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咸、微寒。先以盐水煮一伏时,再入火中 赤,研细水飞用。贝母为使,得甘草、牛远志、蛇床子良,恶麻黄、辛夷、吴茱萸,伏 砂。
治风邪毒瓦斯外客皮肤,熏发成肿,所起不定,游走往来,时发痒痛,或风毒势成疮, 赤多脓,疮边紧急,但是风肿,并皆治之。 吴茱萸 本 独活 细辛 白僵蚕(去丝、嘴、炒) 半夏 蜀椒(去目,炒) 防风(去皮、上件细锉,以炼腊月猪脂二斤文火煎,候白芷赤黑色为度,绵滤去渣,下蜡,入瓷器内盛。每用,取少许摩之令热,日三服。
生背上 全蝎、核桃共捣烂,酒冲服,一二次即消。
治背发诸疮,六郁结肿者。酒炒香附、制半夏、茯苓、陈皮、川芎各一钱,制苍术、煨砂仁、炒栀子、甘草各五分,姜引。食郁加炒神曲。
治伤寒,和气温中,安神魂(五日内服。 人参 茯苓(去皮) 白术(米泔浸一宿) 陈橘皮(各一两)上四味,杵为末,每服二钱,水一钟,生姜二片,煎至六分,温服之,每日三服。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一昼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此平人血气营运之定数也。医者欲知血气之病与不病,非切脉不足以得之。脉之状不一,载于《脉经》者二十有四∶浮、沉、芤、滑、实、弦、紧、洪、微、缓、涩、迟、伏、濡、弱、数、细、动、虚、促、结、代、革、散。其状大率多兼见。人之为病有四∶曰寒、曰热、曰实、曰虚。故学脉者,亦必以浮、沉、迟、数为之纲,以察病情,此不易之论也。然涩之见,固多虚寒,亦有痼热为病者。医于指下见有不足之气象,便以为虚,或以为寒,孟浪与药,无非热补,轻病为重。重病为死者多矣。何者?人之所借以为生者,血与气也。或因忧郁,或因浓味,或因无汗,或因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糅,脉道阻涩,不能自行,亦见涩状。若重取至骨,来似有力且带数,以意参之,于证验之,形气但有热证,当作痼热可也。此论为初学人发,圆机之士必以为赘。东阳吴子,年方五十,形肥味浓,且多忧怒,脉常沉涩,自春来得痰气病。医认为虚寒,率与燥热香窜之剂,至四月间两足弱,气上冲,饮食减。召我治之,予曰∶此热郁而脾虚,痿厥之证作矣,形肥而脉沉,未是死证。但药邪太盛,当此火旺,实难求生。且与竹沥下白术膏尽二斤,气降食进,一月后大汗而死。书此以为诸贤覆辙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