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主治金疮,止血, 傅之。(《别录》附。)
麻出总要表透,表一透里热虽甚,清之可愈。表未透,毒陷于中,门户一关。发表不可,养阴又不可,多致因循而死。 表透者非皮毛之表,要从脏腑透出,没得从容,才是表透。亦有火毒甚,外见繁红,没后犹作牙疳肺痈者,或鼻衄下利者,脏腑之热未透出也。 麻痘之毒由腑脏而出,虽已到表而根蒂在里。解字从表,化字从里,表虽解而里不化,其为后患实多。 解表之药从阳分从气分其效速而易见,化毒之药从阴分从血分其效缓而难成。《金镜录》养阴退阳四字治麻之要诀也。 麻后咯吐脓血腥臭有肺痈者,有胃脘痈者,皆肺胃遗热为患,亦牙疳口疮之类,循经而出则为牙疳,着于脏腑则为痈也。当辨其在肺在胃而施治。予用甘桔牛蒡银花 豆枳壳赤芍数味,在肺加山栀子贝母桑皮,在胃加生地花粉木通之类以佐之,身无大热者可治。 问牙疳肺痈之证可治而愈者,何也?毒已化而出也。毒化而脏腑不败者可治,脏腑腐败不能治也。 丙辰岁夏令麻证大行因时论治痘毒出于五脏,麻毒出于六腑。府属阳,冬至阳生,麻毒出焉。故其传染多在严寒之令,古称庵麻KT 痘,因乎时也。予治麻证五十年所见率多类此,间有延及春深至夏亦无不止,迩来夏令出麻,令岁盛暑不断,时势何其异也。时势既异,医者即当随时变通以定治法。庸工不察执守成方,愚夫愚妇更加庵遏,火盛金伤,致成麻喘,殊可悲。为定新方数条,以救时弊,明理者当取则焉。 第一方 升麻 蝉蜕 荆芥 防风 前胡 桔梗 牛蒡子 甘草 加芫荽少许一服。 一服麻出,去升麻加赤芍连翘,烦加炒栀子,呕加石膏,嗽加杏仁枳壳。夏月表气先开用表药,只宜轻不宜重,荆防蝉即是表药。一服出未透者,再用升麻加葛根以透之,麻黄夏月禁用人所共知,羌活亦不得浪用,葛根亦不得再用,面部一透即宜转手。 第二方 荆芥 防风 桔梗 甘草 牛蒡子 连翘 杏仁 炒栀子 木通此三朝方也。面部已透,即荆防亦宜减去,平守一日,待其缓收最稳。热甚烦渴加石膏竹叶。壮热不退加枯芩麦冬。若泻减杏仁木通加赤苓。 第三方 生地 麦冬 丹皮 栀仁 连翘 桔梗 甘草 烦渴加竹叶石膏 热甚加枯芩知母。 此四五朝方也。养阴退阳治麻大法,况暑月乎。生地须用二等,原枝洗去土,咀断用。麦冬捡大而白者,此二味为养阴退阳之要药。丹皮佐之以退热,甘桔以升肺之清气,黄芩以泻肺之浊气,石膏胃家正药,色白属金西方之象,又为清肺之药,麻出火甚熏灼肺胃,石膏一物兼清二经至当不易,在乎用者之见机耳。 有麻出四五朝绵密红紫不收者,热甚不退者,此发散太过,火势尽发,急宜养阴退阳。 天寒出麻,寒邪在表,热蕴于中,所见不过数证。急者为呕为喘为衄,缓者为口疮为下利,甚者为牙疳,此外更无他变。夏令出麻,火毒燔灼,暑邪交炽变证之奇多,有见所未见者。有双目红肿如桃李,流出血水,急泻肝火,命虽保而目全损者。有两颌红肿如 腮,数日而溃,流出脓血碗许,内服清胃解毒药,外贴洪少岗膏药而愈者。有通身发泡,皮塌痛楚,用松花粉扑之而愈者。有手足曲池发肿,如痘毒之鬼肿者。有面部胸背发紫疔数十,其晕大如棋子,中黑而陷,发热不食,用凉血解毒不应,七日而死者。种种变怪,无非火毒燔灼,尤有热甚不死之证,无非热伤阴液,热伤正气,俗流不知益气养阴,只知托散,喘汗而脱者,比比皆是。此等证病家延予至急,进参麦汤所救不少。治麻至老不意逢此一度,若不因时制宜,重定治法,何以示后而知应变,执成方者盖审诸。 麻证中药引惟芫荽一物为最妙,辛香之中更含生气,合之升麻葛根荆防蝉蜕能升阳透表,面部一出即宜减去,若辛散太过反能助火。
下证以邪未尽,不得已而数下之,间有两目加涩、舌反枯干、津不到咽、唇口燥裂,缘其人所禀阳脏,素多火而阴亏。今重亡津液,宜清燥养荣汤。设热渴未除,里证仍在,宜承气养荣汤。
治妇人血风气攻腰脚疼痛,腹胁拘急,肢节不持。 骨碎补(炒) 萆 川牛膝 桃仁 海桐皮 当归 桂心 槟榔(各一两) 赤芍药 附子川芎(各三分) 枳壳(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姜三片,枣一个,煎至七分,去滓,食前热服。
木鳖仁五个,丁香五个,麝香一分。 研末,米汤调作膏,纳脐中贴之,外以膏药护住。
经络 项之中属督脉经。项之旁大筋中属足太阳经。大筋之旁耳之后属手少阳经。耳之下属足少阳经。颊下属手太阳经。颊前一寸属手阳明经。挟喉两旁动脉属太阳阳明二经。 项疽 生于项之中。一名项中疽。俗云对口。为与口相对也。属督脉经盛阳之火。 赤肿痛者易治。 根大坚硬者难疗。平塌神昏者死。初起。脉洪数有力者。绀珠丹、卫生散、贵金丸、梅花五气丹、黄连救苦汤。俱可选用。并隔蒜灸之。或灸天宗穴七壮。艾如绿豆大。已成者。解毒天浆散、托里消毒散。 已溃者。大小保安汤以补元气。加减地黄丸引火归源。外兼敷治。或灸神阙穴二七壮。此症有头尾。头向上。尾向下。形如蜂窠者。防毒瓦斯攻心蚀脑。又忌见风。风入发搐者难疗。若痰壅毒流两肩者。 鲜血暴涌者。腹胀谵语者。俱不治。 卧蚕疽 生对口之下。天柱骨之上。治同脑疽。 天柱疽 生天柱骨之间。形陷色黑多痒。由三焦经郁愤所致。初宜卫生散。壮者贵金丸。弱者神效栝蒌散。已成者八珍汤加柴胡、香附、及远志酒。甚者肩背拘急。呕逆恶心。宜隔蒜灸之。以痒止为度。 或明灸之。灸而有泡者顺。无泡者逆。服汗剂得汗可治。无汗难医。灵枢经云。失治则热气下入渊腋。 前伤任脉。内熏肝肺。十余日死。所以神昏呕哕血不止者。不治。 偏脑疽 生对口之傍。属足太阳膀胱经蕴热所致。盖太阳经所司寒水。起于巅顶。贯项两傍而顺下。 多冷多沉。故多平塌。坚硬难溃。又易流注。初起未成。七日以前者。用铍针当头点入。知痛楚方止。 出其恶血。通其疮窍。插蟾酥条。直至疮底。每日二条。外用膏贴。三日后加添插药。内服绀珠丹。或蟾酥丸发汗解毒。次服托里大补之药。以回阳气。直至顶根高突肿痛。外用神灯照法助阴为阳。至七日。其疮四围裂缝有脓。方住插药。轻者九日后。脱出或腐化。重者至十三日。其根自脱。如期根深蒂固不能脱者。铍针取之。外贴玉红膏。内服大补之药托之。诚转重就轻移深居浅之良法也。如不肿不疼。灸亦不痛者。尤宜此法治之。若前脑疽阳症。则不用此法。 鱼尾毒 生于后鬓发际间。在偏口之上。脑后发之傍。治同偏口。出血气喘痰发者。难治。 百脉疽 肿绕颈项。疼痛身热。不食上气咳嗽。其发引耳不可以肿。十五日可刺。儿脓者顺。见血者逆。 锁喉毒 颈项忽然肿痛。如失枕之状。久则红绕肩背。坚硬难消。由肥人善饮。风热外侵所致。治宜清暑疏风。 结喉痈 生于嗌外正中。一名猛疽。属任脉及手太阳少阴三经。由忧愤所致。宜黄连消毒饮、卫生散。 灵枢经云。脓不泻则塞咽半日死。故宜针之出毒。服补托之剂。虽溃通。流出汤水者亦愈。一灸少海穴七壮。 气痈 生于结喉痈之上下。 夹喉痈 生于结喉痈之两傍。 二症治同结喉痈。一灸灵道穴七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