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害〕此为益血之物,相恶与莱菔同食,令人须发早白。忌与附子、仙茅、姜、桂等诸燥热药同用,若犯铁器损人。 〔利〕苦甘涩微温,入肝肾,收精气,补真阴,强筋益髓,壮阳事,为滋补良药。养血祛风,虚劳瘦、痿弱、瘰 ,补肝,疟家要药,补益肝肾,调和气血,涩气化虚痰。白云苓为使。 〔修治〕秋冬取根,大者如拳,竹刀刮皮,米泔浸一夜,切片,用黑大豆拌蒸晒干,如此九蒸九晒乃用。或生用。
喜伤心者,咳而喉仲介介如肿状,甚则咽肿喉痹,名为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与气俱失。怒伤肝者,咳而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 下满,名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思伤脾者,咳而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名为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则长虫出。忧伤肺者,咳而喘息有声,甚则唾血,名为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恐伤肾者,咳而腰背相引痛,甚则咳涎,名为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此等皆聚于胃,关于肺。肺取 俞最近,故内因多先有所感,世人并名肺咳嗽也,并属内所因。诊其脉,随其部位,与气口相应,浮紧则虚寒,沉数则实热,弦涩则少血,洪滑则多痰。以此类推,无施不可。
属血热,湿热。 凉血 四物加黄芩、红花、南星。 温 筋寒者温之。
朱排山柑园小识∶藏枣来自西藏,实产于天竺,大者长二寸许,形味绝似南枣,能补气,功同人参,藏中亦不易得,其核似蚕蛹形,而无仁。 补虚劳,定神志,治怯如神。
有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秘。风秘者,风痰燥结不通也。气秘者,气滞烦闷不通也。热秘者,内府积热,消耗津液,大便结燥不通也。寒秘者,年高脏冷,及 癖冷气结滞,大便不利也。湿秘者、湿热郁结,津液不行而秘涩也。所以病证不同,难以一例而施治也。
夫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以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水谷也。脾主磨而消之。则能嗜食。今脾胃俱虚弱。故不能饮食也。 治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食即妨闷。四肢少力。疼痛。宜服红豆蔻散方。 红豆蔻(三分去皮) 白术(三分) 桂心(三分) 浓朴(二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参锉) 当归(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 不计时候稍热服。忌生冷油腻湿面。 治脾胃气虚。不思饮食。精神恐悸。上气顿绝。身心昏昧。口干舌焦。四肢无力 。宜服木香〔一(二)两〕 人参(一两去芦头) 白茯苓(一两) 当归(一两锉微炒) 白芍药(半两)棱(半两炮锉) 白橘皮(一两汤浸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忌生冷油腻。 治脾胃气虚弱。不能吃食。或时痰逆。四肢不和。宜服浓朴散方。 浓朴〔一(二)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人参(一两去芦头) 桂心(一两) 白术(一两) 陈遍去滑〕丁香(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 不计时候稍热服。忌生冷油腻饴糖。 治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背心常冷。四肢不和。宜服人参散方。 人参(一两去芦头) 白术(一两) 浓朴(一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高良姜(一两锉) 川乌头(一两炮裂去皮脐) 桂心(一两)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治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食饮即吐。心腹时痛。宜服沉香散方。 沉香(半两) 人参(半两去芦头) 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 红豆蔻(三分去皮) 白术(半两) 桂心(半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治脾胃气虚弱。呕逆。不能饮食。宜服草豆蔻拨刀方。 草豆蔻(二枚去皮) 高良姜(半两) 生姜汁(半合)上件药。前二味细锉和匀。以水一中盏。煮取二合。并生姜汁溲白面四两。为拨刀。以羊肉 汁内。煮令熟。空腹食之。 治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宜服生姜煎方。 生姜(半斤研取汁) 白蜜(十两) 人参(四两末)上件药。用银锅子内。都搅令匀。以慢火熬成煎。每服。不计时候。以热粥饮调下一茶匙。 治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肌肤瘦瘁。面色萎黄。宜服白术丸方。 白术(二两) 神曲〔一(二)两微炒令黄〕 人参(一两去芦头) 干姜〔一(三)分炮裂锉〕陈橘皮(二两汤浸去白瓤焙) 荜茇(一两)上件药。捣罗为末。煮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不计时候。以粥饮下二(三)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