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附论)夫疟痢者。疟久不瘥。寒热邪气内传肠胃也。其病寒热往来。痢下脓血。赤白相杂。腹中切方前胡丸 治疟气急黄。并痢。 前胡(去芦头) 赤茯苓(去黑皮) 芍药 枳壳(去瓤麸炒) 黄芩(去黑心各半两)大黄(生食前以米饮虻虫(去翅足炒二十枚) 黄 (薄切) 天门冬(去心焙各一两) 鳖甲(去裙 醋炙) 生干相和。炼蜜丸。如梧黄连丸 治疟痢无度。赤白相杂。 黄连(去须) 黄柏(去粗皮锉炒) 羚羊角(屑) 艾叶(炒) 赤芍药(各二两) 当归(切焙一地榆汤 治疟痢挟热。下血腹痛。 地榆(锉) 黄连(去须) 黄芩(去黑心) 犀角屑(各一两) 升麻 茜根(各半两) 上粗捣筛黄连犀角丸 (出肘后方) 治疟兼痢。无问赤白。水谷鲜血皆主之。 黄连(去须) 犀角屑 豉(炒各二两) 龙骨(四两) 牡蛎(熬半两) 上为细末。 炼蜜丸。如常山丸 治疟兼痢不止。 乌梅饮 治疟痢苦渴。 黄连散 (一名黄连汤) 治疟痢。 桂枝散 (出广南四时传方) 治时疾疟痢。 官桂 甘草 青橘皮(去瓤) 干姜(炮) 牵牛子(生用以上各等分) 上为散。每服一钱。水莫忌频频
治一切失血。或血虚烦渴燥热睡卧不宁。五心烦热作渴等症。即四物汤加人参黄 。 柯韵伯曰。此方取参 配四物。以治阴虚血脱等症。盖阴阳互为其根。阴虚则阳无所附。 所以烦热燥渴。而阳亦亡。气血相为表里。血脱则气无所归。所以睡卧不宁。而气亦脱。然阴虚无骤补之法。计在存阳。血脱有生血之机。必先补气。此阳生阴长血随气行之理也。故曰。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前辈治阴虚。用八珍十全。卒不获效者。因甘草之甘。不达下焦。白术之燥。不利肾阴。茯苓渗泄。碍乎生升。肉桂辛热。动其虚火。此六味皆醇浓和平而滋润。服之则气血疏通。内外调和。合于圣度矣。 陈修园曰。此方为一切失血之良药。及血后烦热。睡卧不宁。五心烦热作渴。可以兼治。 其止血。妙在川芎一味。其退热。 妙在黄 一味。其熟睡止渴。妙在人参一味。柯韵伯以参 为气分阳药。取配四物等语。 亦未免为俗说所囿也。经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之流行。半随冲任而行于经络。半散于脉外而充于肌腠皮毛。凡一切失血之症。其血不能中行于经络。外散于肌腠皮毛。故从窍道涌出不止。妙得川芎之温行。又有当归以濡之。俾血仍行于经络。得川芎之辛散。又有黄 以鼓之。俾血仍散于肌腠皮毛。源流俱清。而血焉有不止者乎。至于血后燥热。 得黄 以微汗之。则表气和而热退。即当归补血汤意也。睡卧不宁。血后阴虚所致。五脏属阴。唯人参能兼补之。五脏之阴长。则五心之烦热自除。烦热既除。则津液自生。燥渴自已。 诸症可以渐退矣。自宋元以后。无一人能读本草经。此方疑有神助。非制方人识力所到也。 柯韵伯卓卓不凡。但未读本草经。未免阙憾。○五脏有血。六腑无血。观剖诸兽。腹心下夹脊包络中多血肝内多血。心脾肺肾中各有血。六腑无血。近时以吐血多者为吐胃血。皆耳食昔医之误。 凡五脏血。吐出一丝即死。若吐血衄血下血及妇人血崩。皆是行于经络与散于肌腠之血。溢于上为吐衄。渗于下为崩下也。
铅霜、《图经》已着其法,治上膈热涎塞。涂木瓜失酸味,金克木也。
生栀性太寒。古方用为吐药。疗上膈之实热。经炒者性凉祛热解烦。保肺抑心。其炮黑者性平。除郁滞。理肝气。济生逍遥散加之亦止血窍此一物而有三用也性寒凉平随火变化耳。
苦平无毒。苦如胆而紫浓者良。 发明 紫荆,木之精也,入手足厥阴血分。能破宿血,下五淋,通小肠,解诸毒。治伤寒赤膈,黄耳,活血消肿,为杖疮必用之药。治痈疽流注诸毒,冷热不明者用紫荆皮、独活、赤芍、白芷、白蜡炒为末,葱汤调敷。痛甚筋不舒者加乳香甚验。
诸饱食脍炙,恣飧乳酪,水陆珍品,脯醢杂淆,快饮寒浆,强进旨酒,耽纵情欲不节,以胃为五脏海,因脾气以营运,胃既 胀,脾脏停凝,脏气不行,必致郁发,遂成吐利,当从不内外因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