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产后诸风,痿弱筋挛无力者,血风汤。产后气弱汗多,风搏之而成 ,口噤,角弓反张,脊强,汗出不止者,难治,大圣散加川芎、黄 。 血风汤 秦艽(一钱) 羌活(一钱) 防风(七分) 白芍(一钱,酒炒) 大熟地(二钱) 白芷(八分)川芎(一钱) 白术(一钱,炒) 归身(一钱半) 炙黄 (钱半) 茯苓(一钱) 半夏(一钱)水煎服。
(音蟾。《拾遗》)【集解】藏器曰∶ 子似梨,生江南,左思《时珍曰∶ 、留,二果名。按薛莹《荆阳以南异物志》云∶ 子树,南越、丹阳诸郡山中皆有之。其实如梨,冬熟味酢。刘子树生交广、武平、兴古诸郡山中。三月着花,结实如梨,七、八月熟 实 【气味】甘,涩,平,无毒。 【主治】生食之,止水痢。熟和蜜食之,去嗽(藏器)。
(医书谓之水谷泻)〔钱〕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当补脾益黄散主之。〔洁〕乳食不消,初病忽然气出冷,四肢亦冷,面白无光泽,精神不定,此乃胃气不和,可以大温药治之,使君子丸、益黄散主之。若病泄泻日久不瘥,乳食不化,是脾胃有风冷,先服益黄散二服,后用宣风散导之,胃宜再补宜参大科飧泄门用之。 《圣惠》浓朴散 治小儿水谷利,羸瘦面黄,不欲饮食。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龙骨 黄连(去须,微炒。各半两) 丁香 当归(锉,微炒) 木香白术 肉豆蔻(各一分)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粥饮调下半钱,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 地榆散 治水谷利,日夜不止。 地榆(微炙,锉)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三分) 黄连(一两,去须,微炒) 阿胶(半两,捣碎,炒令黄色)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半钱。量大小加减。 《医局》胃风汤 治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满,肠鸣 痛。 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无度,并宜服之。 人参(去芦头) 白茯苓(去皮) 芎 桂皮(去粗皮) 当归(去苗) 白芍药 白术(各等分)上为粗散。每服二钱,以水一大盏,入粟米百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热服,空心食前,小儿量减。 小儿大便青瓣飧泄,脉大手足寒,难已,脉小手足温,易已。
一、瘥后昏沉 伤寒后无寒热杂症。但渐变神昏不语。或睡中独语一二句。目赤唇焦舌干。不饮水。 将稀粥与之。则咽。不与。则不思。心下无痞。心中不满。大小便如常。形貌如醉人。此热传手少阴心经也。心火熏肺。所以神昏。名曰越经症。宜陶氏导赤各半汤。胃口有热。虚烦有热者。竹叶石膏汤加生姜。 一、余热不退 伤寒余热不退。通用小柴胡调之。尿赤涩者。柴芩汤。 刘河间云。伤寒后虚热不已。白虎加苍术、人参。一服如神。汗止身凉。此通神之法也。如此则汗下后热不退。不问有汗无汗。俱宜白虎加苍术、人参解之。最妙。伤寒后六经余热不退。宜加减凉膈散。余热盛。或发狂言。辰砂益元散。 发热后。热不解。脉尚浮者。苍术白虎汤。
主治润肺。解肌。下气。行痰。散寒。发汗。消积。消肿。喉痹腹痹咳嗽。上焦风燥大肠气秘香港脚。妇人乳少。阴户痛痒。(捣敷)双仁者有毒杀人。 杏子汤。人参半夏茯苓草五味子芍药各等分。细辛干姜桂枝各减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加杏仁五枚。 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治气水。感冒加麻黄等分。久年咳嗽气虚喘急。去杏仁人参。倍麻黄芍药干姜五味子。 杏仁桑皮汤。杏仁一两。桑皮五钱。生姜汁白蜜砂糖各一两。五子紫菀各二钱。通草贝母各四钱。水煎服。治暴咳。 杏仁散。杏仁十四粒。甘草款冬花二钱。胡黄连麝香各一钱。半夏五钱。研末。每服一钱。枣汤调下。日二次。治小儿肺疳仁煎。杏仁(麸炒微黄捣膏)天冬寒食面各一两。蜜酥各一合。生地汁一大盏。贝母(五钱。先以水煎贝母天冬至五分。研绞取汁。入杏仁膏等同熬如稀饧。每服五分。温治小儿咳嗽心烦喘急。量儿大小加减。 杏仁膏。杏仁炒焦研末。葱汁和丸。绵裹耳中汁出。或痛或脓。 杏仁龙胆散。杏仁龙胆草当归尾黄连滑石(另研取末)赤芍各一钱白沸汤泡炖。不拘时蘸洗。冷热任意。治风上攻目。 赤痒。 杏参散。杏仁人参橘红腹皮槟榔白术诃子(面裹煨去核)半夏桂心紫菀桑白皮炙草各一钱。水二钟。加生姜三片。 苏七叶。煎至一钟温服。治陨堕惊恐喘息。
大治元气虚,脐腹胀满,心胁刺痛,泄利呕吐,自汗,阳气渐微,手足厥逆;及伤寒阴证,霍乱转筋,久下冷利,少气羸困,一切虚寒。(方见自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