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日华》)【释名】瓠瓜(《说文》)、匏瓜(《论语》)。 时珍曰∶壶,酒器也。卢,饮器也。此物各象其形,又可为酒饭之器,因以名之。俗作葫芦者,非矣。葫乃蒜名,芦乃苇属也。其圆者曰匏,亦曰瓢,因其可以浮水如泡、如漂也。 凡属皆得称瓜,故曰瓠瓜、匏瓜。古人壶、瓠、匏三名皆可通称,初无分别。故孙 《唐韵》云∶瓠音壶,又音护。瓠 ,瓢也。陶隐居《本草》作瓠 ,云是瓠类也。许慎《说文》云∶瓠,匏也。又云∶瓢,瓠也。匏,大腹瓠也。陆玑《诗疏》云∶壶,瓠也。又云∶匏,瓠也。《庄子》云∶有五石之瓠。诸书所言,其字皆当与壶同音。而后世以长如越瓜首尾如一者为瓠(音护),瓠之一头有腹长柄者为悬瓠,无柄而圆大形扁者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为壶,壶之细腰者为蒲芦,各分名色,迥异于古。以今参详,其形状虽各不同,而苗、叶、皮、子性味则一,故兹不复分条焉。悬瓠,今人所谓茶酒瓢者是也。蒲芦,今之药壶卢是也。 郭义恭《广志》谓之约腹壶,以其腹有约束也。亦有大、小二种也。 【集解】弘景曰∶瓠与冬瓜气类同辈。又有瓠 ,亦是瓠类。小者名瓢,食之乃胜瓠。 此等皆利水道,所以在夏月食之,大约不及冬瓜也。 恭曰∶瓠与瓠 、冬瓜全非类例。三物苗、叶相似,而实形则异。瓠形似越瓜,长尺余,头尾相似,夏中便熟,秋末便枯。瓠 形状大小非一,夏末始实,秋中方熟,取其为器,经霜乃堪。瓠与甜瓠 体性相类,啖之俱胜冬瓜,陶言不及,乃是未悉。此等原种各别也。 时珍曰∶长瓠、悬瓠、壶卢、匏瓜、蒲卢,名状不一,其实一类各色也。处处有之,但有迟早之殊。陶氏言瓠与冬瓜气类同辈,苏氏言瓠与瓠 全非类例,皆未可凭。数种并以正二月下种,生苗引蔓延缘。其叶似冬瓜叶而稍团,有柔毛,嫩时可食。故《诗》云∶幡幡瓠叶,采之烹之。五、六月开白花,结实白色,大小长短,各有种色。瓤中之子,齿列而长,谓之瓠犀。窃谓壶匏之属,既可烹晒,又可为器。大者可为瓮盎,小者可为瓢樽,为舟可以浮水,为笙可以奏乐,肤瓤可以养豕,犀瓣可以浇烛,其利溥矣。 壶瓠 【气味】甘,平,滑,无毒。 恭曰∶甘冷。多食令人吐利。 扁鹊曰∶患香港脚虚胀冷气者食之,永不除也。 【主治】消渴恶疮,鼻口中肉烂痛(思邈)。利水道(弘景)。消热,服丹石人宜之(孟诜)。除烦,治心热,利小肠,润心肺,治石淋(大明)。 【发明】时珍曰∶按∶《名医录》云∶浙人食匏瓜,多吐泻,谓之发暴。盖此物以暑月壅成故也。惟与香 同食则可免。 【附方】新一。 腹胀黄肿∶用亚腰壶卢连子烧存性,每服一个,食前温酒下。不饮酒者,白汤下。十余日见效。(《简便方》) 叶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为茹耐饥(思邈)。 蔓、须、花 【主治】解毒(时珍)。 【附方】新一。 预解胎毒∶七、八月,或三伏日,或中秋日,剪壶卢须如环子脚者,阴干,于除夜煎汤浴小儿,则可免出痘。(唐瑶《经验方》) 子 【主治】齿龈或肿或露,齿摇疼痛,用八两同牛膝四两,每服五钱,煎水含漱,日三、四次(《御药院方》)。
(凡使勿使木条以其木条已黄腥皮皱上有子足子不堪用凡使防己要心花文黄色者然后细锉车前草根相对同蒸半日后出 去车前草根细锉用之一法用酒洗切 殷孽为之使 恶细辛
(《拾遗》)【释名】时珍曰∶朱子云∶檀,善木也。其字从 以此。 者善也。 【集解】藏器曰∶按∶苏恭言∶檀似秦皮。其叶堪为饮。树体细,堪作斧柯。至夏有不生者,忽然叶开,当有大水。农人候之以占水旱,号为水檀。又有一种叶如檀,高五、六尺,生但不香尔。 榆、荚 相似。故俚语云∶斫檀不谛得荚 ,荚 尚可得驳马皮色青白,多癣驳也。檀木宜杵、 、锤器之用 皮及根皮 【气味】辛,平,有小毒。 【主治】皮和榆皮为粉食,可断谷救荒。根皮∶涂疮疥,杀虫(藏器)。
病有一定之名,近有古无今有之伪名,盖因俗人不识本病之名而伪造者,因而乱治,以致误人性命。如滞下、肠 ,便下脓血,古有之矣,今则反名曰痢疾。盖利者,滑利之义,古称自利者,皆泄泻通利太过之证也。滞者,淤涩不通之象,二义正相反矣,然治法尚无大疵谬也。至妇人阴挺、阴蚀、阴痒、阴菌等证,古有明文大抵多因于肝经郁结,湿热下注,浸淫而成,近日北人名之曰 ,历考古文,并无是字,焉有是病!而治法则用一种恶劣妇人,以针刺之,或用细勾勾之,利刀割之,十割九死,哀哉!其或间有一、二刀伤不重,去血不多,病本轻微者,得愈,则恣索重谢。试思前阴乃肾之部,肝经蟠结之地,冲任督三脉由此而分走前后,岂可肆用刀勾之所。甚则肝郁胁痛,经闭寒热等证,而亦名之曰 ,无形可割,则以大针针之。在妇人犹可借口曰∶妇人隐疾,以妇人治之。甚至数岁之男孩,痔疮、疝、瘕、疳疾,外感之遗邪,总而名之曰 ,而针之,割之,更属可恶。在庸俗乡愚,信而用之,犹可说也。竟有读书明理之文人,而亦为之蛊惑,不亦怪哉!又如暑月中恶腹痛,若霍乱而不得吐泻,烦闷欲死,阴凝之痞证也,治以苦辛芳热则愈,成霍乱则轻,论在中焦寒湿门中,乃今世相传谓之痧证,又有绞肠瘀,乌痧之名,遂至方书中亦有此等名目矣。俗治以钱刮关节,使血气一分一合,数分数合而阳气行,行则通,通则痞开痛减而愈。但愈后周十二时不可饮水,饮水得阴气之凝,则留邪在络,遇寒或怒(动厥阴)则不时举发,发则必刮痧也。是则痧固伪名,刮痧乃通阳之法,虽流俗之治,颇能救急,犹可也,但禁水甚难,最易留邪。无奈近日以刮痧之法刮温病,夫温病阳邪也,乱则通阳太急,阴液立见消亡,虽后来医治得法,百无一生。吾新见有痉而死者,有痒不可忍而死者,庸俗之习,牢不可破,岂不哀哉!此外伪名妄治颇多,兹特举其尤者耳,若时医随口捏造伪名,南北皆有,不胜指屈矣。呜呼!名不正,必害于事,学人可不察乎!
脉何以知脏腑之病也?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即有热,迟即生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别知脏腑之病也。 (腑者阳,故其脉数;脏者阴,故其脉迟。阳行迟,病则数;阴行疾,病则迟)脉来浮大者,此为肺脉也;脉来沉滑,如石,肾脉也;脉来如弓弦者,肝脉也;脉来疾去迟,心脉也。脉来当见而不见为病。病有深浅,但当知如何受邪。
(《别录》下品)【释名】KT (音替)、 (音燮)。 时珍曰∶凡履中荐,袜下毡,皆曰屉,可以代替也。 【主治】瘰 。烧灰五匕,酒一升和,平旦向日服,取吐良(思邈)。 【附方】新三。 痔疮初起,痒痛不止∶用毡袜烘热熨之。冷又易。(《集玄方》)一切心痛∶毡袜后跟一对,烧灰酒服。男用女,女用男。(《寿域方》)断酒不饮∶以酒渍毡屉一宿,平旦饮,得吐即止也。(《千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