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中风忽然被火劫。咽烂发黄津液竭。(仲景云。太阳中风。以火劫。发其汗。邪风被火劫。血气流 。其身则发黄。 至于咽烂矣。)荣微血弱与烧针。烦躁昏迷并发热。(仲景云。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烦躁也。)阳明被火必怵惕。(玉函云。阳明脉浮紧。加烧针者必怵惕。)太阳被火必清血。(仲景云。太阳以火薰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少阴火劫小便难。强责汗时翻作孽。(仲景云。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是为被火劫故也。小便必难。为强责少阴汗。故也。)或致虚烦不得眠。或致发黄中郁结。或致下血如豚肝。或致谵言语无节。(仲景云。阳明病加温针。则烦躁不得眠。阳明病。被火劫。额上汗出。必发黄。瘀热在膀胱。蓄结成积。则下血。如豚肝。 太阳阳明被火劫。必谵语。)此皆误火之为病。切须仔细加分别。张苗欲汗外迎之。却取烧蒸布桃叶。(陈廪丘问张苗。 连发汗不出如何。苗云亦可烧地布桃叶。蒸湿之气于外迎之。可得汗也。)
疹发最怕毒火盛,热昏心神谵妄生,末出三黄石膏治,已出黄连解毒灵。 [注]谵妄一证,乃毒火太盛,热昏心神而然也,疹未出而谵妄者,三黄石膏汤主之,疹已出而谵妄者,黄连解毒汤主之。 (三黄石膏汤)方见麻疹见形证治 。 (黄连解毒汤)方见痘门结痂落痂证治。 %
问曰∶伤寒温病何以脉辩?答曰∶温病于冬时感寒所得也,至春变为温病耳。伤寒汗下不愈而过经,其证尚在而不除者,亦温病也。经曰∶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 如太阳证,头疼恶寒,汗下后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浮者,太阳病温也。 如身热目疼,汗下后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长者,阳明病温也。 如胸胁痛,汗下后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弦者,少阳病温也。 如腹满嗌干,诊得尺寸俱沉细,过经不愈,太阴病温也。 如口燥舌干而渴,诊得尺寸俱沉,过经不愈者,少阴温病也。 如烦满囊缩,诊得尺寸俱微缓,过经不愈者,厥阴病温也。 是故随其经而取之,随其证而治之。如发斑,乃温毒也。 治温大抵不宜发汗,过时而发,不在表也。已经汗下,亦不在表也。经曰∶不恶寒而反渴者,温病也。明其热自内达外,无表证明矣。 凡看伤寒,且要识各经中死证、死脉亲切,须一一理会过,免致临病疑惑。但见死证,便以脉参之,如果有疑,切莫下药。虽至亲浼,亦不可治,倘有差失,咎将归于己矣。
(《本事》)人参散 治胆虚,常多畏恐,不能独居,如人将捕,头目不利。 人参 枳壳 五味子 桂心(各三钱) 柏子仁 熟地黄(各一两) 甘菊花 枸杞子(各二钱)茯神 山茱萸肉(各半两)上为细末,温酒调服二钱。 茯神散 治胆虚,目眩头痛,心神恐惧,不敢自卧。 茯神(二两) 远志 防风 细辛 白术 前胡 人参 桂心 甘菊花 熟地黄 枳壳(各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六分,温服。
黄耆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方解】服后心烦者,以苦酒止汗太急也,盖汗出于心,急止之,则不得出,故心烦也。至六、七日乃解者,正复而邪自退也。 【集解】魏荔彤曰:古人称醋为苦酒,非另有所谓苦酒也。美酒醯,即人家所制社醋,即镇江红醋是也。又醋之劣者,即白酒醋,各处皆是,总以社醋入药。 尤怡曰: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遽行,久积药力乃自行耳。故曰:服至六、七日乃解。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耆汤主之。 【按】此承黄汗详申其证也。但文义未属,必是错简,不释。
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 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胆,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为此诸病。(踝,湖瓦切)此言脾经脉之行,乃为第四经也。核骨,一作 骨(俗之孤拐)。足根后两旁起骨为踝骨,腓腹为 ,髀内为股,脐上为腹。咽以咽物,居喉之前,至胃长一尺六寸,为胃之系。舌本,舌根也。足太阴起大趾端之隐白穴,受足阳明之交也,循大趾内侧白肉际大都穴,过核骨后,历太白、公孙、商丘,上内踝前廉之三阴交,又上 内,循 骨后之漏谷,上行二寸,交出足厥阴之前,至地机、阴陵泉,上循膝股前廉之血海、箕门,迤逦入腹,经冲门、府舍,会中极、关元;复循腹结、大横,会下脘,历腹哀,过日月、期门之分,循本经之里,下至中脘之际,以属脾络胃,又由腹哀上膈,循食窦、天溪、胸乡、周荣曲折而下至大包,又自大包外曲折向上会中府,上行人迎之里,挟喉,连舌本,散舌下而终;其支行者,由腹哀别行,再从胃部中脘穴之外,上膈,注于膻中之里,心之分,以交于手少阴心经也。及其动穴验病,则为舌本强等症者,随其部分而应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