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病可以速效致者。必惟元气壮盛。诸气未亏。或偶感三阳表证。与乎饮食内伤。及暴受寒冷者。治不数剂。便得痊可。至于五痨七伤六极重恙。若肯精修确服纯王善药。渐涵数载。方有生机。尚亦有不治者。敢用杂霸异术。攻击眼前。大伤元气。旋即倒戈败绩者乎。吴文定公家藏集云∶陈汝中尝病脾胃郁火之症。求治于盛用美。诊其脉曰如此治可生。如彼治即死。如此治可以少生。如彼治可以速死。既而治之。汝中迟其效。或以浮屠善医荐者。汝中惑其说。遂求治。饮其药。呕血一升遂死。噫医以用药。药以攻病。病不能去而反以致死。则何以医药。为哉彼浮屠者悉庸妄人也。目不识医经。口不辨药性。指不察脉候。人之虚实。病之新久。一切置之不问。而惟毒药攻击之。其杀人盖亦多矣。予咎汝中之不善。择医而致速死特书此以为世轻服药者之戒。
治胆虚冷,目眩头疼,心神恐畏,不能独处,胸中满闷。 茯神(一两,去木) 远志(去心) 防风(去钗股) 细辛(去叶) 白术 前胡(去苗,洗)曝,焙干,秤,各三分) 枳壳(半两,去穣,麸炒黄)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六分,温服,不拘老幼皆宜服。
茗、苦 ph341.bmp ,旧不着所出州郡,今闽浙、蜀荆、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 《尔雅》所谓 ,苦。郭璞云∶木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茗、 ,蜀人谓之苦荼是也。今通谓之茶。茶、荼声近,故呼之。春中始生嫩叶,蒸焙去苦水,末之乃可饮。与古所食,殊不同也。《茶经》曰∶茶者,南方佳木。自一尺、二尺至数十尺,其巴川峡山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木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 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名一曰荼,二曰 ,三曰 (音设),四曰茗,五曰 。又曰茶之别者,其枳壳芽,枸杞芽,枇杷芽,皆治风疾。又有皂荚芽,槐芽,柳芽,乃上春摘其芽,和茶作之。故今南人输官茶,往往杂以众叶,惟茅芦、竹箬之类不可入,自余山中草木芽叶,皆可和合。椿、柿尤奇。真茶性极冷,惟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疾。《茶谱》云∶蒙山有五顶,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人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当以春分之先后,多耩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外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其僧如说,获一两余,服未尽而病瘥。其四顶茶园,采摘不废。惟中峰草木繁密,云雾蔽亏,鸷兽时出,故人迹不到矣。近岁稍贵此品,制作亦精于他处,其性似不甚冷,大都饮茶少则醒神思,过多则致疾病,故唐《母景茶饮序》云∶释滞消壅,一日不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是也。
治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文蛤 石膏(各五两。) 麻黄 甘草 生姜(各三两。) 杏仁(五十粒。) 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歌曰 吐而贪饮证宜详。文蛤石膏五两量。十二枣枚杏五十。麻甘三两等生姜。 元犀按。水虽随吐而去。而热不与水俱去。故贪饮不休。与思水者不同。方中麻黄与石膏并主微
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 。状如麻豆,甚者渐大,搔之则成疮也。 羚羊角散 治风热,皮肤生 ,痒痛。 羚羊角(屑) 乌蛇肉(酒浸) 川大黄 玄参(去芦,各一两) 枳壳(去瓤,麸炒) 白蒺藜 甘草(各半两,炙) 秦艽(去芦,土) 防风(去芦,各七钱半)上件 咀。每服五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去渣。入牛蒡根汁半合,更煎一两沸。温服,不拘时候。 秦艽汤 治风热毒瓦斯,客于皮肤,遍身生 如麻豆。 秦艽(去芦,一两) 防风(去芦) 黄芩 麻黄(去节) 甘草(炙) 玄参(去芦) 犀角屑 牛蒡子(炒) 枳壳(去瓤,麸炒) 川升麻(各七钱半)上件 咀。每服五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当归饮子 治心血凝滞,内蕴风热,发见皮肤,遍身疮疥,或痒或痛,或脓水浸淫,或发赤疹、 。 当归(去芦) 白芍药 川芎 生地黄 白蒺藜 防风(去芦) 荆芥穗(各一两) 何首乌(去芦)黄(去芦) 甘草(炙,各半两)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斤,煎至八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乌蛇散 治风热,遍身生 ,瘙痒。 乌蛇肉(酒浸,二两) 羌活(去芦) 白鲜皮 桂心 甘草(炙) 枳壳(去瓤,麸炒) 蒲黄(炒) 蔓荆子 芎 当归(去芦,各半两) 天麻 麻黄(去节) 秦艽(去芦) 牛蒡子(炒) 本(去芦) 白僵蚕(炒,各七钱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不拘时。 荆芥散 治风热,皮肤瘙痒,生 。 荆芥 赤茯苓(去皮) 苦参(去芦,各一两) 蔓荆子天麻 人参(去芦) 防风 独活(各去芦)枳壳(麸炒,各半两) 牛蒡子(炒) 黄芩(各七钱半) 乌蛇肉(二两,酒浸)上为细末。每服同前法。 防风散 治风 。 防风(去芦) 杏仁(麸炒,另研为泥) 白僵蚕(炒,各二两) 甘草(炙,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空心,蜜水调下,或温酒调服亦得。日进二服。 牛膝散 治风 。 上用牛膝,酒浸,捣为末。每服二钱,食前,温酒调下,兼治骨疽,风癞皆效。 蒺藜丸 治风瘙痒,生 。 白蒺藜 秦艽(去芦) 赤茯苓(去皮,各一两) 羌活 苦参(并去芦) 黄芩 细辛(去苗,各半两) 枳壳(七钱半,去瓤、麸炒) 乌蛇肉(三两,酒浸)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蜜汤送下,不拘时候。 黑龙丸 治风毒上攻头面,多生 。 羌活(去芦) 薄荷叶 蔓荆子 细松烟墨 独活(去芦,各一两) 川芎 甘草(炙) 白附子(炮) 山栀子 白芷 防风(去芦) 荆芥穗 天南星(姜制) 草乌头(生) 白僵蚕(炒) 川乌头(炮,去皮,脐,各半两)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每一两作十丸。每服一丸,细嚼,茶汤或温酒送下,食后服。 莽草膏 治风瘙痒,皮肤生 ,体肿疼痛。 莽草(一两) 当归(去芦) 芎 大戟(去皮) 川椒 附子 细辛(去苗) 赤芍药 芫花踯躅花 蒴 (各二两)上细锉。用醋三升浸一宿,用猪脂三斤同煎,令附子色黄为度,绵滤去租。每涂摩病处,日三五上。 治风瘙痒,皮肤生 ,搔之成疮,宜用此粉身即瘥。 芎 麻黄根(锉) 白芷(各三两) 雷丸(五两) 藿香(二两) 藜芦(一两半)上为细末,入英粉五两,相和令匀。逐日粉身上治风热皮肤瘙痒,搔之生 ,粉身。 麻黄根(五两) 蛇床子(四两) 白蒺藜 白矾(各二两),白米粉(二升)上为细末,用疏生绢袋盛。痒即粉身。 治风瘙,皮肤生 ,搔之肿痒, 柳枝汤 洗之。 嫩柳枝 桃枝 蒴 苦参(各五两) 槐白皮(四两) 茵陈 野狼毒 青葙叶 麻黄(各三两)上细锉和匀。每取一斤,用水五斗煮取四斗,去渣。更入盐及朴硝各二两,搅匀。看冷热,于温室中洗浴,浴罢衣覆出汗瘥。切慎外风。 治风热,皮肤生 ,苦痒成疥, 丹参汤 洗之。 丹参 苦参(各四两) 蛇床子(生用,三两)上件药,用水一斗五升煎至七升,去渣。乘热洗之。 治皮肤风热,生疮 ,或痒痛。 垂柳汤 洗之。 垂杨柳(一斤) 杏仁(三两) 白矾(生用,二两)上件用水一斗五升,煎去七升,去渣,于无风处洗浴极妙。
余质性黑暗,又不能多取师承。然以黑暗故,益不自知其为黑暗。每阅本草,艰苦殊甚,间亦弋获,记之侧理。夫自写其一得尔。而稍稍为人物色。岁在庚午,武林诸君子大集余舍,举仲景两论及灵素秘奥,期余一人为之阐发。余谢不能,然亦不欲自秘其师承也。于是时计此书之成。自丙寅至庚午,仅得十之二;自庚午至癸酉,仅得十之三,而以诵说,故几不能竣事。会春风座中狂 拂面,余遂绝念世纷,专意笔墨,自丙寅至癸未,几历十八春秋,而此书始成。原分 、核、衍、断、四种,故名其书为乘雅。数四为乘,非取载之义也。明年甲申方事剞劂,又明年乙酉五月,会有兵变,挈家而逃,流离万状,诸楚备尝。沿至丙戌之十月,始得生还,而家徒四壁,则板帙之零落殆尽可知已。既慕古人破甑弗顾之意,而仍自怀千金敝帚之思,勉缉旧业,仅能完 、核之残缺。衍、断倍多,何能补漏,虽余之始意亦欲中分四种,谓 、核、可该衍断。遂又名其书为乘雅半偈。寻又念一生精力,何忍自藏其半,语详义例中,而今则姑俟之矣。余平生,实不能负笈远游,师承殊少,于家庭则有先大人荷薪之训,于父执,则有绍隆王先生金匮之心传象先陈先生薛案之私淑;于往来,则有仲淳缪先生之指示,而李不夜先生、严忍公先生则文章道谊之宗模也。幼耽禅学。于闻谷、憨山二大师,得其南车。于离言和尚,得其点醒。而云间施笠泽、古娄潘方孺、同邑茹居素亦皆宇内名流,既己于于而来,岂少起予之益。故余之言虽不乏道脉,持黑暗之资,恐犹是摸索语耳。将以就正海内,即以贻笑海内,而前所称武林诸君子,咸以是书出,殊可为人师承,余不敢冒其称也。余特不敢不称述其师承者也。 丁亥重九日卢之颐书于无恒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