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在脐下四寸(原注∶又名玉泉、气源)。日灸 三七壮,至三百壮止。主淋,小便赤,尿道痛,脐下结块如覆杯,妇人因产得恶露不止,遂成疝瘕;或因月事不调,血结成块,拘挛腹疝,月水不下,乳余疾,绝子,阴痒,子门不端,小腹苦寒,贲豚抢心,饥不能食,腹胀,经闭不通,小便不利,及失精。及主恍惚尸厥,烦痛。及主小腹积聚,坚之如石,及饥不能食。
夫产血水俱下,腑脏血燥,津液不足,宿挟虚热者,燥竭则甚,故令渴。
一名二仪丸即固本丸去熟地麦门冬
尝谓虞书记时以鸟兽。月令占候于虫鱼。是因天之物以验天也。内经诊病于水液。后世辨证以痰涎。是因人之物以验人也。盖天道远。人道迩。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其事虽异。其理则同。而况痰因病生。病以痰着。又事理之至明且显者乎。间尝考之于书。以为痰形稠而浊。饮色稀而清。寒痰青。湿痰白。火痰黑。热痰黄。老痰胶。其滑而易出者。湿痰属脾。燥而难出者。燥痰属肺。清而多泡者。风痰属肝。坚而成块者。热痰属心。有黑点而多稀者。寒痰属肾。病新而轻者。清白稀薄。病久而重者。黄浊稠粘。多唾者胃寒。流涎者脾冷。 舌难言。口吐沫者。邪入于脏。腹时痛。口吐涎者。蛔乱于中。咳唾涎沫。口张气短者。肺痿之证。咳唾脓血。口干胸痛者。肺痈之征。其吐如米粥。吐而腥臭者。皆肺痈之候。形如败絮。色如煤 者。悉老痰之容。此诸书因痰涎之形色。诊病之浅深也。或谓痰声相应为轻。不相应为重。由稀而稠者。病日退。由稠而稀者。病日进。因痰嗽而吐血者。多起于外感。因吐血而痰嗽者。多属乎内伤。亦可因证以相参也。会而观之。析而论之。则稀者为饮。稠者为痰。清者形气不足。浊者病气有余。青白者少热气。黄赤者多热气。而凡痰形之变。 痰色之殊。胥于是乎推。亦于是乎断矣。
消积滞生冷,留饮宿食,止痰逆恶心,霍乱呕吐。治心腹胀闷,胁肋刺痛,噎塞不通。常服顺脾胃,进饮食。 五灵脂(十二两) 丁香(三两) 木香(一两半) 肉豆蔻(去壳,三十个) 巴豆(去皮、上为细末,入巴豆令匀,面糊和令得所,丸如黍米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温生姜汤下,橘皮汤亦得,食后服。如霍乱吐逆,煎桃叶汤放冷下。小儿吐逆不定,三岁儿服三丸,五岁以下服四丸,用生姜桃叶汤下。
鹿角尖,烧灰存性,研末,酒调服二钱。外用葱白捣烂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