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治诸风缓纵,手足不随,口眼 斜,言语蹇涩,眉目 动,头昏脑闷,筋脉拘急,屈伸,遍身麻痹,百节疼痛,皮肤瘙痒,抓成疮疡。又治妇人血风,浑身痒痛,头疼眼晕,及肠风脏毒下血,血下不止,服之尤效。久服,令人颜色和悦,力强轻健,须发不白。 川乌(去皮脐,炮,一两) 荆芥穗(二两)上为末,醋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酒或熟水任下。有痰,食空时,日三四服,无
治吐衄血,阳盛于阴,血热妄行。此大全良方,甚效。 生荷叶 生艾叶 生柏叶 生地黄(各等)上研烂如鸡弹大。每服一丸,水三钟,煎至一钟服。 一方 先吐血,后见痰嗽。此阴虚火动,痰不降下。 当归 川芎 芍药 生地黄(各二钱半) 山栀(炒) 贝母 天花粉(各一钱) 牡丹皮(八分)一方 治先痰嗽,后见血,是痰积热。 知母(去毛) 贝母(去心) 栝蒌仁(炒) 生地 芍药(各一钱) 山栀(炒,一钱二分) 天花粉(二钱半) 麦冬(一钱)上水煎,食远温服,渣再煎。
丹参为末。酒下二钱。此药破宿血。生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经脉。 或前
诸蛇鼻向下,独此蛇鼻向上。背有方胜花纹,以此得名。用之去头尾,换酒浸三日,弃酒不用,火炙,仍尽去皮骨。此物毒甚,不可不防也。
文蛤五两右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圆主之。 【注】小便不利,水蓄于膀胱也,其人苦渴,水不化生津液也。以薯蓣、花粉之润燥生津,而苦渴自止,以茯苓、瞿麦之渗泄利水,而小便自利;更加炮附宣通阳气,上蒸津液,下行水气。亦肾气丸之变制也。然其人必脉沉无热,始合法也。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酒洗)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再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此方专主卫受风邪之证。以其卫伤。不能外固而自汗。所以用桂枝之辛发其邪。即用芍药之酸助其阴然一散一收。 又须甘草以和其胃。况发汗必须辛甘以行阳。故复以生姜佐桂枝大枣佐甘草也。但方中芍药不言赤白。圣惠与节庵俱用赤孙尚与叔微俱用白。然赤白补泻不同仲景云。病发热汗出。此为营弱卫强营虽不受邪。终非适平也。故卫强则营弱是知必用白芍药也。营既弱而不能自固。岂可以赤芍药泻之乎。虽然。不可以一律论也。如太阳误下而传太阴因而腹满时痛。则当倍白芍补营血之虚。若夫大实者必加大黄又宜赤芍以泻实也。至于湿热素盛之人与夫酒客辈感寒之初身寒恶热者用桂枝汤。即当加黄芩以胜热则。不宜白芍以助阴。贵在临证活法也。○按桂枝入心。血药也。而仲景用以治风伤卫之证。麻黄走肺气药也。而仲景用以治寒伤营之证皆气病用血药。血病用气药故许学士有脉浮而缓。风伤营浮紧兼涩寒伤卫之误。殊不知风伤卫则卫受邪卫受邪。则不能内护于营。故营气不固而自汗。必以桂枝血药透达营卫又须芍药护营固表。营卫和而自汗愈矣寒伤营则营受邪。营受邪。则不能外通于卫故气郁而无汗。必以麻黄气药开通腠理。又须桂枝实营散邪。汗大泄而郁热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