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味苦,平,无毒。主明目,实有刺,大如稻米。
子午二年六气主客图ps112a7.bmp 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
陈实功曰∶茧唇,乃因过飧煎炒炙 ,又兼思虑暴急,痰随火行,留注于唇,此阳明胃经之证。初起结如豆粒,渐大如蚕茧,突肿坚硬,甚则作痛,饮食妨碍,或破流血,久则变为消渴消中,难治之证。(《正宗》)窦汉卿曰∶此证生于嘴唇。经云∶脾气通于口。又云∶唇本脾之外候。又云∶脾之荣在唇。故燥则干,热则裂,风则 ,寒则揭。若肿起,白皮皱如蚕茧,故命名曰茧唇也。始起一小瘤如豆大,或再生之,渐渐肿大,合而为一,约有寸浓,或翻花如杨梅,如疙瘩,如灵芝,如菌,形状不一,皆由六气七情相感而成,或心思太过,忧虑过深,则心火焦炽,传受脾经,或食醇酒浓味,积热伤脾而肾水枯竭以致之。须审其病证之因,惟补肾水生脾血,则燥自润,火自除,风自息,肿自消矣。此亦异证,所生者少,人亦难晓。若久不愈,急用金银烙铁在艾火内烧红烫之,内服归脾养荣汤,庶易愈也。若外用追蚀恶毒线结之法,反为所伤,慎哉慎哉!若妇人患此,阴血衰少故也。宜四物逍遥散主之。 茧唇p04-a41a86.bmp 不拘金银打成烙铁,每用艾火燃烧通红,乘热烫患上。再燃再烫,一日止可五六次。恐伤元气,须要择上吉日,不犯尻神。烫毕用药搓之,庶不再生矣。 冯鲁瞻曰∶惊证后齿击狂逆,唇白肿甚,亦名茧唇。(《锦囊》)汪省之曰∶茧唇初起,已成无内证者,用麻子大艾炷灸三壮,蟾酥饼盖,日久渐消。内证作渴者,早服加减八味丸,午服清凉甘露饮,以滋化源。如日久流血不止,形体瘦弱,虚热痰生,面色黧黑,腮颧红现,口干渴甚,俱为不治也。(《理例》)奎光曰∶茧唇痈属阳明胃经,痰火流注于唇而成。结如豆大,若蚕茧然。突起坚硬,甚者作痛,饮食妨碍,或破流血,久则难治。
人参理中汤 (一五六) 方在热证一。 治脾胃虚寒诸证。 六物煎 (一五七) 方在新因二十。 治痘疹血气不足,随证加减用。 六气煎 (一五八) 方在新因二一。 治痘疮气虚,痒 倒陷。 九味异功煎 (一五九) 方在新因二二。 治痘疮虚陷,寒战切牙,虚寒诸证。 柴归饮 (百六十) 方在新因十五。 治痘疮初起,托散妙剂。 柴葛煎 (一六一) 方在新因十八。 治痘疮表里俱热,散毒养阴。 疏邪散 (一六二) 方在新因十六。 治痘疮初起,表邪强实者。 五积散 (一六三) 方在散阵三九。 温散寒邪。 四顺清凉饮 (一六四) 方在攻阵二五。 治血脉壅热,大便秘结。 凉血养荣煎 (一六五) 方在新因十七。 治痘疮血虚血热,地红热渴。 搜毒煎 (一六六) 方在新因十九。 解痘疹热毒,紫黑干枯。 犀角地黄汤 (一六七) 方在寒阵七九。 治痘疹血热诸证。 (仲景) 黄芩汤 (一六八) 方在寒阵百五。 治热利。 透邪煎 (一六九) 方在新因二三。 治痘疹初热未出者,宜此苏表达邪。 化斑渴 (百七十) 方在寒阵三。 治阳明热渴,化斑除烦。 小柴胡汤 (一七一) 方在散阵十九。 散肝胆经表邪,往来寒热。 益元散 (一七二) 方在寒阵百十二。 解烦热,止渴,利小水。 四苓散 (一七三) 方在和阵一八七。 利小水,去湿滞。 导赤散 (一七四) 方在寒阵一二二。 降心火及小肠热证。
百草镜∶桑叶采过二桑者勿用,只采过头叶,其二叶力全,至大雪后,犹青于枝上,或黄枯于枝上,皆可用。须经大雪压过,次日雪晴采下,线穿悬户阴干,其色多青黑色,风吹作铁气声,故名铁扇子。冬至后采者良。 治肠风目疾,咳嗽盗汗。(百草镜) 洗一切天行时眼,风热肿痛,目涩眩赤,取铁扇子二张,用无油茶碗一只,要有盖者,置铁扇子于中,以滚水冲半盏盖好,候汤温,其色黄绿如浓茶样,为出味,然后洗眼拭干,隔一、二时再以药汁碗隔水顿热,再洗,每日洗三、五次即愈。此水一盏可洗三、四十人。(养素园验方)中年眼目昏花眼科要览复明散∶用经霜雪桑叶,叶须腊月在树不落者,同甘菊、侧柏叶、荆芥穗、桑白皮,如有眵泪加艾叶、苍术,发痒加赤芍、川椒、为粗末,等分和匀,煎汤熏洗,惟红肿者不可洗。 风眼下泪不药良方∶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之,或加入芒硝少许。
午前要知寒与热。左捻为补右为泻。提针为热插为寒。此是神仙真妙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