两并垂。有习坎之义。豆象微曲。有似人肾。 所谓豆为肾谷者。宜此当之。是以肾气虚损。必赖此为主治。(用豇豆入盐少许。食之甚效。)且此味甘而平。入肾而更入胃。故凡胃津不生。胃渴不止。吐逆泄痢。小便频数。草莽毒中。皆得甘以调剂。而使诸症其悉平也。(袖珍方云。中鼠莽毒者。以豇豆煮汁饮即解。 欲试者先刈鼠莽苗。以汁泼之。便根烂不生。)书载诸疾无禁。惟水肿忌。补肾气。不宜多食耳。
(见脾部)
此症初起于皮肉之间,如血灌周身,充满肌肤,如被杖之状,或生血泡浮肿,或朝夕来去,阳气乘之则早盛暮平,阴气乘之则晚凶早减。或衄血、吐血、咯血,或喜卧、哕HT 、噫酸,或齿缝中时,流血、面肿、目疼、脑裂、或生红片如钱,麻痛或肿处穿,即流血不止,或大便出血,血亏则手足挛蹩,血乏则形变,神焦渐死。乃心毒流于肝经火炎血泛邪热太甚,风湿外驰。由于乘风行湿,醉饱房劳,好勇斗狠入水迎风,或忿怒饮酒,或忍饥竭力,以致邪毒攻击,疲困倦软。宜以补旧汤、铅汞膏、二八济阳丹等件。散邪降火,清气养荣之饵救之免死。 其鹅掌、鼓槌、血痹、 糕、痛风、癫风发于肝经。
羸瘦不生肌肤 胃 (灸一壮。)〔田〕小儿疳瘦。于胸下骨尖上灸三壮,次于脊下端尾翠骨尾上灸三壮。 小儿疳瘦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悴,诸方不瘥者。取尾翠骨上三寸骨陷中灸三壮。 小儿身羸瘦,贲豚腹肿,四肢懈惰,肩背不举。章门二穴各灸七壮。
一论唾血者。出于肾。鲜血随唾而出也。 麦门冬 天门冬 知母 贝母 黄柏 桔梗 熟地黄 玄参 远志(各等分) 干姜(炒减半)上锉。水煎服。
治诸疮未作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又排脓止痛消毒圣药也。 穿山甲(蛤粉炒黄色) 甘草节 防风 没药 赤芍 白芷 归尾 乳香(各一钱) 天花粉贝母(各八分) 金银花 陈皮(各三钱) 皂角刺(炒黄一钱)用酒一碗。同入瓶内。纸糊瓶口。勿令泄气。慢火煎数沸去渣。分病上下。食前后服之。能饮酒者。再饮三二杯。尤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