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灵枢·水胀篇》云∶有水胀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五者之分。《金匮》《千金》论云∶水有十者,其名不同,所感各异。盖水之始起也,未尝不自心肾而作。夫心与肾能生脾肺,今心肾气亏,不能滋养脾肺,故土不能制水,水渍妄行,三焦不泻,气脉闭塞,枢机不通,喘息奔急,水气盈溢,渗漏经络,皮肤溢满,目窠微肿如卧蚕之状,此其候也。其肤胀鼓胀,于胀满别论其详,惟肠覃石瘕二证,妇人有此,起自血分之疾,各有治法,难与水胀病同。夫水肿病皆起于脏腑,诸书谓十水者,一曰青水,根于肝,先从面肿,渐行周身;二曰赤水,根于心,先从胸肿而起;三曰黄水,起于脾肿,从腹起;四曰白水,起于肺,先从脚肿,而喘嗽上气也;五曰黑水,起于肾,从四肢而起;六曰玄水,起于胆,先头面而至足胫肿;七曰风水,起于胃;先自四肢肿,而至通身,及腹胀满;八曰石水,根于膀胱,其状起于脐下,面腹独大者是也;九曰里水,起于小肠,先小腹而渐至肿也;十曰气水,起于大肠,其状乍来乍去,乍盛乍虚。此其候也;皆因上下不通,关窃不利,气血痞膈,阴阳不调而致此也。《素问》云∶面肿为风,足肿为水。然此当分阴水阳水、少壮老弱而治之。若阴水为肿,脉来沉伏,色多青白,不烦渴,小便涩而清,大便自泄,治宜实脾;阳水为肿,脉来沉数,色多赤黄,或烦渴,小便赤而难去,大便多秘,治宜疏气荡涤。凡看水肿之病,先要有其在何部分而得之,必当以本经求之而用药。若腰以上肿者,治宜发汗,其腰以下肿者,当利小便。大抵治法强健脾元,土壮则能运化,运化则血气充,血气充则阴阳和,和则水归元矣。 若少壮充实患此,脉来浮大有力,当导去其水。年老虚弱得此,补中行湿为先,若气下陷者,即当提之。盖脾者养命之本,肾者乃生气之原也,不可不究,二脏之虚实,慎不可辄用大戟芫花甘遂巴遂牵牛之药,大利其水,暂取其效。水去则脾土愈败,久则危殆。若五伤证见,则难治之。肝伤者则唇黑,脾伤者则脐凸,肺伤者则背平,心伤则缺盆平,肾伤则足心平。此证若一二发,是皆难治疗,学人鉴之。
治小水秘涩,不快或不通,及肿满香港脚,一切湿证。 海马 海蛤 赤茯苓 川木通 琥珀 滑石 忘忧根 白丁香 通草 猪苓(去皮)鬼棘针 苦葶苈(纸衬炒) 蓄 车前子(微炒) 越桃(炒,即山栀子) 瞿麦穗 泽泻茴上为粗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灯心三十茎同煎,取清汁八分,内麝香末一字,拌匀放温,食前服。
川楝(十粒,用巴豆七粒同煮,去巴豆瓦上焙枯成炭) 荔枝核(十粒,打碎盐水炒枯)吴萸(二钱) 小茴(三钱) 官桂(三钱,均用盐水炒)同前药研末。白滚水冲服。
《巢氏病源》小儿舌肿候∶心候舌,脾之络脉出舌下,心脾俱热,气发于口,故舌肿也。 《千金》治舌肿强满方。 上满口含糖醋良。 《千金》又方上饮 羊乳即瘥。 《千金翼》治舌卒肿起如吹胞状,满口塞喉,气息欲不复,须臾不治杀人,治之方。 上以刀锋决两边第一大脉出血,勿使刺着舌下中央脉,血出不止杀人,血出数升,以烧铁令赤,熨疮数过,以绝血也。 《千金翼》又方上含甘草汁佳。 《千金翼》治舌卒肿如吹胞,满口溢出,气息不得通,须臾不治杀人方。 上急以指刮破溃去汁即愈。亦可以铍刀于前决破之。(《千金》云∶两边破之。)《千金翼》又方上以苦酒一升,煮半夏一十枚,令得八合,稍稍含漱吐之。半夏戟人咽,须熟,洗去滑尽用之,勿咽汁也。 加生姜一两佳。 张锐《鸡峰方》治舌肿。 上以百草霜研细,醋调成膏。舌上下敷之,以针决出血汁敷之弥佳。
治男妇抑郁癫狂及风痰迷闷,用郁金七两,白矾三两,共研末,面和丸,滚水调下三钱,药完病愈。昔一妇人病狂十余年,遇异人授此方,初服心间如有物脱去,神气爽然,再服全愈。
治冷滞腰胯刺痛独活 附子 牛膝 赤芍药 桂心 芎 当归 桃仁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