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癸卯秋九月。牒试淮南僧台。同试有建阳彭子静。得疾。身热头痛。呕逆。自汗如洗。已数日矣。召予诊视。谓予曰。去试不数日。而疾势如此。为之奈何。予曰。误服药多矣。此证当先止汗。幸无忧也。予作术附汤与之。三投而汗止。次日微汗 。身凉。五日而得愈。
凡黑翳,有来由,巽震风雷惨不收,莫怨老天悭薄命,此中原不似蝇头。 此症初起微痒,继而涩,已而痛如刺。日久则赤肿流泪,畏明长闭。风轮上浮起一翳,黑而圆,其大小高低不等,状如蟹睛,然非因轮破而得。且内外夹攻,乃所谓蟹睛者。不觉自落,落后再为料理,痕迹都无。怒不能发,食而非宜,病候如前,预防一二。 此症少见,平生只遇一贫家子,形 而能劳,病患如是,犹拾薪卖草,辛苦自若。余怜之,赠以四君加萸、酒炒连,痛止能开视。再进,其翳觉焦小。遂除连加白芍、麦冬、牛蒡子、未三剂,睛平复。与助脾蜜饼子四两,全瘥。然此亦偶中。恐膏粱壮夫,须根据蟹睛未服药未破治法。
气温。味辛涩。无毒。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泄利。腹中虚痛下气。(姜汁炒)砂仁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涩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气味俱升。阳也。主虚劳冷泻者。阳虚而作劳。则真气愈耗。所以土冷而泄泻也。砂仁气温益气。味涩可以止泄也。辛温温胃。胃暖则宿食自消。赤白泻利。肠寒积滞也。辛温散寒。味涩止泄也。腹中虚痛。腹中阳气虚而寒痛也。温以益阳。辛以散寒。所以止之。肺主气。下气者。辛能益肺。肺平气自下也。 制 方:砂仁同人参、陈皮、藿香、白茯、白芍、炙草。治吐泻不食。同藿香、橘红、木瓜。治霍乱转筋。同川附、炮姜、浓朴、陈皮、饭丸。治冷痢。连壳炒黑末。热酒下二钱。安胎止痛。 用两许炒为末。入盐三钱。汤泡冷服。治干霍乱。
酒蒸用。乌者良。 甘,平,无毒。润养五脏,添补精髓。坚筋骨而明耳目,黑须发而利二便。最逐风而除湿,亦凉血而解毒。 小便尿血,碗许为末,东流水浸一宿,平旦绞汁热服。(验方第一。)疮口不合,炒捣敷之。(第二。)蜘蛛咬疮,杵烂敷之。(第三。)诸虫咬伤。同上。(第四。)汤火伤。同上。(第五。)妇人乳少,炒研入少盐食之。(第六。)阴痒生疮,嚼敷。(第七。)头面诸疮。同上。(第八。)小儿瘰 ,同连翘末常食之。(第九。)小儿软疖,炒焦嚼敷。(第十。)小儿痢下赤白,捣合蜜汤食之。(十一。)手足酸痛,熬研酒浸常服。(十二。)偶感风寒,炒研擂酒服取汗。(十三。)腰脚酸痛,熬香杵末服。(十四。)白发令黑,九蒸晒,枣肉丸服。(十五。)
荆芥、防风、连翘、枳壳、升麻,薄荷叶、羌活、独活、桔梗、干葛、木通、金银花、黄苓,川芎、甘草、山栀子,上肿加葱三茎,下肿加灯心一握,姜三片引。水煎服。 凡肿胀,大小便不通,呕吐者,不治。脐突背平者,不治。 凡腹胀喘急,气长出,目闭,不食者,不治。 凡腹胀喘促,惊搐,闷乱者,不治。 祖传治胀满,以解毒丸下之,胃苓丸调之。 西江 月腹胀名为恶症,寒热虚实分明,忽然饱闷势狰狞,伤食热家体认。吐泄胀而寒取,大便秘而实因,四肢浮肿湿家寻,痞疟久成虚病。 伤食胀而急下,下后还用保和,若是寒胀理中可,塌气神方不错。秘结三黄葶苈,木香顺气宜多,胃苓又是湿家科,痞疟月蟾堪妥。 实证闷乱喘满,治宜白饼灵丹,其症气喘作虚看,温药补养方验。二术参苓厚朴,陈皮木香当参,更加木通利小便,此药虚症可咽。 凡治小儿虚胀,先服塌气神方,不愈食积腹中藏,粪结小便黄样。但觉时间微喘,饮水能食如常,脉浮而实下为良,下后再宜补养。 大抵腹胀急症,背平脐突多凶,二便秘结下难通,反吐水浆堪痛。气喘胀家常病,只愁目闭疲癃,面浮脚细黑筋丛,集圣丸子妙用。 小儿腹胀多因食,山楂曲麦术青陈,甘草砂仁同入内,寒加茱藿热加芩。 小儿患腹胀,紫萝葛陈甘,食少加白术,煎服自然安。
陈实功曰∶冬月发背,须穿有袖绵背褡一件,服下不可缝合,取其易于揭看也。 且要预生炭火,使暖逼尽余寒,然后揭开用药为妙。(《正宗》)又曰∶如发背高肿,须防撞伤,须用细草,照疮大小作一圈子,外用棉花绢片,缝如串铃样,四边钉细带四条安在疮上,护住疮根,以两条带子系颈上,以两条带子击胸前,则不致有撞伤之患矣。 薛立斋曰∶凡患背疮,切不容他仰卧,若仰卧则疮陷矣,其欲生也得乎。(《经验全书》)李氏曰∶若背疽难于隐几,宜用绿豆十斗,作一袋,隐伏其上,以解毒凉心也。(《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