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治瘴疾。呕吐心腹满痛。人参。白术。干姜。甘草。陈皮。青皮。上各等分。水煎热服。不拘时。 瘴疾多呕者。因脾土虚寒。痰气上逆而然也。故以干姜之辛热治寒。人参白术甘草之甘温以补脾。 同为理中之剂。而陈皮青皮之辛以散气。气降则痰下而呕止矣。
苦甘平无毒。 《本经》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充饥肤,坚发齿,长须眉,安胎。 发明 寄生得桑之余气而生,性专祛风、逐湿、通调血脉。故《本经》取治妇人腰痛、小儿背强等病,血脉通调而肌肤眉发皆受其荫,即有痈肿,亦得消散矣。古圣触物取象,以其寓形榕木,与子受母气无异,故为安胎圣药。《别录》言去女子崩中产后余疾,亦是去风除湿益血补阴之验。惟西蜀、南粤不经饲蚕之地始有,故真者绝少,今世皆榕树枝赝充,慎勿误用,其真者绝不易得。故古方此味之下有云,如无以续断代之,于此可以想象其功用也。
夫翻胃者,本乎胃,食物呕吐,胃不受纳,言胃口翻也。多因胃气先逆,饮酒过伤,或积风致成斯疾。原其所自,女人得之,多由血气虚损;男子得之,多因下元冷惫。有才食而便吐者,有食久而后翻胃者,受病既若异同,医疗固宜审察。如前所载玉浮丸、胃丹等药,后方所加载药灵砂、丁附散之类,皆可对证选而用之。服药未应者,宜灸中脘、足三里二穴。中脘备载前方,不复再叙也。
没药 琥珀 桂心 芍药 当归(各一钱) 细辛 麝香(各半钱)上为细末,每服半钱匕,姜汁、温酒各少许,调停服。 评曰∶产后浮肿多端,有自怀妊肿至产后不退者;亦有产后失于将理,外感寒暑,风湿内作,喜怒忧惊,血与气搏,留滞经络。气分、血分,不可不辨。要当随所因脉证治之,宜得其情。小调经散治血分固效,但力浅难凭。不若吴茱萸汤、枳术汤、夺魂散、大调经散,皆要药也。经云∶产后肌浮,柑皮酒服。
〔害〕其功消积滞,坠痰涎,诚为要药。然攻击太过,性复沉坠,凡积滞症结,脾胃壮实者可用。如虚弱者忌用。小儿惊痰,食积实热,初发者可用,虚寒久病者忌之。王隐君制滚痰丸法,谓百病皆生于痰,虚实寒热概用,殊为未妥。不知痰有二因∶因于脾胃不能运化,积滞生痰,或多食酒面湿热之物,以致胶固稠粘,咯吐难出者用之,豁痰利窍,除热泄结,应如桴鼓;因于阴虚火炎,煎熬津液,凝结为痰,或发热声哑,痰血杂出者,如误服之,则阴愈虚,阳火反炽,痰热未退,而脾胃先为败矣。前人立方,不能无弊,在后人善于简择耳。 〔利〕甘咸平,入肺胃大肠,能平肝下气,化顽痰痞结,行食积停留。 〔修治〕出江北诸山,有青白二种,以坚细青黑,中有白星点者为佳。用坩锅一个,以蒙石打碎,入硝石等分拌匀,炭火簇定, 至消尽,其石色如金为度,取出如无金星者,不入药。研末水飞,去火毒,晒干用。
治暑月吐泻。 香薷(一钱) 藿香(一钱) 扁豆(三钱) 浓朴(一钱) 大腹皮(一钱五分) 紫苏(一钱) 桔梗(一钱) 枳壳(八分) 陈皮(八分) 茯苓(三钱) 白术(一钱) 半夏曲(一钱) 白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