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治毒热上攻,口中生疮。 黄柏(蜜炙) 细辛(洗去土叶)上等分,为细末,每用少许,掺于舌上,有涎吐出,以愈为度。
难经者。扁鹊之所着也。何为乎而名经。本于内经故名也。内经黄帝之灵枢素问也。其阐发天地阴阳五行之理。动植飞潜之性。合于五脏六腑。声色臭味之微。未病而知其病之来。已病而知其病之源。不定法故法无不神。不立方故方无不备。犹夫六经之垂于万世也。扁鹊去古未远。能彻其源委。合灵素之一十八卷。各八十一篇。批却导 。条分缕析。共列八十一难。亦述而不作之意也。其辞虽出于灵素。而晦者明之。繁者省之。缺者补之。复者略之。无微不彻。无义不该。故灵素而下。首推难经。虽有继起名贤。安能出其范围哉。数千年来。尚有人知灵素之义者。 独赖此书之存。历世久远。传写失真。前后舛错。以致文气失贯。精义不彰。近代注家。因讹就讹。愈解愈晦。沿至今日。徒知难经之名。而不明难经之蕴者。盖不少矣。予自庚戌之秋游武昌。客参政朱公所。公素好医。出箧中古本难经。乃晋王叔和医范三经之一也。开卷观之。异于坊本。 如古之三难。误列十八难。古之十二难。误列七十五难。共误三十余条。而式亦不类于坊本。其问词升一字。经也。其对词降一字。引经以释经也。以今本对校。心目之间。恍若有见。由是而推其论脉论症论治。莫不曲畅旁通。此诚济世之津梁。医林之至宝也。余留楚三载。深有得于此书。癸丑冬归里。亲族故交。凋零殆半。问其故。或曰卒于病也。或曰卒于药也。余不禁愀然思。惕然惧。因忆昔人之为人臣者。不可不知医。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信哉言乎。遂以是书命子侄于举业之暇读之。其原文对词。乃扁鹊引经以释经之旨。是即扁鹊之注也。注有未详。疏以通之。六经成例。具见于前。是以据所偶得。并采滑氏诸家之切当者。注解字释。赘于各条之末。名之曰古本难经阐注。刍荛一得。敢附前贤。以其尝苦心于斯也。倘读者藉此以洞难经之源。未必无小补于斯道云尔。 乾隆丙辰春仲云间适庐老人丁锦书
朱排山柑园小识∶瀚海石,出瀚海。地近泽旺,为方三百里,无水草,其石大者如瓜如拳,小者如芋栗,亦有如珠如豆者,皆具五色。如玛瑙,有窍而中空,其窍中有沙,可入药。石质坚,其外可碾,其中不可碾,故每因形成器。 主明目。
水蛭二十个 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五个 大黄三两(去皮)上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法〕,取七合服之〔法〕。 时当下血,若不下血蓄少腹中者,亦必以水蛭虻虫攻之,乃为至当,总非桃仁承气等足以动其血,故仲景云∶
大全 云∶妇人怀胎,有七月八月而产者,有至九月十月而产者,有经一年二年,乃至四年而后产者,各根据后治法。 楼氏 曰∶先期欲产者,凉血安胎;过期不产者,补血行滞。 薛氏 曰∶一妊妇八个月,胎欲坠,似产,卧久少安,日晡益甚,此气血虚弱也,朝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随愈,更以八珍汤,数剂而安。 知母丸 治妊娠日月未足而痛,如欲产者,兼治产难及子烦。(治子烦、胎热妙剂)知母不拘多少,为细末,炼蜜丸,如鸡头实大,温酒嚼下,日三服。一方丸如桐子大,粥饮下二十丸。 槐子丸 治妊娠月数不足,而似欲产腹痛者。 槐子 蒲黄(各等分)上为细末,蜜丸,如桐子大,温酒下二十丸,以痛止为度。(此方与治胞衣不下蒲黄酒同,而一以酒煎作汤,一以蜜丸酒下。煎丸分两虽殊,而其药则一也。宜致思之) 又方 取蒲黄筛过,如枣核大,以井华水调服。 又方 捣菖蒲根汁一二升,灌喉中。 又方 梁上尘、灶突墨,同为末,空心温酒服方寸匕。 加味四物汤 治过月不产者,用此补血行滞。 四物汤 香附 桃仁 枳壳 缩砂 紫苏上用水煎服,即生。
姜汁少许滴之。又人乳滴之。又韭汁灌之。又胆矾和醋灌之。又车缸脂猫尿滴之。(生姜擦猫鼻即有尿)又桃叶作枕枕之。虫自鼻出。或火熨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