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湿热,痰,无血而虚,气弱,瘀血。 燥湿 东垣健步丸。 导痰 二陈加仙术、白术、竹沥、炒黄柏之类。 补血 四物加炒柏、仙术,下补阴丸。或四斤丸、八味丸,或四物中加桃仁、红花。 补气 益气汤加仙术、炒柏。 下 显仁丸。甚者,丹车丸,行后便收拾调理。 灸 三里、肺俞。 针 须停待气至一二时或三时方可。中渎二穴,环跳二穴。
小儿痰雍气塞,呀呷作声,甚至痰漫窍闭,如痴如迷,甚至痰塞喉间,吐之不出,咽之不入,在小儿为尤多。内治宜豁痰化痰主之。 分阴阳,(一百遍。)推三关,(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肺经,(一百遍。)推心经,(五十遍。)推四横纹,(五十遍。)运八卦,(五十遍。)揉内劳宫,(五十遍。)天门入虎口,(五十遍。)掐五指节,(二十四遍。)吐法,(见卷二,二十二页。)应先用之。抑或用鸡毛沾灯窝油,扫喉中即吐。引痰法,(见卷二,四十页。)通脉法,(见卷二,四十三页。)开闭法。(见卷二,三十九页。)小儿气海穴,医者以手指曲节抵之,旋又放之。以是法取痰,痰即下。此在下者引而竭之法也。 小儿中指由根掐至尖数下,再推涌泉穴,左转不揉,以中指对按颊车穴,用耳挖爬舌上,即吐痰。此在上者因而越之法也。 按∶痰由肾阳虚,火不制水,水泛为痰,为饮逆上攻,故痰清而澈,治宜通阳泄湿,忌用腻品助阴。痰由肾阴虚,火必烁金,火结为痰,为痰火上升,故痰稠而浊,治宜滋阴清润,忌用温燥之品。庞氏云∶天下无逆流之水,因乎风也。人身无倒上之痰,因乎气也。痰能随气升降,周身无处不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甚至痰入心窍则迷,癫痫抽制,则各有治法在,不徒按摩已也。(惕厉子)
羚羊角ph404.bmp ,出石城山谷及华阴山,今秦、陇、龙、蜀、金、商州山中皆有之。戎人多捕得来货,其形似羊也,青而大。其角长一、二尺,有节如人手指握痕,又至坚劲,今人药者,皆用此角。谨按《尔雅》云∶ (与羚同),大羊。 (音元),如羊。郭璞注云∶ 似羊而大,角圆锐,好在山崖间。 似吴羊而大角,角椭,出西方。许慎注《说文解字》云∶ ,大羊而细角。陶隐居以角多节,蹙蹙圆绕者为羚羊,而角极长,唯一边有节,节亦疏大者,为山羊。山羊即《尔雅》所谓 羊也。唐注以一边有蹙文,又疏慢者,为山驴角。云时人亦用之。又以细如人指,长四、五寸,蹙文细者,为堪用。陈藏器云∶羚羊夜宿,以角挂木不着地,但取角弯中深锐紧小,犹有挂痕者是。观今市货者,与《尔雅》所谓 羊,陶注所谓山羊,唐注所谓山驴,大都相似。今人相承用之,以为 羊,其细角长四、五寸,如人指,多节蹙蹙圆绕者,其间往往弯中有磨角成痕处,京师极多,详本草及诸家所出,此乃是真 羊,而世多不用,不知其所以然者何也?又陈藏器谓真角,耳边听之,集集鸣者良。今牛、羊诸角,但杀之者,听之皆有声,不必专羚角也,自死角则无声矣。
枳实 栀子 豉大病瘥后。劳复。此汤主之。有宿食者。加大黄少许。 按大病之后。无有不虚。况因劳而复。则虚而且伤矣。古人以一味人参助正。多煎顿服而愈。予屡试而屡验者。此方寒凉峻伐。惟禀壮而脉有力者宜之。若脉虚神倦者而误投之。能无犯虚虚之戒耶。
(左右凡百二十六穴)经脉篇云。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睛明)上额(攒竹。神庭。曲差。五处。承光。 通天。)交巅。(百会)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天冲。率谷。曲鬓。浮白。窍阴。完骨。)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络却玉枕)别下项。(天柱大椎陶道)循肩膊内挟脊。(大杼。风门。 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 膀胱俞。中膂俞。白环。)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上。次 。中 。下 。会阳。承扶。殷门。)入 中。(委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附分。魄户。膏肓。神道。 。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 胞肓。秩边。)过髀枢。(环跳)循髀外从后廉。(浮 委阳)下合 中。以下(合阳承筋)贯 内。(承山。飞阳。跗阳。)出外踝之后。(昆仑。仆参。申脉。金门。)循京骨。(京骨束骨)至小指外侧。(通谷至阴)又云。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 经别篇云。足太阳之正。别入于 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 气府论云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两眉头各一。(次注谓攒竹穴也。)入发至项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谓大杼风门。各二穴也。○新校正。后人误认将顶为项。)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中行则囟会。前项。百会。后项。强间五。督脉气也。 次挟旁两行则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各五。本经气也。又次旁两行。则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各五。足少阳气也)项中大筋两旁各一(谓天柱二穴也。)风府两旁。 各一。(谓风池二穴也)挟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今中诰孔穴图所存者。十二穴。左右共二十六。谓附分。魄户。神堂。 。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 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十三穴也。)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胆俞。大肠俞。胃俞。三焦俞。小肠俞。膀胱俞。)委中以下。至足小指。 旁各六俞。(谓委中。昆仑。京骨。束骨。通谷。至阴。六穴也。)经筋篇云。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 上循跟结于 。其别者。结于 外。上 中内廉。与 中拜。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 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 。 睛明(手足太阳足阳明之会○外台作手足太阳阳明。次注。加阴跷。阳跷。五脉之会)攒竹(足太阳脉气所发。)曲差 五处 承光 通天 络却 玉枕 天柱(以上七穴。与攒竹同。)大杼(手足太阳之会○次注曰。督脉别络。手足太阳三脉之会。外台。作足太阳手少阳之会。 聚英。作手足太阳少阳之会。)风门(督脉。足太阳之会)肺俞(五脏之俞。○次注曰。并足太阳脉之会。)厥阴俞 心俞 膈俞 肝俞 胆俞(所发)脾俞 胃俞 三焦俞(所发)肾俞 大肠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所发)上 (足太阳少阳之络。)次 中 (次注曰。足厥阴。支别者与太阴少阳结于腰踝下。挟脊第三第四骨空中。其穴即中 。下 。○发挥曰。足少阴少阳。聚结之会也。聚英。少阴作厥阴。)下 (次注曰。足太阴之络。从前合阳明上贯尻骨中。与厥阴少阳。结于下 。新校正曰。详王注曰。足太阴之络。按甲乙经。乃太阴之正。非络也。王氏谓之络者。未详其旨。)会阳(督脉气所发。)承扶 殷门 浮委阳(太阳之别络)委中(所入)附分(太阳之会○外台。作手足太阳之会。)魄户(以下除膏肓之外。十三穴。皆太阳脉气之所发。)膏肓 神堂 膈关 魂门 阳纲 意舍胃仓 肓门 志室 胞肓 秩边 合阳 承筋(所发)承山 飞扬(别走少阴。)跗阳(阳跷之)昆仑(所行)仆参(同上○聚英曰。阳跷之本。)申脉(阳跷所生○聚英曰。阳跷所出。)金门(太阳 。阳维所别属也。)京骨(所过)束骨(所注)通谷(所溜○聚英所流。)至阴(所出)按气府论曰。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 各一。次注曰。谓睛明二穴也。千金。 无跗阳(入胆)外台曰。两旁一百二十(恐脱二字)穴。注曰。并二十二单穴及膏肓附穴。共一百四十四穴。程衍道曰按本经原六十三穴。此少二穴睛明入小肠。厥阴俞缺。只六十一穴。 左右共一百二十二穴。又加督脉二十二穴。共一百四十四穴。督脉本二十七穴。今少五穴。龈交。 兑端。水沟。三穴。入大肠。灵台。入□□。阳关入胆经。故只二十二穴也。今按∶外台。 不载灵台穴。程注。为入□□者。缺订也。入门。有眉冲。气海俞。关元俞。今入奇穴部。 图p06-d22a34.bmp 大椎 陶道(本经之会) 环跳(次注曰手少阳足太阳之会) 天冲 曲鬃 窍阴 完骨(本经之会) 率谷 浮白 脑户(本经之会) 风府(聚英曰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 图p06-d22a35.bmp
犀角解毒散 治小儿赤白丹瘤,壮热狂躁,睡卧不安,胸膈痞闷,咽喉肿痛,遍身丹毒。 牛蒡子(炒,两半) 荆芥(半两) 防风 甘草(各二钱半) 犀角(钱半)上咀,每服三钱,竹叶煎,食远服。 防风升麻汤 治小儿丹瘤赤肿。 防风 升麻 山栀 麦门冬 木通 甘草(各一钱)上咀,竹叶煎服。 碧绿散绿豆粉(半两) 大黄末(二钱)和匀,姜汁、薄荷汁,蜜调涂患处。 冰黄散 治小儿赤瘤丹毒。 芒硝(半两) 大黄(一钱)为细末,新汲水调涂患处。 拂毒散 治小儿诸风热,阴毒肿核,已结未溃。 半夏(一两) 贝母 大黄 朴硝 五倍子(各半两)上末,醇醋调涂患处,干再涂,仍服疏风化毒剂。 白玉散 治赤游丹毒。 滑石 寒水石(各一两)上为末,米醋调涂肿处,或肿至外肾有破处,只用水调。 五和汤 治赤游肿。 当归 茯苓 大黄(各七钱) 甘草(半两) 枳壳(七钱半)上咀,每服三钱,水煎服。 升麻散 治五种丹毒。 升麻 郁金 桔梗 甘草 葛根 天花粉(各等分)为末,薄荷汤入蜜少许调下。 蜞针法 治赤游丹毒,一切肿痛。 先用湿纸搭毒上,看其肿处一点先干即是正顶。以大笔管一个,安于顶上,却以水蜞一条于管中,频频以冷水灌之,吮其脓血出,其毒自散。如毒甚,可用三、四条方见功。更蜞要脱大,即吮其血,吮其正穴,其蜞必死。若不吮其恶血,十无一生。如血不止,以藕节泥涂之即止。 一方 治赤游丹肿,用青黛、五味为末,井水入蜜调敷。 一方 治赤丹急发,一时无药,恐其入腹,以瓷器打碎,以锋刺红肿处,其毒血出即愈。 急救方 治小儿丹毒,用灶心土研细,新汲水调涂,干则易上。 败毒散、清毒饮并治丹肿。(方见伤寒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