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暑脉虚而微弱,或虚大而散,或隐伏。仲景以弦细芤迟为伤暑。皆虚类也。《活人书》曰∶中暑与热病相似,但热病脉盛,中暑脉虚,以此辨之。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六第六十《骨空论》篇,又见《甲乙》卷八第一上篇。 灸寒热之法,先取项大椎,以年为壮数,(大椎穴,三阳督脉之会,故灸寒热气取。《明堂》大椎有疗伤寒病,不疗寒热。平按∶先取《素问》作先灸。)次灸厥骨,以年为壮数,视背输陷者灸之,(此脉中血寒而少,故取背输陷也。厥骨,脊 骨也。有本厥与骨通为一字,巨月反。平按∶厥骨《素问》、《甲乙》作撅骨。注此脉袁刻误作此血。)与臂肩上陷者灸之,(臂肩亦取脉陷,疗寒热之输,肩贞等穴也。平按∶《素问》、《甲乙》与作举。)两季胁之间灸之,(季胁本挟脊京门穴也。)外踝之上绝骨之端灸之,(阳辅等穴。)足小趾次趾间灸之,(临泣等穴也。 平按∶小趾袁刻作少趾。) 下陷脉灸之,(承山等穴。平按∶ 下《甲乙》作 上。)外踝之后灸之,(昆仑等穴也。)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平按∶《甲乙》坚痛作坚动。)膺中陷骨间灸之, 骨下灸之,(平按∶ 骨《素问》、《甲乙》作掌束骨。)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平按∶膝下《甲乙》作脐下,三寸作二寸。)足阳明灸之,跗上动脉灸之,(平按∶足阳明下《素问》无灸之二字,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全元起本足阳明下有灸之二字,并跗上动脉是二穴。”据此则全本与本书相同,但今本《甲乙》仍无灸之二字。)巅上动脉灸之,(平按∶《素问》、《甲乙》动脉作“一”字。)犬所 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痛壮数灸也,凡当灸二十七处。( 音干。 ,穴也,冲阳等穴也。题云灸寒热法,此总数之二十七处中,有根据其输穴,亦取气指而灸之,不可为定,可量取也。平按∶ 《素问》作啮,《甲乙》同,无三壮二字。痛壮数灸也《素问》作病法灸之,《甲乙》作病法三炷灸之。二十七处《素问》、《甲乙》均作二十九处。)伤食灸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之输血,药之也。(伤食为病,灸之不得愈者,可刺之。刺法,可刺大经所过之络出血,及饮药调之阳络脉也。 平按∶《素问》灸下有之字,之输作其俞,血药作而药。)
见大肠攻。
血痢。马齿苋捣汁一合。蜜二匙。空心煎服。
上先以葱白浆水,熬汤洗净疮口,绢帛拭干,涂以轻粉末掺上疮口,却用五灵脂黄柏各等分,碾为细末,凉水调,贴敷疮上,纸盖定,三五次即平复。
(苞木)清脾胃凉心止渴除烦竹叶(专入胃心)。体轻气薄。味甘而淡。气寒微毒。据书皆载凉心缓脾。清痰止渴。 为治上焦风邪烦热。咳逆喘促。呕哕吐血。一切中风惊痫等症。(杲曰。除新久风邪之烦热。止喘逆气胜之上冲。)无非因其轻能解上。辛能散郁。甘能缓脾。凉能入心。寒能疗热故耳。然大要总属清利之品。合以石膏同治。则能解除胃热。而不致烦渴不止也。(叶生竹上。故治上焦。仲景治伤寒发热大渴。有竹叶石膏汤。乃假其辛寒以散阳明之热邪也!)竹生一年。嫩而有力者良。(心尤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