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东垣 云,丁未年冬郭大方来说,其妻经水暴崩不止,先曾损身失血,自后一次经数日而来,今次不止。其人心窄性急多惊,以予料之,必因心气不足,饮食失节得之。大方曰∶容到彼诊,得掌中寒,脉沉细而缓,间有沉数,九窍微不利,四肢无力,上喘气短促,口鼻气皆不调,果有心气不足,饮食失节(审证细密,自是老手),脾胃虚弱之证,胃脘当心而痛,在胁下急缩有积(前是虚,此是实),当脐有动气,腹中鸣,下气,大便难,诸虚证极多,不能尽录。拟先治其本,余证可以皆去。与安心定志,镇坠其惊,调和脾胃,大益元气,补其血脉,养其心神(此节尤妙尤难),以大热之剂,去其冬寒。 凝在皮肤,少加生地黄去命门相火,不令四肢痿弱,制黄 当归人参汤。
味苦平。主蛇虺蜂虿 狗。菜肉蛊毒注。一名白葛。生山谷。 捣药山端。思防凌触。衙聚潮蜂。溪盘雾蝮。螈狗攫腓。蛊蚕入腹。饮汁涂创。喜莫予毒。 古歌诗。采取神药山端。白兔捣虾蟆丸。易。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云笈七签。遇物凌触。 埤雅。蜂有两衙应潮。淮南子。 蛇游雾而动。左传。国人逐螈狗。春秋后语。徐之狗。攫公孙子之腓。吴志传。虫入其腹。李 曰。煮汁饮。捣末敷诸毒。阿含经。涂创不贪其味。 左传。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予毒也已。
味辛温。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一名离母。一名鬼督邮。生川谷。 标异赤芝。秆如立箭。角 羊蕃。肤函龙见。豆粒还筒。芋魁铺练。风定自摇。应辞夏扇。 谢灵运赋。既标异于前章甄权曰。一名赤箭芝。张耒诗。遗秆如立箭。梦溪笔谈。肉色坚白如羊角色。诗。其角 。刘商诗。塞马蕃羊临霜霰。柳宗元文。仁函于肤。孝经。援神契德。至于水泉。则黄龙见。苏颂曰。其皮黄白色名曰龙皮。结子如豆粒大。至夏不落。透入茎中。潜生土内。根如芋魁。有游子十二枚。周环之。李时珍曰。俗名还筒子。李损之诗。匝地如铺练。陶弘景曰。有风不动。无风自摇。李益诗。凉轩辞夏扇。
《病源论》云∶蚯蚓 者,由居处饮食,有蚯蚓之气,或因饮食入腹内,流于经脉所生。 其根在大肠,其状,肿核溃汁漏之。 《集验方》∶蚯蚓 方∶取蝼蛄脑二七枚,酒和敷疮上。 《刘涓子方》∶治蚯蚓 方∶鸭膏和胡粉,敷疮上,已灵。 《千金方》∶有蚯蚓 方∶蚯蚓尿、鸡尿末之,以二月牡猪下颔髓和敷。
陈艾圆 此法因疮毒纯阴,平塌顽麻,非艾灸无功。每岁端午日蓄蕲艾一二斤,愈久愈良。用时取叶为炷,或加麝香末、木香末、雄黄末,搓成圆,安蒜上灸之。 灸一切无名大毒。胡桃劈开去仁取壳,用极干人粪填满,合肿处,以艾火灸之,壳穿则易。已成即流稠黄水,未成即消散也。 艾火灸成疮。春用柳絮,夏用竹膜,冬用壁喜窝,秋用新棉贴之。 制艾法 (胡公弼) 须在伏天取真正蕲艾,不拘多少,捡净,以筛子中揉擦,再将细筛又揉,筛眼中漏下者方成。艾茸或以粗布包搓亦可,再于烈日中晒极干收贮。灸疮最妙。 骑竹马灸法 (《准绳》) 治一切疮疡,无有不愈。令病患以肘凭几,伸臂腕要直,用蔑一条,自臂腕中曲处横纹,男左女右,贴肉量起,直至中指尖尽处,截断为则,不量指甲。却用竹杠一条,令病患脱衣,正身骑定,前后用两人扛起,令病者脚不着地,又令两人扶之,勿令伛偻,却将前所量臂篾,从竹杠坐处尾 骨尽处,直贴脊背量至篾尽处为则,用墨笔点定,此只是取中,非灸穴也。却用薄篾作则子,量病人中指节相去两横纹为则。男左女右,截为一则,就前所点记处两边,各量一则,尽处即是灸穴。两穴各灸五七壮,疽发于左则灸右,疽发于右,则灸左。甚者左右皆灸。盖此二穴心脉所过之处,凡痈疽皆心火留滞之毒,灸此则心火流通而毒散矣。起死回生之功,屡试屡验。 豆豉饼 (《理例》) 此法专灸一切痈疽对口,顽疮恶毒,肿硬不溃及溃而不敛。用江西豆豉为末,唾津和作饼如钱大,浓如三文钱,覆患处,以艾铺饼上灸之,以患者宽快为度。未成者即消,已成者虽不全消,其毒顿减,大有奇功。 桃壳灸法 (《毕驿承集》) 大核桃劈开,去肉、壳背钻一孔,内填溏鸡屎令满,将有屎一面合毒顶上,孔外以艾灸之。不论壮数,惟取患者宽快,壳热另换一壳。如法灸之,其毒立好,真奇方也。 蜡灸法 (《秘方集验》) 凡患发背对口,一切无名肿毒,及久近 疮。先看所患肿处,用生面水调作圈,根据肿处大小围之,圈高寸余,实贴皮上,勿令渗泄圈外,密施布帛数重,防火气侵余肉。患者安身勿动,圈内铺极好黄蜡片屑,上以炭火灸至黄蜡溶化。毒浅者,皮上觉热痛不受灸便止;毒深者,全不觉热痛,再下蜡,随化随添至圈满,仍前热火灸至蜡沸。初觉痒,后觉痛,久之不要忍,乃去火,以少水微浇滚蜡上,俟冷揭去蜡,近皮者俱带青黑色,此毒随蜡拔去。浅者一二灸便内消,深者三四灸,亦脓去肿消立愈。灸毕外搽生肌玉红膏,此百治百验法也。 灸身上诸毒。独蒜一个,加雄黄不拘多少,共捣成饼粘贴,将艾放饼上,灸一壮即愈。
【方歌】黑疔暗藏耳窍生,色黑根深椒目形,痛如锥刺引腮脑,破流血水火毒攻。 【注】此证生于耳窍暗藏之处,由肾经火毒所发,亦有因服丹石热药,积毒而成者。色黑根深,形如椒目,疼如锥刺,痛引腮脑,破流血水,急服蟾酥丸汗之。再用蟾酥丸水调浓,滴于耳窍内,立效。毒甚者以黄连消毒饮疏解之,黄连解毒汤清之即瘥。 方剂:黄连解毒汤组成:黄连 黄芩黄柏 生栀子(研,各一钱五分) 水煎热服。 【方歌】黄连解毒焮痛疮,诸般疔毒烦躁狂,黄连芩柏生栀子,四味煎服保安康。 又方:蟾酥丸(见疔疮门)黄连消毒饮(见头部百会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