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小儿咳嗽声不出者,紫菀微炒研末,杏仁去皮尖,研如泥,等分,炼蜜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北五味七粒煎汤,化服。 肺实咳嗽痰喘,葶苈子隔纸炒为末,枣肉为丸龙眼核大。每服一丸,白汤化服。 咳嗽多痰,葶苈子隔纸炒、知母微炒,各五钱,研末,砂糖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 小儿喘嗽发热,自汗吐红,脉虚无力。人参切片,焙干,天花粉切片,酒炒,等分为末。每服五分,蜜汤调服,以瘥为度。 秋天肺燥,咳嗽无痰,北沙参一味,每服五钱,净水浓煎,热服。 小儿百 嗽,痰壅喘咳,用贝母五钱,淡姜汤润湿,饭上蒸过,甘草半生半炒,二钱五分,研细末,砂糖为丸龙眼核大。每服一丸,米饮化服。 热痰咳嗽,痰出稠浓,或咽喉痛,制南星、制半夏各三钱半,枯黄芩七钱,焙燥为末,砂糖为丸芡实大。 每用一丸,姜汤化服。
大七气汤 妇人一切 瘕病,上下攻疼七气汤,藿香益智棱莪术,甘桔青陈肉桂香。 【注】妇人一切 瘕,随气上下攻筑疼痛者,宜大七气汤。其方即藿香叶、益智仁、京三棱、蓬莪术、甘草、桔梗、青皮、陈皮、肉桂心、木香也。
甲、概况小儿疝气,多由先天所致,后天则或感寒湿,或伤生冷,亦间有之。此证多脐下绞痛,或阴核肿大,或偏一边而坠下,引痛则啼哭不止,颇为受累。若任其迁延,往往至长成病,至阴囊肿大,数倍于寻常,而顽木不痛者,则成为终身痼疾,无法治疗矣。 乙、治法疝气初起,头疼身热,或恶寒状热者,宜参苏饮加木香;脐下绞痛者,宜茱萸内消丸;阴核肿大而成疝者,宜桂枝汤加细辛、当归、木香、蝎尾;睾丸偏一边而坠下,宜用四黄散烧存性,研为细末,雄猪胆汁调敷之,或用灸法,于茎下肾囊前中间弦子上,灸之七壮,颇较服药为效也。 附方 (一)茱萸内消丸 治小儿阴 偏大,上攻脐腹 痛,阴囊肿胀,或生疮疡,时出黄水。 吴茱萸 食茱萸(各五钱) 山茱萸 桔梗 青皮(各一两) 川楝子(一两五钱) 大腹皮 五味子 海藻 延胡索(各一两二钱五分) 木香(七钱五分) 茴香 桂心 川乌头 桃仁(各五钱)共研细末,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十丸。 (二)桂枝汤 见第四章第四节。 (三)四黄散 外用。治小儿疝气,睾丸偏坠。 黄连 黄芩 大黄 黄柏(各二钱)烧存性为极细末。 (四)参苏饮 见第五章第二节。 (五)包敷法 外用。治寒热疼痛,欲成囊痈者。 鲜地骨皮 生姜(各四两)共捣如泥,用绢包于囊上,其痒异常,一夕即消。
心痛 心痛在岐骨陷中。胸痛则横满膈间。胃脘痛在。心之下。(有补遗)曲泽 内关 太陵 神门 中脘诸心痛者。皆少阴厥气上冲也。有热厥心痛者。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知为热也。其脉洪大。当灸太 昆仑各三壮。谓表里俱泻之。热病汗不出。引热下行。表汗通身出者愈也。 又心痛针 涌泉 太冲胸胁痛(有补遗)支沟 天井 太陵 期门 三里 章门 丘墟 阳辅 行间腋下痛或肿阳辅 丘墟 临泣胃脘痛 胃之上口曰贲门。与心相连。故胃脘。当心而痛。亦由痰食积气郁遏清阳浊阴不降。阻碍道路而为痛其或满胀。或呕吐噎气吞酸不能食。或大便难或泻痢不止。或面浮面黄。 本病与客邪杂见也。 内关 膈俞 胃俞 商丘腹痛(有补遗)内关 膈俞 脾俞 肾俞 中脘 三里 陷谷 太白 商丘 行间绕脐痛天枢 气海 水分小腹胀满痛阴交 气海(凡脐下三十六疾小腹痛甚欲死者。灸之即生) 三里 内庭 太白 大敦中封阴寒腹痛欲死 人有房事之后。或起居犯寒。致脐腹痛极者。急用大附子为末。唾和作饼如钱浓。置脐上以大艾炷灸之。如仓卒难得大附。即用生姜或葱白头切片代之。若药饼焦。或以津唾和之。或另换之。宜待灸至汗出体温而止。或更于气海丹田关元各灸二七壮。使阳气内通。逼寒外出。手足温脉息起。则阴消而阳复矣。
味辛,平。主咳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勇悍,安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玉芝。
治五痔下血。黄 粥方黄 (锉一两半) 白米(五合)上二味。先以水三升煮黄 ,取汁一升半,滤去滓,下米煮粥,空心食之。 治五痔下血。苍耳羹方苍耳苗叶(一斤绞取汁) 白米(五合)上二味。先用清豉汁二升煎令沸,次下米苍耳汁葱椒盐等,煮熟作羹,空心食之。 治五痔。鸳鸯肉方鸳鸯(一只去毛并腹中物)上一味。煮令熟,细切,以五味醋食之,作羹亦良,早晚食前。 治诸痔。桑耳羹 方桑耳(不拘多少)上一味。取作羹 ,调和令美,空腹随饭食之。 治诸痔。牛脾粥方腊月牛脾(细切一具) 米(三升)上每用牛脾三两,米三合,煮粥食之,牛脾一具尽,即瘥。 治痔病,下血不止。桑耳粥方桑耳(四两) 米(三合)上二味。以水三升,煎桑耳,取汁二升,去滓,着盐椒葱,投米煮粥,空腹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