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东垣)治湿热相搏,肢节烦痛,肩背沉重;或偏身疼痛;或香港脚肿痛,脚膝生疮,脓水不绝;及湿热发黄,脉沉实紧数动滑者(湿则肿,热则痛。足膝疮肿,湿热下注也;发黄,湿热薰蒸脾胃也;香港脚多主水湿,亦有夹风、夹寒之异。湿热胜而为病,或成水 疮,或成赤肿丹毒,或如疝气攻上引下,均可用此汤损益为治。凡手足前廉属阳明,后廉属太阳,外廉属少阳,内廉属厥阴,内前廉属太阴,内后廉属少阴。以臂贴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定之。 手足痛者,当分是何经络,用本经药为引,行其血气则愈∶太阳羌活、防风;阳明升麻、白芷、茵陈(酒炒) 羌活 防风 升麻 葛根 苍术 白术 甘草(炙) 黄芩(酒炒) 苦参(此足太阳、阳明药也。原文曰∶羌活透关节,防风散留湿,为君。升葛味薄引而上行,苦以黄芩甘草其留饮,为佐。上下分消其湿,使壅滞得宣通也(《玉机微义》曰∶此方东垣本为治香港脚湿热之剂
阴阳之道,合则聚,不合则离;合则成,不合则败。天道人事莫不由之,而尤于斯道为最。合与不合,机有十焉,使能得之,权在我矣。 一曰阖辟,乃妇人之动机也。气静则阖,气动则辟,动缘气至,如长鲸之饮川,如巨觥之无滴。斯时也,吸以自然,莫知其入,故未有辟而不受者,未有受而不孕者。但此机在瞬息之间,若未辟而投,失之太早;辟已而投,失之太迟。当此之际,自别有影响情状可以默会,不可以言得也。惟有心人能觉之,带雨施云,鲜不谷矣。 二曰迟速,乃男女之合机也。迟宜得迟,速宜见速,但阴阳情质禀有不齐,固者迟,不固者速。迟者嫌速,则犹饥待食,及咽不能;速者畏迟,则犹醉添杯,欲吐不得,迟速不侔,不相投矣。以迟遇疾,宜出奇由迳,勿逞先声;以疾遇迟,宜静以自持,挑而后战,能反其机,适逢其会矣。 三曰强弱,乃男女之畏机也。阳强阴弱则畏如蜂虿,避如戈矛;阳弱阴强,则闻风而靡,望尘而北,强弱相凌,而道同意合者鲜矣。然抚弱有道,必居仁由义,务得其心;克强固难,非聚精会神,安夺其魄?此所以强有不足畏,弱有不足虞者,亦在乎为之者之何如耳。 四曰远近,乃男女之会机也。或以长材排闼,唐突非堪,或以偷觑跽门,敢窥堂室,欲拒者不能,欲吞者不得,睽隔如斯,其能 乎?然敛迹在形,致远在气,敛迹在一时,养气非顷刻,使不有教养之夙谋,恐终无刚劲之锐气,又安能直透重围,而使鸠居鹊巢也。 五曰盈虚,乃男女之生机也。胃有盈虚,饱则盈而饥则虚也。肾有盈虚,蓄则盈而泄则虚也。盛衰由之,成败亦由之,不知所用,则得其FS 而失其常耳。 六曰劳逸,乃男女之气机也。劳者气散而怯,逸者气聚而坚,既可为破敌之兵机,亦可为种植之农具,动得其宜,胜者多矣。 七曰怀抱,乃男女之情机也。情投则合,情悖则离。喜乐从阳,故多阳者多喜;郁怒从阴,故多阴者多怒。多阳者多生气,多阴者多杀气。生杀之气,即孕育贤愚之机也。莫知所从,又胡为而然乎。 八曰暗产,乃男子之失机也。勿谓我强,何虞子嗣;勿谓年壮,纵亦何妨。不知过者失佳期,强者无酸味,而且随得随失,犹所莫知,自一而再,自再而三,则亦如斯而已矣。前有小产论,所当并察之。 九曰童稚,乃女子之时机也。方苞方萼,生气未舒,甫童甫笄,天癸未裕,曾见有未实之粒可为种否?未足之蚕可为茧否?强费心力而年衰者能待乎?其亦不知机也矣。 十曰二火,乃男女之阳机也。夫君火在心,心其君主也;相火在肾,肾其根本也。然二火相因,无声不应,故心宜静,不静则火由欲动,而自心挑肾。先心后肾者,以阳烁阴,出乎勉强,勉强则气从乎降,而丹田失守,已失元阳之本色。肾宜足,肾足则阳从地起,而由肾及心。先肾后心者,以水济火,本乎自然,自然则气主乎升,而百脉齐到,斯诚化育之真机。然伶薄之夫每从勉强,故多犯虚劳,讵云子嗣?朴浓之子,常由自然,故品物咸亨,奚虑后人?知机君子,其务阳道之真机乎。
《圣惠》论∶夫小儿在胎中之时,脏腑未具,神气微弱,其母或调适失宜,食饮不节,嗔怒无度,举动惊胎。 或坐卧当风,或触冒寒暑,腠理开泄,风邪所伤,入于胎中。儿生之后,邪气在于脏腑,不得宣通;而又洗浴当风,包裹失度,冷触脐带,风伤四肢,乳哺不调,痰热壅积。则令壮热吐 ,睡里饶惊,心神不安,手足抽掣,身体强直,眼目反张,故号胎风。若风热不除,变成痫疾也。 《石壁经》三十六种内胎风候歌∶人间此患太幽微,此患医流必少知。一百日中同一气,三周天度是胎期。子生身热如汤泼,胎热还因是母肥。脑额有疮难得效,必因胎内与夫为。生疮两脚如穿烂,此去难推五岁期。一腊未经先撮口,两拳双握背腰齐,便知脏腑生邪毒。只限三朝骨肉离。男子握拳指归里,女儿向外不堪医。须看逆候难行药,更求筋脉在中眉。眉里有筋红碧色,(一云青碧色。四十八候云∶红兼赤。)算来有命莫相疑。若有黑光千万死,(《凤髓经》云∶眉里赤红。四十八候此一句云∶黑绿若还兼青色。)此身何处觅良医。 此产母食毒物或多饮酒,便胎气热。孩儿生下,一如汤泼,身赤有溜,气常急者不治。或有白溜者亦然,过三岁则定。妇人八、九个月,有身尚未止房事,所以额上并脚上有疮。其疮虽较较而复发甚者,必主脐风、撮口,牙关紧急,受命亦短,不尽天年也。若生下孩儿,手大指握拳时,男子指在外,女子指在内则顺也,逆者必死。若眉中上下青红鲜静者生,若色不快则恶候,须节次看证候调理。 《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胎风歌同。后云∶此候如是头长子,或母身大,或夏天抱惜过度,初生七、八日间发后看大拇指,男儿向外,女儿向里,更看赤脉在眉间,形证顺则安,逆则死。多有医人不识,呼作脾风者,误也。可下 丸,(方见一切痫门中。)或大青丹。(方见急慢惊风门中。)三、五岁方进通经散。(方见本门。)《圣惠》治小儿胎风搐搦,筋脉拘急,牙关或时紧硬。犀角丸方犀角屑 天南星(炮裂) 白附子(炮裂) 干蝎(微炒) 天麻 麻黄(去根节。各半两) 白花蛇(一两,酒浸,去皮骨,炙令黄)以上七味捣,罗为末,用无灰酒二大盏搅令匀,于慢火上煎;旋添酒不住手搅,以酒尽为度。次入∶牛黄 腻粉 朱砂 水银(以枣肉研令星尽。各一分) 麝香(半分) 虎睛(一对,微炙) 龙脑(一钱)上件药并细研,都入酒煎,膏内看硬软和丸如绿豆大。不计时候,以竹沥下三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胎风惊热,手脚急强。天竺黄散方天竺黄(细研) 胡黄连 犀角屑 天麻(酒浸,焙干) 蝉壳(微炙。各一分) 牛黄(半分,细研)上件药捣为散,都研令匀。不计时候,以新汲水调下一字,二岁以上加药服之。 《圣惠》治小儿胎风惊热,搐搦、心神烦乱或渴。牛黄散方牛黄(细研,半分) 人参(去芦头) 甘草(炙微赤,锉) 郁金 川大黄(锉碎,微炒) 朱砂(细研,水飞过) 胡黄连(各半两) 真珠(末,一分)上件药捣,罗为细散,都研令匀。不计时候,以蜜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胎风,心热惊痫。朱砂散方朱砂 牛黄 天竺黄 铁粉(各一分) 麝香(半分)上件药都研令细,每服以竹沥调下半钱。不计时候,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胎风惊热。牛黄散方牛黄 朱砂(并细研。各一分) 天竺黄 铅霜(各细研) 人参(去芦头。各半两) 马牙硝(一两,细研)上件药捣,罗细为散。每服以薄荷汤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胎风及惊风。虎睛丸方天麻(酒浸,焙干) 干蝎(微炒) 乌蛇肉(炙微黄) 羌活 独活 僵蚕(微炒) 麝香(细研。各一分) 虎睛(一对,酒浸,炙微黄)上件药捣,罗为末,以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研破,不计时候,以薄荷汤服之。 《圣惠》治小儿胎风发作,抽掣,浑身急强,眼目反张。水银丸方水银 天麻(酒浸,焙干) 天南星(炮裂) 白附子(炮裂) 白僵蚕 干蝎(并微炒。各一两) 脑麝(细研)藿香(各一分)上件药捣,罗为末,先用少许枣泥研水银星尽,与诸药末同研令匀,炼蜜和丸如绿豆大。不计时候,以薄荷酒研三丸服之。量儿大小以意加减,得汗出立效。 《圣惠》治小儿胎风,手足搐搦,遍身壮热。牛黄丸子方牛黄 朱砂(各细研) 犀角屑 蝎梢(炒) 水银(用黑铅一分同结砂子,细研) 天浆子 天南星(炮裂。各一分) 麝香(一分,细研)上件药捣,罗为末,以糯米饭和丸如绿豆大。不计时候,以薄荷汤化破三丸服之。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胎中久积风热,发渴,手足搐搦,多惊不睡。露蜂房丸方露蜂房(炒令黄色) 天南星(炮裂。各半分) 蚕蛾(微炒) 朱砂(细研,水飞过。各半两) 天浆子(三十枚,微炒) 干蝎(微炒) 腻粉 牛黄(细研) 水银(以枣泥研令星尽。各一分)上件药捣,罗为末,都研令匀,以炼蜜和丸如绿豆大。不计时候,煎槐、柳、薄荷汤下五丸。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胎风,搐搦、壮热、多惊。天竺黄丸方天竺黄(细研) 天南星(炮裂) 胡黄连(各半两) 铅霜 牛黄(并研细。各一分)上件药捣,罗为末,研入牛黄等令匀,用枣肉和丸如绿豆大。不计时候,以乳汁研破三丸服之。量儿大小以意加减,如三岁以上用酒及荆芥汤下。 《圣惠》治小儿胎风,手足抽掣。宜服牛黄丸方牛黄 天竺黄(各半两) 羌活(末) 麝香(各一分) 蝎(二枚,头尾全,炒)上件药研,罗为细末,炼蜜和为丸如麻子大。一、二岁儿不计时候,以薄荷汤下三丸,三四岁儿每服五丸。 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胎风,四肢惊掣,痰涎壅滞。宜服水银丸方水银(半两,黑锡半两同结作砂子) 天麻(酒浸,焙干) 干蝎(微炒)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 郁金 白附子(炮裂。各一分)上件药捣,罗为末,以软饭和丸如绿豆大。不计时候,以薄荷汤下一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四十八候治小儿胎风。通经散方人参 茯苓 朱砂(各一分) 当归(半两) 蝎 牛胶(各一钱) 蝉蜕(七个) 红芍药(二分) 甘草(五寸,炙) 犀角(少许)上为末。每服一钱半,麦门冬汤调下,杏仁汤亦可。 《张氏家传》蝎梢散 治小儿胎风,天 ,客忤,急慢惊风,往来潮搐,涎盛喘逆,哽气不安。 人参(三钱) 白僵蚕(一分,直者) 全蝎(一十四个) 辰砂 真麝(各一分)上件三味为细末外,再入辰砂、麝香同研匀。每服一字,金银薄荷汤调下。如慢惊,即入白附子末一分。
用文蛤不拘多少,为末,每一斤用糯米粉三合和匀,用温水拌得所,捻作饼子,以黄荆叶之,三日退去,凉一日复盒,干收用。止嗽生津,其功甚速。造时要六月为妙。 又法六月间用文蛤,每五斤芽茶二两,磨细为末,不必罗,用新木桶一个,将二味入其中,用凉水浸过一掌为度,上用木盖固之。一七月水干,面上长出白毛,用木杵捣烂,又盖住。数日后用手捻无滓方好,捻作饼子,晒干听用。
夫蛔即九虫叙所谓长虫者。今此析而治之。盖较之他虫。害人为多。观其发作。冷气脐腹撮也。 圣惠论曰。蛔虫者。是九虫内一虫也。长一尺。亦有长五寸。或因腑脏虚弱而动。或甘肥而则死方乌梅丸 治蛔厥。令病者静而复烦。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乌梅(一百五十个) 当归 川椒(去目汗) 细辛 附子(炮去皮脐) 桂心 人参 黄柏(各斗米下熟十当归汤 治蛔虫。心痛如锥刺。时吐白虫。 当归(切焙一两) 桔梗(锉炒一两半) 陈橘皮(去白微炒) 桂(去粗皮) 人参(各半两)赤硝外。粗捣蘼芜丸 治少小有蛔虫结在肚腹中。数发腹痛。微下白汁。吐而闷。寒热。饮食不生肌。皮蘼芜 贯众 雷丸 山茱萸 天门冬 野狼牙(各八分) 芦 甘菊花(各四分) 上为末。 治老气肿集效丸 (出和剂方) 治因脏腑虚弱。或多食甘肥。致蛔虫动作。心腹绞痛。 发则种聚。往来。服之亦愈。又治木香 鹤虱(炒) 槟榔 诃子(煨去核) 芜荑(炒研) 附子(炒去皮脐) 干姜(炒各七钱半)醋汤下。 当归散 治蛔虫痛。发作冷气。先从两肋连胸。皆撮痛。欲变吐逆。 当归(切焙) 鹤虱(去土微炒各二两) 陈橘皮(去白微炒) 人参(各一两半) 槟榔(炮锉三每服二钱。 雷丸散 (出圣惠方) 治九种心痛。虫痛为先。 雷丸(炮一两) 贯众(去须一两半) 野狼牙(去芦头并土锉一两) 当归(切焙一两半) 槟榔(为散。每服柴胡汤 治蛔虫心痛。 柴胡(去苗一两半) 当归(切焙) 食茱萸(去枝茎各一两) 芍药(一两半) 浓朴(去粗皮涂三钱。 水桔梗散 治蛔虫。攻心痛。 桔梗(锉炒) 当归(切焙) 芍药(各三分) 橘皮(去白微炒半两) 槟榔(煨锉)鹤虱(各一晚再服鹤虱散 治疳蛔寸白蛔虫等。发作心腹 痛。 鹤虱(去土微炒三钱) 槟榔(炮锉一两二钱) 楝根皮(结子东南引者以锻石如拳大水两碗浸炒仍时时治蛔虫 (出本草)用省藤煮汁服之。 桑根白皮汤 (出圣惠方) 治蛔虫心痛。每发连脐腹刺痛。多吐涎沫。 桑根白皮(细锉三两) 醋石榴皮(干者一两) 白芜荑(微炒) 槟榔(炮锉) 浓朴(去干粗皮六分石榴皮汤 (出圣惠方) 治蛔虫心痛。腹中 刺痛。不可忍。往往吐醋水。 酸石榴皮(三分) 槟榔(炮锉一分) 桃符(一两半碎锉分为五度用) 胡粉(一分微炒别研)上先粗捣筛前二味。后以胡粉拌匀。分为五服煎。每服水一盏。入桃符一分。酒半盏同煎至萆 散 治蛔虫发作。 萆 (锉炒) 白芜荑(微炒) 狗脊(去毛锉各一分) 上为散。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欲服麝香散 治大人及小儿疳蛔。腹中虚胀。面目痿黄。 麝香(锉研一分) 干蚯蚓(慢火炙黄半两) 干虾蟆(一枚涂脂抹粉酥炙黄赤色净剔去骨并腹中恶物)调下。 高良姜汤 治蛔虫。 高良姜(锉一分) 苦楝根皮(干者锉二两) 胡椒(三十粒) 上粗捣筛。每服三钱。 水一盏。 芦散 (出千金方) 治蛔虫懊 。 芦(炙黄碎锉) 干漆(捣碎炒令烟绝各二两) 蓄(去根及土干者三分) 上为散。每服一钱。煎粟米饮调。食前服。日三。 漆煎丸 (出肘后方) 治蛔虫蛲虫在胃。令人渐渐羸瘦。 清漆(绵滤过一方用好盐) 白蜜 清酒(各半升) 上同搅令匀。于铜锅中。微火煎。 常令沸之。虫即下。不下再服。亦可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服。酒下二十丸。 甘草粉蜜汤 (出金匮方) 治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 甘草(二两) 粉(一两) 蜜(四两) 上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纳粉蜜搅令和槟榔煎 (一名必效散) 治蛔虫。并寸白虫。 槟榔(炮锉五枚) 酸石榴根皮(入土五寸东引者去土细锉一升) 上先将槟榔粗捣。 与石榴根空心顿吃。利下虫即效。一方治寸白虫为散。淡猪肉汁调。五更初服。候半时辰。再服。一方石野狼牙散 (出肘后方) 治蛔虫。或攻心。吐清水。并疗白虫。 野狼牙(一两) 芜荑(一两) 上细罗为散。每服空心先吃少淡羊肉干脯。即以温酒调散二钱服治蛔虫用麻 捣叶。水绞取汁。服五合。 治石蛔。腹胀面黄。极难疗者。 用死人枕。煮汁服之。昔张景年十五岁。腹胀面黄。众药不能治。以问徐嗣伯。曰石蛔耳。 医疗之。 治蛔虫咬心痛。面青。口中沫出。临死者。 (出本草)取 蓄叶十斤。细切。以水三石三斗。煮如饧。去滓。适寒温。空心服一升。虫即下。 至治蛔虫 (出本草)以鼹鼠肉。令人小儿食之。 疗蛔虫攻心如刺。吐清汁。 (出外台秘要)用 芦单末之。猪肉 和食之。亦作羊肉 和之。日一。顿服佳。 治蛔虫取楝实沉苦酒中。浸再宿。用绵裹。纳谷道中。入三寸。一日易之。 治寸白蛔虫用金樱花。止冷热痢。杀寸白、蛔虫等。 薏苡根汤 (出千金方) 治蛔虫。 以薏苡根一握。去土碎锉。粗捣筛。水三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分二服。空心先吃饧少许。 蚕蛹汁方 治蛔虫。 取缲丝蚕蛹两合。烂研。生布绞取汁。空心顿饮之。非缲丝时。即须根据时收取蚕蛹。曝干。 鹤虱散 疗蛔虫。并三虫诸虫。 (出千金方)取波斯鹤虱三两捣散。以肥猪羊肉。但得一色。以葱豉为 汁。每旦空腹。以 汁和一方寸还以醋和杀蛔虫 (出本草)以盐麸子楝树根白皮煎服。 杀肠中蛔虫 (出本草)用小麦熬煎末服。 疗蛔虫。咬心痛。 取鹤虱十两。捣筛。蜜和丸。如梧子大。以蜜汤。空腹吞四十丸。日增至五十丸。慎酒肉。 桔梗散 治蛔心痛。 桔梗(炒三分) 当归(切焙一两) 芍药(锉炒) 雷丸 人参(各三分) 贯众(半两) 槟榔(再服。 渐加至三钱。 增损当归汤 治心痛。发作痛无休止。喜涎出。是为蛔虫。亦治心腹蕴蕴然痛。 当归(切焙一两半) 芍药(锉碎微炒三两) 黄芩(去黑心) 朴硝 桔梗(炒) 柴胡(去苗各狗脊丸 治蛔虫心痛。 狗脊(去毛一两) 吴茱萸(水浸一宿焙干炒半两) 陈橘皮(去白焙三分) 芜荑(三分)槟榔芜荑散 (出圣惠方) 治大人小儿。蛔咬心痛。经云。虫贯心则杀人。欲验之。 大痛不可忍。或吐清黄绿水淋沫。或吐虫出。发无休止。此是蛔心痛也。宜速疗之。 (仁存方)干漆(槌碎炒火烟尽一两) 雷丸 芜荑(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温水七分盏调姜黄散 治蛔虫心痛。喜吐水。冲刺痛不可忍。或不能食。面黄腹满。 姜黄(一两三分) 芦(锉一两) 鹤虱(微炒一两一分) 上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 煎鹤虱饮 治蛔咬心痛。 鹤虱(微炒) 苦楝根(有子者良焙各一两) 砂(研如粉一两) 上先以二味粗捣筛。入研药服。 乳香散 治蛔心痛。 乳香(研一分) 鹤虱(炒三分) 槟榔(锉一两半) 上为细散。每服三钱。大麻子汁调下。 槟榔散 治蛔咬心痛。 槟榔(锉) 蜀椒(去闭口及目炒出汗各半两) 上为细散。每服二钱。米饮调下。空心。 日晚吴茱萸散 治蛔心痛。 吴茱萸(水浸一宿焙干炒半两) 鹤虱(微炒一两半)上为细散。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下。 鹤虱槟榔汤 疗心痛不可忍。似蛔者。 鹤虱(二两小儿用一两) 大腹槟榔(二七枚切碎皮子) 上以猪肉汁六升。煮槟榔。 取三升。 酢滑又方发时取盐一匕。含口中。水下立定。虫即出。 治蛔虫用麻叶捣烂。用水泡。绞取汁。五合服之。麻叶。乃今人绩布者是也。 去蛔虫用楝根煮汁。作糜食之。 治蛔虫用漏芦杵为末。以饼 中。服方寸匕。 治大人小儿。蛔咬心痛。心腹胀满黄瘦。 用醋麻子捣为末。每服一钱匕。调服之甚效。
专治牙痈骨槽风生多骨者吹入神效。 取推车虫(即羌螂) 炙研极细末每一钱加入干姜末五分。同乳细收固。每用少许。吹入患处孔内。若孔内有骨。次日不痛。而骨自出。凡吹过周时。而无骨出者。则知内无多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