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蒴 ,文具陆英条下。
主 折骨痛及痿痹。
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齿是骨所终,髓之所养。若风冷客于经络,伤髓冷气入齿根,则齿痛。若虫食齿而痛者,齿根有孔,虫在其间,此则针灸不瘥,敷药虫死,痛乃止。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常向本命日,栉发之始,叩齿九通,阴咒曰∶太帝散灵,五老反真;泥丸玄华,保精长存;左拘隐月,右引根;六合清练,百神受恩。咒毕,咽唾三过。常数行这,使齿不痛,发牢不白,头脑不痛。 《养生方·导引法》云∶东向坐,不息四通,琢齿二七。治齿痛病。大张口,琢齿二七,一通二七。又解,四通中间,其二七大势,以意消息,瘥病而已,不复疼痛。解病,鲜白不梨,亦不疏离。久行不已,能破金刚。 又云∶东向坐,不息四通,上下琢齿三十六下。治齿痛。
肉瘤赘p04-a55a147.bmp 凡肉瘤初生如栗如桃。久则如馒头大。其根皆阔大。不疼不痒。不红不溃。不软不硬。不冷不热。 日渐增加。亦无法治。治恐难痊。虽针灸无功。故录之。
禀秋燥之气以生,味甘酸兼辛、气平,无毒。甘酸有敛逆之功,辛平有散湿热之力,所以为排脓消肿、胀满湿痹、止渴止泄、健脾燥湿之用。色赤为心之谷,其性下行,入阴分,通小肠,治有形之病,消痰散肿,虽溃烂几绝者,为末敷之无不立效。 赤小豆,性下行。而通小肠,入阴分。治久形之积,下水气,散消肿,止呕吐,陈泻痢,解热毒。和桑白皮煎,治湿痹。延手足胀大。同活鲤鱼煮,疗脾气。人脐腹突高,利小便去胀满,除消渴下胞衣,通乳汁。久服令人枯燥,肌瘦身重,以其专健脾胃,行津液,消水湿,降令太过也。 主治(痘疹合参) 善利小便,散毒排脓,消渴止泻。凡小儿未出疮疹者可常食。 疮疹作渴,以此煎汤饮之亦可。
(治眼胞肿硬、疼痛难忍。)当归 川芎 木贼 天麻 干菊花 白蒺藜黄连 本 羌活 独活 青葙子 褚实子 荆芥苍术 甘草 夜明砂(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指顶大。噙化,早晚各一服。一日肿消,二日疼止,三日痊愈。