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孙真人治狂犬咬法∶春末夏初,犬多狂 ,其时咬伤人至死者,世皆忽之不以为事。 其被咬人则精神失守,发为狂疾。诸般符药治疗,莫过于灸。便于所咬处灸百炷,自后日灸一炷,不可一日阙。灸满百日,方得免祸,终身勿食犬肉、蚕蛹,食之毒发即死。又特忌初见疮较痛止,自言平复,此最可畏,大祸即至,死在旦夕。若被咬已经三四日方欲灸者,视疮中有毒血,先刺出之,然后灸。 上诸灸法皆救仓卒患难,所有人神血支血忌,及大风大雨,病患本命,并不避忌。务发敬信心,疾速检用,得此本能,多多转授他人,庶几与我同志也。
治气瘿气瘤。 白头翁(半两) 昆布(十分,洗) 通草 海藻(洗,各七分) 连翘 玄参(各八分) 桂心(三分) 白蔹(六分)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用酒送下,忌蒜面生葱猪鱼。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栝蒌一枚小陷胸汤非但治小结胸,并可通治夹滞时邪,不重不轻,最为适用。
论狐疝 论强阳不倒 论痿阳不振 天师曰∶男子与女子之治,原无分别,然而亦有殊处。男子与妇人殊者,疝病,阳强不倒,痿而不举。疝病不同,然而与妇人异者,止狐疝不同耳,余俱相同。狐疝者,日间缩在囊之上,夜间垂在囊之下也。此乃寒湿,又感阴阳不正之气,乘于交感之际,或在神道之旁,或在风湿之际,感而成之也。方用杜若五钱,捣汁,以凉水浣之,取汁一碗,加沙参一两,肉桂一钱,桂枝一钱,小茴香一钱,橘核一钱,水煎服。(〔批〕扶正祛疝汤。)一服即伸出,二服即消,三服全愈。神方也。 强阳不倒,此虚火炎上,而肺金之气不能下行故尔。若用黄柏、知母二味,煎汤饮之,立时消散。然而自倒之后,终岁经年,不能重振,亦是苦也。方用元参三两,肉桂三分,麦冬三两,水煎服,即倒。(〔批〕养阳汤。)此方妙在用元参以泻肾中浮游之火,尤妙肉桂三分,引其入宅,而招散其沸越之火,同气相求,火自回合。况麦冬又助肺金之气,清肃下行,以生肾水,水足火自息矣,此不求倒而自倒。他日亦可重整戈矛,再图欢合耳。 至于痿而不振者,乃过于琢削,日泄其肾中之水,而肾中之火亦日消亡。盖水去则火亦去,必然之理。如一家人口,厨下无水,又何以煮爨而生烟,必汲其泉源,而后取其薪炭,可以钻燧取火,以煮饮食,否则空铛安爨也。方用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远志一钱,巴戟天一钱,肉苁蓉一钱,肉桂二钱,人参三钱,枸杞子三钱,茯神二钱,杜仲一钱,白术五钱,水煎服。(〔批〕起阳至神丹。)一剂起,二剂强,三剂妙。老人倍加。此方用热药于补水之中,则火起而不愁炎烧之祸,自然煮汤可饮,煮米可餐。断不致焦釜沸干,或虞爆碎也,此皆男治之法也。 张公曰∶男治法妙,然余亦有数方,可并传之。狐疝方∶用白术五钱,沙参一两,柴胡三钱,白芍三钱,王不留行三钱,水煎服。(〔批〕逐狐丹。)一剂即出而不缩。 阳倒不举方,用熟地一斤,肉桂三两,覆盆子三两,黄 二斤,巴戟天六两,柏子仁三两,去油,麦冬三两,当归六两,白术八两,各为末,蜜为丸。每日白滚汤送下一两,自然阳旺不倒矣。(〔批〕强阳神丹。)孙真君传治疝方。用沙参一两,橘核一钱,肉桂一钱,柴胡一钱,白芍五钱,陈皮五分,吴茱萸五分,水煎服。一剂即定痛,二剂即全愈。疝气一症,大约皆肝木之病,予所以治其肝,自随手而奏功也。(妙。)
伤寒恶寒者。风寒客于营卫之中也。惟其风寒客于营卫。则洒洒然恶寒也。惟其营卫之受风恶。 去衣者是也。寒热之寒于向火被覆。而犹不能一切恶寒属表。虽里乃可攻里也。经曰热。或未发热。凡恶寒者。必继之以发热。此则发于阳也。若恶寒而蜷。脉沉细而滑者。此则发于阴也。在阳出而恶寒者。则为恶寒者。背者胸为阴。阳气不足。阴寒者。阴寒气盛可知子汤者是也。又或乘热。口燥渴。心烦。 气内陷。又何以明之内陷则热烁津液。故者。于口中之润燥可歌括云。恶寒发热发于阳。阴病憎寒身体凉。解表桂枝并越婢。温中须索理中汤。 又论曰。发热微恶寒者。柴胡桂枝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发汗后。反恶寒者虚也。太阳或发桂多属表少阴恶又云。汗后恶寒宜芍药汤。脉沉发热。四肢倦疼。仍燥下利。厥逆。四逆汤。发汗后。复热脉准前单疾。根据前寒热者。再须看脉候如何。若还有表。重加汗之。里证下之即除。汗之致使病家多下则失血。发汗则损气。损气则脉微。故恶寒也。四逆汤或芍药甘草附子汤。 血则脉涩。故发热也。苦葶苈酒汤。此皆仲景所谓不当汗下。而误汗下。故有此二证也。 恶寒者皆为表证。或里证备具而微恶寒者。是表犹未解。当先解表。俟不恶寒。然后可以剂。温而散之。汗后反恶寒者为虚。芍药甘草附子汤。不得复发其汗。心下痞而恶寒者。表未解遇背
人知黄芩为少阳药而不识其所以然,窃思其色青胜于黄,得甲胆之气,又中空似胆府,气寒能清胆热。胆属少阳相火,相火者佐君而行其令者也,人赖此火以动作云为,故气分之热,金以黄为贵而黄属土,黄有土金相兼之德,故黄芩亦入肺胃与大肠,表里之热无不能解,本黄连入心脾,而心脾皆主血。黄芩入胆肺,而胆肺皆主气。邹氏三偶之说,全然未当。 即如黄芩汤,是用黄芩清少阳气热。其加芍药,亦非用以入血(说详芍药)。 本经黄连主肠 腹痛,黄芩主肠 不主腹痛。观仲圣黄芩汤、黄连汤之治,正相符合。 盖腹痛为太阳病,或寒或热,必涉于血。黄连入脾清血热而兼入心胃,故治腹痛亦治肠 。 黄芩为胆经气药,能由肺达肠胃而不能入统血之脾,故治肠 不治腹痛。洁古以为治脾湿者,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