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千金方》治小儿体上KT 方∶取马尿洗之,日三四度。 又方∶揩破以牛鼻津涂之。
鹳口疽、坐马痈、生尾尻高骨尖处。臀痈、臀疽、生臀肉浓处。上马痈、下马痈,生臀肉之上,分左右。左为上马,右为下马。俱按阳痈阴疽则例治法。
五软五硬五软者,手、脚、腰、背、颈软是也。五硬者。手、脚、腰、背、颈硬是也。五冷者,手、脚、气、唇、面冷是也。五缩者,手、脚、舌、唇、阴缩是也。五反者,眼、唇、舌、项、脚反是也。五紧者,咽喉、口唇、眼睛、手足、阴囊紧是也。五陷者,囟门、太阳、眼眶、胸下、肩井陷是也。五肿者,手心、人中、舌头、阴茎、膝胫肿是也。五喘者,痘疮、惊风、吐、泻、下利喘是也。五盲者,痘疮、惊风、久疳、久泻、久痢盲是也。不论何病,总是恶候。(《冯氏锦囊》)头软者,肾主骨,天柱骨弱,乃脏腑骨脉皆虚,诸阳之气不足,足少阴、太阳经虚也。手足软者,脾主四肢,乃中州之气不足,不能营养四肢,故肉少皮宽,饮食不为肌肤也。口软者,口为脾之窍,上下龈属手、足阳明,阳明主胃,脾胃气虚,舌不能藏,而常舒出也。夫心主血,肝主筋,脾主肉,肺主气,肾主骨。此五者,皆因所禀五脏之气虚弱,不能滋养充达,以故骨脉不强,致令肢体痿软。然其要,总归于胃。盖胃者,水谷之海,五脏之本,六脏之大源也。治法必先以脾胃为主,俱用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兼服地黄丸。仍令壮年乳母哺之,多能全角。(薛立斋)五硬者,仰头吸气,难以动摇,气壅作痛,连于胸膈,肢冷而硬,此阳气不营于四末也。《经》曰∶脾主四肢,又曰∶脾主诸阴。今手、足冷而硬者,独阴无阳也。此证从肝、脾二脏受患,治当补脾平肝。(《证治准绳》)解颅颅胀囟陷囟填小儿有解颅、囟不合、囟陷,三者大同小异。解颅者,谓儿年长,囟应合不合,头颅开解也。盖肾主骨,脑为髓海,肾气不盛,则髓海不足,故骨缝开解也。其囟不合与囟陷,虽因脏腑有热,热气上冲所致,然亦本于肾气不足也。(《万全方》)肾主骨,骨气实,则脑髓充而囟早合;肾气怯,则脑髓虚而囟不合。此由父母精血不足,宜用地黄丸补之;若在乳下,当兼补其母;更以软帛紧束其首,使其易合。囟填、囟陷,亦因所禀肾气不足,及乳哺失宜,脾胃亏损所致。夫脾主肌肉,气逆上冲,而为填胀;元气下陷,而为囟陷。并宜补中益气汤、地黄丸及用狗头骨炙黄为末,以鸡子清调敷囟门;亦有因泻利病后,气血亏虚,不能上充者,亦用前法;若手足并冷,服前汤未应,此虚寒之甚也,急加附子,缓则不救。(薛立斋)颅胀与囟填不同∶囟门凸起为囟填,此属心经火盛,钱氏用泻心汤。颅胀则头皮光急,额角胀大,乃肝肾虚热上冲,治用地黄汤重剂以镇之。○囟门不合,头骨分开,名曰解颅。其儿面 、目白、睛多,此由先天不足,治宜阴阳双补,六味汤加鹿茸、龟版。(许宣治)
白虎加桂枝汤 治疟身热不寒,骨节烦疼,渴而作呕。 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二合) 桂枝(三两) 每用五钱,水煎服。 蜀漆散 治疟之寒多热少者。 蜀漆(烧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研为末,未发前浆水服半钱。 牡蛎汤 治牝疟。 牡蛎(四两) 麻黄(四两) 甘草(二两) 蜀漆(二两) 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煎取二升,分温服。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 治疟发渴者,亦治劳疟 。 柴胡(八两) 人参(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三两) 栝蒌根(四两)大枣(十二枚) 生姜(二两) 水一斗二升,煎六升,分温服。 柴胡桂姜汤 治疟寒多微热,或但寒不热。 柴胡(八两) 桂枝(三两) 干姜(二两) 黄芩(三两) 花粉(四两)牡蛎(二两) 甘草(二两) 水一斗二升,煎取六升,分温服。 鳖甲煎丸 治久疟结为 瘕,名曰疟母。 鳖甲(十二分) 乌扇(三分)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白芍(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三分) 石苇(三分去毛) 浓朴(三分) 丹皮(五分)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二分)人参(一分) 虻虫(五分) 阿胶(三分炙) 蜂房(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 桃仁(二分) 共研末,先用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升,浸灰,候酒尽一半,滤去灰,纳鳖甲于中,先煮极烂,取汁和药末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桂枝黄芩汤 和法中兼解表热。 柴胡(一两二钱) 黄芩(四钱五分) 人参(四钱五分) 甘草(四钱五分) 半夏(四钱) 石膏(五钱) 知母(五钱) 桂枝(一钱) 水煎,分温服。 人参柴胡引子 和法中略施攻里。 人参 柴胡 黄芩 甘草 大黄 当归 白芍(各等分) 每用三钱,加生姜一片煎服。 柴朴汤 治疟起于暑湿,兼有食滞者。 柴胡(一钱) 独活(一钱) 前胡(一钱) 黄芩(一钱) 苍术(一钱)浓朴(一钱) 陈皮(一钱) 半夏(一钱) 茯苓(一钱) 藿香(二钱)甘草(三分) 姜(三片) 祛疟散 治疟表里之邪已透,而中气虚弱者。 黄 (一钱六分) 人参(一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砂仁(一钱)草果(五分) 陈皮(一钱) 五味(五分) 甘草(五分) 乌梅(二枚) 枣(二枚)姜(三片) 二术柴胡汤 统治诸疟,视其表里寒热之轻重,酌量加减。 白术(一钱) 苍术(一钱) 柴胡(一钱) 葛根(二钱) 广皮(一钱) 甘草(五分) 枣(二枚) 姜(三片) 小柴胡汤 治少阳疟,量病加减。 柴胡(一钱) 半夏(一钱) 人参(一钱) 甘草(五分) 黄芩(一钱) 枣(二枚)姜(三片) 半夏散 治痰疟热多寒少,头痛作吐,面色带赤者。 半夏(一分) 藿香(一分) 羌活(一分) 川芎(一分) 牵牛(半分) 研细末,每用三钱,食后白汤调下。 四兽饮 治久疟脾胃虚弱,痰气不清。 党参(三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甘草(五分)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 乌梅(二枚) 草果(五分) 枣(二枚) 姜(三片) 常山饮 疟久不已者,用此截之。疟本不可截止,姑录三方,不过明古有是法耳。 常山(二钱酒炒) 草果(一钱煨) 槟榔(一钱) 知母(一钱) 贝母(一钱) 乌梅(一个) 酒水各半煎,露一宿,日未出面东空心温服。 截疟七宝饮 治实疟久发不止。 常山 草果 槟榔 青皮 浓朴 陈皮 甘草(等分) 酒水各半煎,露一宿,于当发之早,面东空心温服。 二十四味断疟饮 治久疟。 常山 草果 槟榔 知母 陈皮 青皮 川芎 枳壳 柴胡 黄芩 荆芥 白芷 人参 紫苏 苍术 白术半夏 良姜 茯苓 桂枝 葛根 甘草 杏仁 乌梅(各等分) 每用一两姜三片。枣二枚,煎发日早服。
治大便闭,或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少白脓,或少有血,慎勿利之,举其阳则阴火自降矣。 防风 白芍药(各一钱半) 白术 茯苓(各二钱) 苍术(三钱) 甘草(半钱)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空心服。
治急劳,四肢烦疼,手足心热,增寒,饮食不得,口干。 柴胡(去苗) 龙胆草 青蒿 知母(焙) 麦门冬(去心) 甘草(炙,各一两)上 咀,每服五钱,用童子小便一盏半,葱白三寸,薤白三茎,桃柳心各五枝,同浸,经一宿,平旦煎至一盏,去滓,空心顿服之,至夜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