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午前要知寒与热,左捻为补右为泻。 提针是热插针寒,此是先贤真妙诀。 午后右补左为泻,怎生此法寒与热。(妇人反此)插针为热提针寒,女人反此要分别。 顺入为左逆为右,不是知人休与说。 补法 凡用九阳数,行四九三十六也。 泻法 行六阴数也,行三六一十八也。 补泻提针 此法用之大有验。
妊娠临月,最要安神定虑。常步履。勿多睡、饱食、过饮酒及杂药。宜先贴产图,根据位铺床帐。预请老练稳婆,备办汤药器物。欲产时,不可多人喧哄。但用老妇二人扶行,及凭物站立。若见浆水,腰腹痛甚,是胎离经。令产母仰卧,令儿转身。若儿头向产门,方可用药催生坐草。若心烦,用水调服白蜜一匙。觉饥,吃糜粥少许,勿令饥渴,恐乏其力。不可强服、早服催生滑胎等药,及早于坐草,使稳婆乱动手。 薛氏曰∶欲产之时,觉腹内转动,即当正身仰卧。待儿转身向下,时作痛,试捏产妇手中指中节或本节跳动,方与临盆,即产矣。若初觉,不仰卧以待转胞,或未产而水频下,此胞衣已破,血水先干,必有逆生、难产之患。若胎衣破而不得分娩者,保生无忧散以固其血,自然生息。如血已耗,用八珍汤料一斤,益母草半斤,水数十碗,煎熟不时饮之,亦有得生者。凡孕妇只腹痛,未产也。若连腰痛甚者,将产也。盖肾候于腰,胞系于肾故也。凡孕家,宜预请有仁心知事稳婆,先与说知。 倘有生息不顺,只说未产;或遇双胎,只说胞衣未下,恐惊则气散,愈难生息。 产值盛暑,或血晕血溢,当饮清水解之。冬末春初,产室用火,和暖下部,衣服当温浓,方免胎寒血结。若临月洗头足,亦致难产。 胞浆先破,恶水来多,胎干不得下,须先与四物汤,补养血气。次浓煎葱汤放温,令坐婆洗产户。须是款曲洗,令气上下通畅。更用酥油、滑石末涂产口里。次服神妙乳朱丹,或葵子如圣散。
又名内托散、乳香万全散,凡患痈疽三日之内,连服十余剂,方免变证,使毒瓦斯外出。 稍迟,毒瓦斯内攻,渐生呕吐或鼻生疮菌,不能饮食即危矣。四、五日后,亦宜频频服之。 绿豆粉一两,乳香五钱,灯芯同研和匀,以生甘草浓煎汤调下一钱,时时呷之。若毒瓦斯冲心,有呕逆之状,最宜服此,盖绿豆清热下气,消肿解毒;乳香消诸痈肿毒,服至一两,则香彻疮孔中,真圣药也。
夫时气热毒攻心。则心神烦乱。阳气大盛。遂则谵言。目赤心烦。不得睡卧。精神惊悸。言语失常。毒瓦斯不除。肠中结燥。其脉洪数者。是其候也。 治时气热毒躁闷。谵言。口舌干渴不止。宜服秦艽散方。 秦艽(去苗) 黄芩 木通 犀角屑 麦门冬(去心) 玄参 蓝叶 栀子仁 甘草(炙微赤锉以上各三分) 赤芍药(一分) 桔梗(一分去芦头)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时气大热。闷乱谵语。宜服白藓皮散方。 白藓皮 犀角屑 川升麻 大青 甘草(炙微赤锉以上各一两)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服。 治时气谵语欲走方。 生鸡子白(一枚) 川芒硝(一两细研) 生甘草末(一钱)上件药。以生华水一中盏。搅令匀。吹去沫。不计时候。服之。 治时气心膈大热烦闷。言语失度宜服生地黄饮子方。 生地黄(三两) 玄参(一两) 赤茯苓(一两) 麦门冬(一两) 犀角屑(一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件药。都细锉。和匀。每服半两。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时气烦热如火。谵语欲走方。 人参(一两去芦头) 甘遂(一两煨令微黄)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新汲水调服。须臾。更令病患多饮冷水。得吐之为效。 治时气但谵语烦躁不安。宜服猪苓散方。 猪苓(三分去黑皮) 白藓皮(三分) 泽泻(三分) 赤茯苓(三分) 大青(三分)麦门冬(一两去心焙) 川大黄(三分)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新汲水调下三钱。 治时气热毒在脏。谵语口干。烦躁。宜服犀角丸方。 犀角屑 栀子仁 川大黄(锉碎微炒) 铁粉(细研) 马牙硝(以上各一两) 甘草(三分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温竹叶汤。下三十丸。 治时气大热不退。谵语。大便难。大黄丸方。 川大黄(二两锉碎微炒) 黄芩 犀角屑 猪苓(去黑皮) 枳壳(麸炒微黄去瓤) 川朴硝(以上各一两)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麦门冬汤。 温温下三十丸。
【气味】苦寒无毒。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四件若同使。翻然成痼疾。得春木少阳之气最早。故所主之症。皆少阳厥阴血分之病。 【主治】补中益气。疥瘙痂痒。治留热在骨节间。疟疾寒热往来。生捣汁捣敷金疮止血止疼。 灰淋汁。和锻石疗恶毒疮效。
夫疮疡者。乃疮之总名也。疮者伤也。肌肉腐坏痛痒。苦楚伤烂而成。故名曰疮也。 疮之一字。所包者广矣。虽有痈疽疔疖瘰 疥癣疳毒痘疹等分。其名亦止大概而言也。又云外科者外之一字。言疮虽生于肌肤之外。而其根本原集予脏腑之内。经云。营气不从。 逆于肉理。乃生诸疮毒是也。当察其疮生于何经部位。则知何经先病为本。次则察其有何苦楚。兼现何经症候则为标。既明其标本。治之亦然。对症主治。内托为本。次则调泻营气。营气者。即胃气也。去其兼现之症为标。使其经络流通。脏腑内无壅滞。非苦寒之剂不能除也。此治疮标本之法神矣。药下于咽。其痛立止。何必其乳香没药乎。后学疮科。 若不熟玩此等议论。恐临症处方。岂能便自胸中了然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